圖片來源/新華社
■許召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十四五」期間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五項重點任務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數位化發展。準確把握四個協同和五項重點任務,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主題。
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特徵是能支撐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
任何一個經濟都是由一系列產業組成,都有一個產業體系,那麼什麼是現代產業體系?怎樣定義現代產業體系?我們認為,現代產業體系是指各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及網絡體系,其主要特徵是產業網絡化融合化發展,各產業之間能夠較好地融合互動,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生產方式現代化高級化,能夠達到較高的生產效率;生產過程綠色化,能夠實現經濟和自然的協調統一。現代產業體系的最顯著標誌是主要產業能夠提供較高的附加值,為勞動者提供較高的報酬,同時能夠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間產業競爭的主體是製造業。自18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美經貿摩擦凸顯了製造業發展水平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位置,製造業強,則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可以有很大的話語權;製造業弱,特別是產業存在短板,則可能被競爭對手「卡脖子」,甚至威脅到經濟平穩運行。在經濟的主要產業中,服務業雖然比重高、規模大,我國服務業比重已經達到50%以上,不少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比重甚至達到70%、80%以上,但服務業具有生產地和消費地同時發生的特點,服務業的主要消費者是境內群體,並不易形成主要的國際競爭。雖然近年來交通、教育、金融、軟體外包等各種形式的服務貿易也有加快發展的趨勢,但服務貿易的規模仍然遠遠小於商品貿易。其他的產業中,農業、採掘業都是資源性產業,主要取決於各國的資源條件;製造業則具有生產規模大、生產技術進步快差異大、不太受資源條件限制、可以大量生產的特點,是國際競爭的核心。
製造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基礎,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要解決溫飽問題,還要實現消費持續升級,要求物質和文化供應質量不斷升級,不僅是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依靠製造業發展,決定不少領域服務業質量的也是製造業,特別是醫藥產業與健康保障息息相關。製造業還是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核心支撐。經濟中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改造,都離不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質量效益水平是決定各國收入水平的核心支撐。促進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雖然一些小規模經濟體可以依靠如旅遊或資源等特色產業取得較高的收入水平,邁入高收入社會,但較大規模經濟體的收入水平最終取決於各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位置,特別是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這是因為在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的情況下,如果一國的製造業沒有與其收入水平相應的效率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其國內外的市場份額就會下降,製造業就會萎縮、空心化,最終其他行業的收入水平也會受到拖累。
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產業分工優勢不斷鞏固。1978年時,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600億美元,僅為美國的12.2%。2001年,也是我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元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4191億美元,首次超過德國(4000億美元)。200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日本,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到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73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製造基地和產業集群,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製造中心。
但是,我國製造業整體仍然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水平。雖然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全球領先,遠遠超過了美國,但是從勞動生產率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2018年,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4.23萬美元,我國為4.1萬美元,僅為美國的28.9%。其中,我國在鋼鐵等領域與美國的差距較小,2018年勞均生產率已經達到了美國的55.2%,但是在其他很多領域差距極大。例如,在化學產品行業,美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45.44萬美元,而我國為5.1萬美元,僅為美國的11.3%。
另外,我國製造業存在嚴重的「卡脖子」短板。根據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介紹,2019年,工程院對26類有代表性的製造業產業開展產業鏈安全性評估。評估結果顯示,6類產業自主可控,佔比為23%;10類產業安全可控,佔比為38.5%。但有2類產業對外依賴度高,佔比為0.77%,另外有8類產業對外依賴度極高,佔比為30.8%。特別是產業基礎能力弱,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存在「卡脖子」隱患。如集成電路產業的光刻機、通信裝備產業的高端晶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軸承和運行控制系統,以及飛機、汽車等行業的設計和仿真軟體等已經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重點圍繞全面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施策
紮實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安全的核心環節。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產業基礎能力,是製造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石,是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產業基礎能力薄弱給經濟安全帶來了重大影響。對於那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比如高端晶片、核心軟體、關鍵材料等,和直接關係到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的戰略必爭產業,比如5G、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需要發揮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力進行集中攻關,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取得突破。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傳統產業的數位化智能化改造,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難得機遇,也為解決我國傳統產業升級和保持國際競爭力提供了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在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效,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企業推動水平仍有很大差異,大量的傳統產業仍需要繼續推進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改造。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加快數位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也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求。
形成高效協調的體制機制是保障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核心是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體系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為支持,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持續驅動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現代金融的保障,需要現代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樣、成本合理的融資服務,強化金融的實體經濟「輸血」功能。人力資源培育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決定性作用也日漸突出,在各產業中,製造業由於工作單一、收入水平低,往往遠離城市,其吸引力遠遠小於金融、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部門。
優化區域產業格局、培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是發揮我國規模優勢的重要環節。經濟規模大、產業配套強是我國製造業相比於其他國家的重要優勢,進一步發揮這一優勢需要引導區域差異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只有各地區差異化發展,才能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世界一流大企業,形成一大批「專精特新」的冠軍企業,進而打造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形成我國製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個「拳頭」產業。
堅持參與全球分工、深化全球合作,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當今全球已經進入到經濟一體化高度發展的階段,我國未來在製造業發展中、在全球分工中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能全面突擊。要通過做優做強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同時也要繼續推進高層次開放,加快構建產業開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包括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實現製造業產業鏈的整體提升,促進我國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監 制丨王忠宏 王 輝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