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撒貝寧,今年44歲,剛升級為人父。
一切看似都很幸福,但撒貝寧近日卻在鏡頭前,展露了自己內心的傷痛。
雖然現在的撒貝寧,事業有成、婚姻美滿,可心裡對媽媽的思念,卻從來沒有因成功而消減。
有了孩子後,這種遺憾更為強烈。
他想跟媽媽分享兒女的日常,想讓媽媽陪伴孫子成長,可現在這一切都成了奢望。
在綜藝《你好生活》裡,撒貝寧再次提到媽媽,雖然熒幕上的他語氣很平靜,但不經意間的難過卻惹哭無數觀眾。
去年,李白誕下龍鳳胎,讓撒貝寧既高興又憂傷。
高興的是自己終於當爸爸;
憂傷的是媽媽無法跟自己分享喜悅。
孩子出生後,撒貝寧第一時間給媽媽發了微信,可是這條信息再也沒有人回復。
平淡的幾個字,卻道盡了許多中年人的遺憾。
人到中年,該有的都有了,卻唯獨少了那個最想要分享的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著,等到事業有成,再好好孝敬父母。
後來才發現,我們成功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撒貝寧所經歷的傷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著。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經歷分享:
母親去世時,他們把母親的手機放在了她身邊,每次想媽媽的時候,他們就撥打媽媽的電話。
只要那個手機還能響,心裡對媽媽的思念就還有寄託,手機似乎成了她們之間連接的紐帶。
可是,手機終會有沒電的一天。
那一天到來的時候,網友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真正成了沒媽的孩子。
人到中年,想留得留不住,拼了命去爭取的,最終也沒爭取到。
中年人的人生瑣碎又無望,卻又不得不繼續咬牙前行,甚至連退一步的資格都沒有。
那些不動聲色的傾訴,雖然沒有得到回應,但也給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絲慰藉。
因為有些人,就算想給逝去的親人發信息,都永遠無法實現。
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同樣悲痛欲絕,直到現在,還在希望奶奶活著,那樣就可以彌補心中的遺憾。
可是,遺憾永遠只能是遺憾,我們沒有重來的機會,能做的只是讓自己好過一點。
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寫信給奶奶,信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說一些家常瑣事,就好像平時跟奶奶聊天一樣。
雖然從來沒有得到過回應,但那似乎也成了一種寬慰自己的方式,我一直深信,她們會在平行時空裡看著。
撒貝寧也知道媽媽再也不會回復,但那抵擋不了他想要跟媽媽分享的決心,只要這個聯繫人一直存在,撒貝寧就還能繼續跟媽媽嘮家常。
人生很短暫,我們總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會發覺擁有時的珍貴。
撒貝寧分享當爸喜悅惹哭無數人,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趁他們還健在,多跟他們說說話、聊聊天,別等到不在的時候,再對著手機訴說思念。
44歲的撒貝寧終於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家人,哪怕事業再成功,沒有見證自己一路艱辛的人分享,到頭來還是滿腹遺憾。
現在的他,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家庭,用來陪伴老婆孩子以及爸爸,儘可能地讓自己少點無法彌補的遺憾。
撒貝寧的人生我們無法複製,但陪伴家人的心卻可以擁有,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看到兒女的幸福,參與她們的中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