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鄉人》所謂批判,無非就是記錄真實

2020-10-23 湘川

當初看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感動地差點流淚,那是我第一次從心裏面體會到,所謂記錄時代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這是經常在主流媒體和輿論中聽到的東西,但除卻口號之外,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中國究竟發生了那些變化,這些變化於它的人民而言到底是好是壞,各個群體在這個變化中各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知道變了,這是電視報紙主流媒介告訴我們的,但我們對變化的意義沒有絲毫的感覺。

賈樟柯說中國缺少記錄時代的人,當然他是從一個電影導演的角度來說的,意思是中國沒有真實反映時代變化的影片。他這話是對的,不過仔細想想,豈止是電影,報紙、出版、社會研究,哪一個領域曾有意識地做過「記錄」這件事?偌大的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某種令人痴狂的迷醉之中,很少有人置身事外,冷靜而真實地觀察和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經濟騰飛創造出了一種絢麗奪目的宏大敘事,中國人、外國人、發達國家的人、窮困國家的人,世界的眼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中國。新世紀的中國人,看著偉大的祖國逐漸超越了越來越多的敵手,隱然有種「還有誰」的架勢,在GDP總量超越日本之後,美國成了最後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似乎肯定會實現。

當國人為中國的巨大成就而心醉神迷的時候,他們似乎忘了去思考和反思,自己過得是否幸福,祖國的確強大了,但作為單個的人,我們自己是否也同樣強大?事實上,如果暫時拋卻愛國情緒的渲染,就會發現,在我們經濟發展的背後,原來隱藏著很多觸目驚心的傷口。而所謂記錄時代,無非就是將這傷口展示給人看。但顯然並非每一個人都喜歡看,也並非每一個政府都希望有人展示。

《外鄉人》當然是一種記錄,而且顯然是賈樟柯所說的一種對時代的記錄,這是一個中國飛速變化和崛起的時代,也是一個農名工群體產生和掙扎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沿海經濟和工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勞動力,而中國農村可謂是天然的勞動力池,於是國家放開了實施多年的遷移限制,大量農民開始進城務工,並由此開啟了已持續了幾十年的農民工打工熱潮。《外鄉人》中謝老大、老陸、大徐這幫人,從時間上來說應該是中國的第一代農名工。劇集的影響風格很像記錄片,當然這也是製作者刻意追求的,為的是強調劇集中的角色和故事的真實性,其實熟悉農名工群體的的人,只要看上一兩集就知道,對的,裡面的農民工就是真實的農名工,裡面農名工的故事就是真實的農名工的故事。我想所謂記錄,所求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艱難。當然艱難。背井離鄉,在別人的土地上漂流,居無定所,舉目無親,幹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兒,拿的卻是最少最無保證的薪資。當然艱難。90年代農名工所處的環境與現在還不太一樣,最起碼那時候農民工的薪資是沒法保證的,國家對農名工工資拖欠的問題還未重視,經常會出現謝老大遇到的那種情況,幹了活兒,卻拿不到錢。上個十年,春晚上就經常有有關農民工討薪的節目,這些節目本身其實就反映出了農民工的生存環境之惡劣。

直到現在,雖然不拖欠農民工工資在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共識,但是農民工的就業和生存環境依然惡劣,工作環境暫且不說,畢竟幹的就是這活兒,只要有工資,心甘情願。不過這個生存環境還是值得一說的,農名工的工作基本上是沒有所謂「三險一金」或者「五險一金」的,所謂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這些東西與農名工是沒有一丁點的關係的,就連工傷保險也基本沒有,劇集中謝老大的一個員工工傷殘廢了,到了也就賠了幾萬塊錢,還有五哥殘了雙腿也是不了了之。而且這種缺失不是個別的人為的原因,它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所以謝老大才喊著:「我也沒辦法呀!」

來自本地人的歧視當然是農民工生存困難的另一個方面,當然劇集中對這種歧視的展現並不明顯,甚至是比較晦澀的,劇集中的這種歧視被消解在充滿人情味的鄉土人情之中了。在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劇集中所展現的南潯街134號院大家庭溫馨和睦,雖然時有爭吵甚至打架,不過那都是生活中的波浪,若是誰真的遇到了難處,大傢伙絕對是的齊心協力。大徐三舅父子來找大徐討帳,大徐砸鍋賣鐵遇到了難處,院裡大家集資救濟,從各自微薄的收入裡面愣是湊足了二萬多幫了大徐的忙。而且全劇觀看下來可以發現,無論誰遇到了什麼難處,通常都是大家一塊齊心協力共同解決的,找人、看病、捉小偷、安慰人,任何人遇到難處大家都熱心幫忙。這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農民工群體遭遇的冷漠和輕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這群外鄉人的心。有趣的是大院裡的人大多是都是來上海打工的外鄉人,這種外鄉人幫外鄉人的情況能夠發生,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共情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心裏面,國家和社會都無法保證自身生活的安全,那麼就只有自己幫自己了。這是群體內的互助,農民工群體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外界的傷害。

不過來自本地人的歧視還是有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小美的媽媽。這位大媽其實也沒什麼壞心眼,只不過就是仗著自己上海人本地人的身份,時常對一些外來打工者冷嘲熱諷。她的這種心思被老陸說了出來,在小美媽媽為阻止小美和小水的戀愛在裁縫店大鬧了一場之後,老陸惱羞成怒,對著小水大罵:「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也看不起我。」另一處是老陸去買房,置業顧問告訴他外地人需要多交三個點的錢,老陸又大怒,負氣而回,感慨自己在上海待了這麼多年,為上海人做了這麼多年的衣服,卻仍然還是個外人。這何嘗不是所有農民工的感慨呢,自己辛辛苦苦為城市做了這麼多貢獻,奉獻了青春和健康,最終卻仍然只是個過客。

《外鄉人》最可貴的當然就是真實,它將急劇變化中的中國社會的一個真實側面,冷靜而客觀地展示了出來,無論這真實是淋漓的傷口還是醜陋的傷疤。在這個浮誇的社會,真實本身就是對迷醉之幻覺最有力的批判。

2018/7/27

BY 湘川

相關焦點

  • 《外鄉人》向外鄉人致敬
    狹窄的南潯街,兩邊是紅磚綠瓦,斑駁殘破的老建築、關閉的店鋪和參差的樹木,與之遙相呼應的是一棟棟高樓大廈和上海標誌性建築東方明珠塔,許多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都未必知道,在這樣一個高樓林立的地方,竟然還有隱藏著一個充滿老上海特色的大院。——這就是南潯街134號,電視連續劇《外鄉人》的拍攝主場景,劇中人物日常棲息和生活的地方。
  • 《外鄉人》底層的、真實的
    《外鄉人》卻不同,他講敘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外鄉人,帶著各自不同的夢想,不約而同地匯聚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歷經坎坷,屢遭磨難,為實現自我、實現夢想不懈拼搏的悲喜人生。我儘管沒有劇情中人物的那般不易,但是他們的質樸、善良、樂觀、熱誠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著我,導演管虎更是用類似紀錄片的手法表達真實。我需要學習,但是更需要共鳴。
  • 《外鄉人》劇評
    這是一個典型的上海裡弄,狹小,複雜,逼仄,人口眾多,上海本地人和來到上海謀生的外鄉人一起擠在這兒。 肩扛式拍攝造成的畫面小幅度晃動給觀眾的感覺更為真實,如同站在鏡頭後的就是自己,正是自己在默默看著這群人生活,生存。 劇中沒有明確的主演,因為每個人都是主演。在生活中也確實如此。人與人雖因種種牽連而交集,但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主演只有自己。
  • 《外鄉人》過日子
    前不久看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裡提到現在社會上許多青年都犯有「空心病」,明明過著還算比較優越的物質生活,但就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有人要去旅遊世界,有人要去創業,有人要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人埋怨物價飛漲可工資不漲。他們身上壓根沒有值得悲傷的事情。他們不幸福的理由只有一個「過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 《外鄉人》相形見絀
           這兩天閒來無事,看了《外鄉人》。說實話,看到一半就有話不吐不快。堅持看完了,以免斷章取義。       任何電視電影就怕比。帶著《生存-民工》那樣的期待來看《外鄉人》,我有點失望。雖然它比很多市面上男歡女愛清宮諜戰的戲好得多。
  • 關於連續劇《外鄉人》
    有些人可能看過管虎更早的時候拍攝的連續劇《民工》(又名《春天裡》,黃渤藉此劇出名),而對從另一個角度——外來戶、打工者、漂泊者——反映社會非主流人群的《外鄉人》知曉不多。簡單的說吧,《外鄉人》是那種幾乎一句煽情的臺詞都不需要,全靠情節推動和演技,竟然每集都有淚點的戲。  照例,先說敘事結構。
  • 《外鄉人》人人都是外鄉人
    感慨這個鏡頭的真實,82年的我經歷了電視劇裡的故事,早期在家人親戚嘴巴裡聽過,中期我在西安經歷,再後來也看過上海的後來,可能因為江蘇蘇北人原因,上海的繁華,進步,和小人物的勤奮等等,總之在我耳邊發生著…我總是認為快速發展的上海亦或是中國,的確呈現整體浮躁與盲目,如果你的腳步在這裡駐足過,希望大家能過去看看類似外鄉人的作品,戒一份燥,多一份真,可能我們不能幫助到別人,起碼自己可以更加真實、感恩、
  • 所謂普世,無非就是人的共性
    可可的女兒,也就是米格的奶奶,眼見媽媽思念自己父親的痛苦,成為「詛咒音樂」傳統的最堅定維護者。他誤以為德拉克魯茲就是自己的高祖父。亡靈節這一天,米格想要去報名參加亡靈節音樂大賽,他喜歡音樂的秘密就此被發現,奶奶暴怒之下砸爛了他自己做的木吉他。沒有樂器就不能參加亡靈節音樂大賽,他只好去偷德拉克魯茲紀念堂的吉他,卻意外進入了亡靈世界。由此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之中。
  • 《外鄉人》我們都是外鄉人
    今天,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仍然有許多人仍然離開了故土,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大城市裡打拼,他們有的成功轉變成一片新土地的主人,而有的仍然為了存留下來而努力。上海、廣州、深圳、北京……這些大城市的街頭上總是能聽到全國各地的口音,每逢過年過節火車站就變得水洩不通,每種口音終於找到了聚合點。
  • 《外鄉人》倔強地生活
    每個人都要學會長大,都要學會獨立堅強的生活。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離開學校離開家鄉,步入社會,開始一個人徵程的時候,人會不自覺產生莫名的失落感、孤獨感。這是一種沒有歸屬的感覺,外鄉人的感覺。這也是看了管虎新作《外鄉人》後的感覺。真的很佩服導演的敘事能力、導演的社會洞察力。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生活狀態的外鄉人被描述得真實感人,每個外鄉人身上倔強的神經直抵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 《外鄉人》人性、人情、人心---外鄉人觀後感
    外鄉人;一個涵蓋面很廣泛的詞組,在經濟空前發達的今天,流動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國家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發展市場經濟,造就了無數經濟神話的同時,也造就了千千萬萬遠赴他鄉謀發展的外鄉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 最貼近生活的電視劇 -- 《外鄉人》
    而這部電視劇《外鄉人》,管虎像是記錄身邊的事,而不是演出來。讓觀眾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應該是360度全方位的跟拍,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扛著攝影機跟著演員跑,讓畫面有了呼吸感,真實感。當然,還有演員的演技讓你意識到不像在演戲,你已參與其中。對比現在一些流量小鮮肉的演技...
  • 《外鄉人》轉載:外鄉人演員、人物介紹
    www.7cl.cn  外鄉人 導演: 管虎主演: 丁嘉麗 鄭則仕 馬少驊 黃渤 高靜文 王迅 陶慧 李兆林地區: 內地類型: 現代都市劇劇情概述本劇講述了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外鄉人,不約而同的匯聚到上海這個大都市,為了各自不同的夢想,在不懈拼搏中屢遭磨難,歷經坎坷而最終實現自我,抑或實現夢想的悲喜人生,深層次揭示都市外鄉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
  • 特別推薦:《外鄉人》
    「誰紅用誰」已經成為中國電視劇的通病。而電視劇《外鄉人》則讓貌似絢爛的電視劇市場有了一抹難得的亮色。其切入點,故事發展,人物塑造,都與大時代相融合。我們看不到偶像嬌柔做作,只有一個個鮮活的人,與他們的故事。如果你青春年少,喜歡看張翰趙麗穎,那就到此打住好了。因為這次我要推薦的電視劇,沒有霸道總裁,沒有塘主,更沒有童話一樣的場景。
  • 《外鄉人》2018年第一評
    演的真實,是因為確實存在。從原來到現在不止一個南潯街,也不止一個老謝,老陸,輪子,葉子,老徐……他們只是這個時代變遷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事情中的一些縮影。我是95後,從小就跟隨父母在外漂流,《外鄉人》裡和我那幾年裡發生的事有很多重合,在外的外鄉人只有自己才知道生活:很真,也很針心。
  • 《外鄉人》亦影視,亦生活
    《外鄉人》這部電視劇,以南潯街134號樓每家住戶的日常生活為視角,描繪了來自全國各地外鄉人在上海打拼的日子。從吃喝拉撒、打架鬥嘴,到婚喪娶嫁、生老病死,它繁雜瑣碎,詳盡地呈現著每家每戶最日常的生活,它細緻入微,生動地描繪著每個人的小算盤、小自私、小想法甚至小毛病。它真實地像一部紀錄片,更親切地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鄰裡日常。
  • 《外鄉人》一個外鄉人眼裡的「外鄉人」
    09年的外鄉人,我到16年才看,04年的生存之民工我也是16年才看的。先看的民工,才看的外鄉人。怎麼說呢,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在整天弱智電視劇的包圍下,我不得不去找老片來看。很幸運,讓我看到了這兩部片子,也讓我對國產電視劇還抱有希望,原來我們也能拍出好山,佳作。
  • 《外鄉人》的演員大集合
    《外鄉人》的演員大集合《外鄉人》該劇講述了外鄉人在上海的奮鬥歷程故事,你知道該劇的演員有誰嗎?丁嘉麗飾演大徐丁嘉麗,1959年生於黑龍江佳木斯。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 《外鄉人》國產少有的佳劇
         黃渤演技真心牛,演小人物入木三分,好像劇中人就是真實他。總感覺蛐蛐這個角色就是為他設計的。我喜歡聽他說青島方言,特別有喜感。     讓我印象最深的場景應該是22集,小美為了抗婚自殺之後,一群人在天台上唱著那首《明天我要嫁給你》。
  • 《外鄉人》為夢想而奮鬥
    很真實的很貼近生活的一部電視劇。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一直都是很多外鄉人所嚮往的地方。於是一群群默默無聞的外鄉人懷揣著發財致富的夢來到此處。而生活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美好,等待著他們的,除了關於未來的無限希冀,還有生活中的種種酸甜苦辣。把視野聚焦到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的艱辛,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當地人與外地人的一些矛盾碰擦。如何按照自己當初的夢想在這座些許冷漠的城市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