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杏林春暖,醫者仁心,懷念骨科泰鬥盧世璧!

2021-01-09 中國科協

3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著名骨科專家盧世璧,因病醫治無效

於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這位骨科泰鬥為醫學

奉獻終身,拯救過無數患者生命,

並在國內開創了多個第一。

出身醫學世家,他走上懸壺濟世之路

1930年7月8日,

盧世璧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

一個醫學世家,父親盧永春是我國

近代結核病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在國家危難之時,父親手書的

「身只此身要珍重留為家國用,

學需便學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在年幼的盧世璧心裡埋下了

救民報國的種子,指引著他走上了

懸壺濟世的醫學之路。

1948年,盧世璧

考上了清華大學生物系醫學

預科班。1951年,他又成功考入

中國協和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擔任了

協和醫學院外科住院醫師。

1958年,盧世璧

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成為一名骨科大夫。至此,他便與

人骨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手起家」造出人工關節,

他為無數患者帶來新生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國國內骨科水平十分落後,

骨關節壞死不僅困擾著廣大患者,

連醫生都束手無策。

當時,西方國家已經研製出了

用人工關節代替壞死關節的技術,

但卻對中國實行了技術封鎖。

為了拯救

飽受骨關節壞死折磨的患者,

填補中國在人工關節領域研究的空白,

30歲的盧世璧在當時骨科主任的帶領下,

走上了自主研發人工關節的道路。

在沒有任何可供

參考的資料和圖紙的情況下,

盧世璧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僅靠著國內一些外文醫學雜誌上的

骨關節圖片,硬是用木頭刻出了

我國第一個人工關節模型。

然而,光有木頭模型還不行,

最主要的是要找材料把模型

加工製造出來。

為此,盧世璧到處聯繫廠家,

費盡千辛萬苦才將以金屬鈦為原料的

第一代人工關節製作出來,

並相應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

人工關節製造出來了,

可要用在人身上還需要克服

一個難題,那就是研發出用來固定

人工關節的骨水泥。

當時,

我國根本就沒有骨水泥,

最多只能通過香港進口一些樣品

看看。最終,用了四年時間,盧世璧等人

和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才一起開發出了

我國自己生產的骨水泥。

上世紀70年代末,

在中國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手術室裡,

中國首例腕關節置換手術成功進行。

人工關節在骨水泥幫助下成功

固定在骨髓腔內,且縫合順利,

排異反應也未出現。

這讓盧世璧懸著的心

終於放了下來,而對於中國骨關節

損傷患者來說,一次劃時代的革命

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但盧世璧對於

人工關節的研究並沒有因此止步,

面對鈦合金關節耐磨性差的問題,

他又研製出了鈷鉻鉬人工關節,

並首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

鈷鉻鉬合金珍珠面無骨水泥人工髖關節

和獨特固定方式人工髖臼。

1991年,盧世璧、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盧世璧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儘管榮譽等身,

盧世璧卻從未停止過醫學創新

研究的步伐。

從人工關節系列研究開始,

到火器性神經損傷自體神經束間移植術

及周圍神經再生趨化性研究,

再到化學去細胞神經移植研究……

他開創了國內多個第一。

即使自己身患癌症,

手術後他卻依然奮戰在臨床一線,

為無數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年近八旬,他不顧安危毅然奔赴救援一線

2008年,突如其來的

汶川地震給當地人民帶來了

巨大災難,參加過1966年邢臺地震、

1975年營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救援的

盧世璧,不顧家人阻撓和自身安危,

毅然請纓,再次奔赴救援一線。

從接到出發命令到機場,

他僅僅用了一個小時。

在救援現場,

這位78歲高齡的老人和年輕

救災士兵一樣,不顧長途跋涉的艱辛

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滑坡,

穿梭在醫療帳篷之間。

短短十幾日,

他就檢查、救治了近千名傷員。

在一次大的餘震發生時,被架出房間的

盧世璧帶出來的唯一東西,

是他從報紙上搜集的地震病例。

救死扶傷,醫者仁心,他為病人勞心勞力

盧世璧為病人

做過多次高風險的手術。

他從來不會放棄一絲一毫挽救病人

的希望。他說「能夠解除一個病人

的痛苦,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

是對他最高的獎賞」。

從醫數十載,

盧世璧有一個習慣一直沒有變,

那就是每次在手術後,都要守在病人的

病床前,仔細觀察病人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尤其是重危病人,一守就是一天。

在盧世璧看來,

手術成功了並不等於病人就治好了,

術後觀察、併發症的預防、術後康復

同樣也很重要,這些東西如果完不成,

那手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因為常年在X光下為病人

做手法復位,盧世璧的雙手布滿了皺紋,

手指關節腫脹、關節指甲嚴重變形。

但就是這樣一雙手,曾為無數

飽受骨病折磨的患者帶去了福音。

與時俱進,功勳卓著,

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在2019年5月正式

退休之前,年過八旬的盧世璧

一直堅持上班,而且像年輕人一樣,能夠

熟練使用微信,並能夠通過網絡

獲取各種學術前沿信息。

這樣無論是在生活

還是在科研領域都能緊跟時代步伐

的盧世璧,著實讓人佩服不已!

盧世璧為我國

醫療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先後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上獎勵22項,發表論文380餘篇,

編著專著17部。

2008年,

盧世璧被評為一代名師,

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

全國抗震救災模範,

2010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

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這些優秀成績的取得,

無一不映證著盧世璧功勳卓著的一生。

如今,

盧世璧已經離我們遠去,

但他那種精益求精、勇於攀登科研高峰、

救死扶傷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杏林春暖,

醫者仁心,

盧世璧院士一路走好!

參考資料:

1. 中國工程院,《盧世璧》。

2. 名人訪談,《「就是給病人做了點東西」——訪著名骨科專家盧世璧院士》,作者:晉湘。

3. 央視網,《骨科專家盧世璧:是院士 更是戰士》。

4. 中廣網,《年近八旬的骨科專家盧世璧院士》。

5. 央視國際網絡,《盧世璧: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

6. 新華社,《打造「最堅韌的骨」——記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作者:王賓。

7. 央視科教,《大家丨骨科泰鬥盧世璧:看到他的雙手,你一定會感動落淚》。

8. 光明日報,《盧世璧院士逝世》。

文/科協改革進行時 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2020-08-19 0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念一生》8.19中國醫師節上映 致敬醫者仁心
    《信念一生》8.19中國醫師節上映 致敬醫者仁心 看點一:在醫師節致敬中國醫者的醫療題材電影作為影院復工後首部醫療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 向古今傳承、敬佑生命的醫者仁心致敬
    讓我們在感恩醫務工作者無私付出的同時,一起看看歷史上那些勇探醫路、心系蒼生的名醫妙手,感悟代代相承的「醫者仁心」。「醫祖」扁鵲「扁鵲言醫,為方者宗」。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姓秦名越人,是最早將脈診應用於臨床的「脈學之宗」。
  • 醫者仁心!紀錄片《中國醫生》致敬白衣戰士
    醫者仁心!紀錄片《中國醫生》致敬白衣戰士 時間:2020.02.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鄭娜 分享到:
  • 「武漢加油」十論之七: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
    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武漢加油」十論之七(致敬篇)陳 棟疫情就是命令,醫者就是戰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黨員醫護人員紛紛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志願書和「醫者擔當,護佑健康」的應戰承諾書。來自全國全軍的一支支醫療隊火速馳援武漢,只為踐行「我願意為你擋在疫情之前」、「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仁心和義舉。
  • 中國醫師節,向古今傳承、敬佑生命的醫者仁心致敬
    但願世間人無病,不惜架上藥生塵。人民網 孟麗媛攝 「醫祖」扁鵲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姓秦名越人,是最早將脈診應用於臨床的「脈學之宗」。扁鵲善以結合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方法治療疾病,其望色、聽聲、寫影、切脈「望聞問切」四診法沿用至今,被後世尊為「醫祖」。
  • 丁一一《那時杏林春暖》開機 挑戰雙重性格女醫師
    近日,演員丁一一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在寧波象山影視城開機,丁一一在劇中飾演端莊美麗的女醫師依華。此次出演新劇,是丁一一第二次出演古裝劇,此前,她在《親愛的藥王大人》中通過出色的表演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而出演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即是對故事的認可也是對角色的喜愛。
  • 醫者,仁術,仁心
    她在產房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親手迎接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稱她為「萬嬰之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昏迷中的她留下最後的聲音:「產鉗!產鉗!」12月23日,我國近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誕辰115周年。緬懷林巧稚,致敬醫者仁心。
  • 醫者仁心!致敬偉大的英雄,永不放棄的白衣義士
    醫者仁心,他們每天都從死神手裡搶救下來不計其數的生命。今天20:15,在電影頻道看從醫七十多年、創造中國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肝膽外科領域無數個第一的吳孟超院士的傳奇人生感謝那個被稱為醫生的群體,在疫情中對「醫者仁心」身體力行地詮釋,致敬他們用生命守護的這份《我是醫生》的理想!
  • 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開啟條件 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怎麼做
    天涯明月刀手遊遊戲中,最近開啟了60級以上,同時也開啟了很多的玩法,比如說各種新的奇遇任務,遊戲中,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怎麼完成?天涯明月刀手遊中的奇遇任務醫者仁心要怎麼才能完成呢,小編為玩家帶來詳細的任務完成攻略,一起來看看吧天涯明月刀手遊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攻略
  • 守護醫者仁心:在戰時,也在平時
    前方,白衣戰士英勇奮戰;後方,關愛醫者暖流湧動。它讓我們更懂得生命的可貴,更理解醫者的仁心,也更明白了一個常識:善待醫務人員,就是善待生命;尊重醫務人員,就是尊重生命。 疫情終將過去,我們有必要認真梳理各項「臨時」政策和措施,看看哪些是屬於戰時的,哪些是平時就該有的,並常態化、制度化。 其實,醫務人員需要的並不是特殊待遇。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份平等的理解、一份日常的尊重、一份真心的關愛。
  • 董奉與杏林
    在民間華佗名氣最大,因為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寫進了《三國演義》,而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古代,百姓平時茶餘飯後的談資,就是這小說中口口相傳的故事;而在醫學界,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當然是張仲景,其他兩位沒有留下醫學著作,張仲景寫下了中醫四大經典的《傷寒雜病論》,被後世醫家尊稱「醫聖」。而董奉留給我們的是杏林,杏林代表了醫界,杏林又代表了高尚的醫德,杏林更代表了高超醫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杏林的故事。
  • 紀錄片《中國醫生》引關注: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紀錄片《中國醫生》引關注: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時間:2020.04.1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凡
  • 濰醫附院——醫者仁心,懸壺濟世
    人命貴逾千金,濰醫附院為醫者,皆如至親之想,不避忌艱難困苦,亦不瞻前顧後,自慮吉兇,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以仁心妙術,懸壺濟世。 古人云:「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作為醫者,需心懷天下世人,悲天憫人,治療病痛。在我國古代就提出醫學必須關注人本身,要求醫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 醫者仁心——記監獄醫生張建平
    醫者仁心——記監獄醫生張建平 2020-10-15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遊戲中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怎麼完成?天涯明月刀手遊在更新後,加入了很多全新的奇遇任務,而醫者仁心奇遇任務很多小夥伴表示不知道怎麼完成,那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中醫跟診日記2第36天:刺菠與董奉的杏林春暖
    老師說,我們學醫之人,每天都要有一個定課。每天30-50個伏地挺身,不簡單堅持三到五年,就不一樣。第一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第二功力上去了,第三從事推拿工作有體魄,有體力。學習任何一門技術,不是比誰學得快,而是比誰堅持得久。每天30-50個伏地挺身,堅持3-5年,汗,我連三個伏地挺身都做不起來。
  • 林雯: 醫者仁心 仁者恆心
    林雯: 醫者仁心 仁者恆心 2020-01-07 08:06:12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福州日報記者組
  • 有種精神叫醫者仁心!
    【有種精神叫醫者仁心】連貫動作一氣呵成,有力有效,專業;治病救人無暇他顧,用心用情,專注。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西城紅場室外,一名男子突然倒地,身體抽搐,自主呼吸和脈搏停止。哈醫大附屬第三醫院醫生項丞剛好路過,立即上前施救。
  • 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尼瑪澤仁  張 林紀錄片《中國醫生》劇照作品不僅是向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白衣天使」致敬,還在醫患之間連接起相互理解、信任的情感紐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紀錄片《中國醫生》採取跟拍、採訪的方式,近距離描摹了真實感人的中國醫生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