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三個問題吧:
① 你期待什麼樣的婚姻?
② 你為什麼結婚?
③ 你認為一段幸福的婚姻,最重要的是什麼?
●
●
●
帶著你內心的答案
我們再接著說
這兩天,《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刷屏了。
這個被大家熱議的「相親鄙視鏈」以戶口為核心,兼顧屬相、學歷、地域等諸多婚姻先決要素,衝撞著所有人的價值觀。
「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的微博話題也瞬間衝上熱搜。
隨後,各大媒體先後推出文章拿出各種事例來豐富這條「相親鄙視鏈」。
◆ 在北京,「京籍京戶」「中心城區及教育高地房產」「男性海歸」「女性本科」,被認為是相親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指標。
◆ 在北京天壇公園相親角,一個身高不足1米65、大專文憑的東北小夥執意要找一個北京姑娘,他特地在擇偶要求一欄註明,對方有輕度殘疾也可以。
◆ 26歲的北京姑娘彭順利京籍京戶、三環有房、985高校碩士。但她出生於1991年、屬羊,於是大爺大媽都惋惜地表示,「你什麼條件都好,要是不屬羊我肯定選你當兒媳婦了!」
◆ 一位蘇北姑娘,在上海top1的高校談了上海男朋友,兩個學霸本碩一路走來感情甚篤。待到談婚論嫁,男朋友家裡大驚失色:媳婦老家竟然都「過了長江」,怎麼能娶進家門?
◆ 一個北大畢業的男生看中了一個女孩,照片、條件都很滿意,但看到女孩是華東師大畢業的,他覺得學校不好,決定不見。
……
如此種種,關於婚姻和相親,槽點總是常吐常新。
在這場關於「相親」的大討論中,所有人樂此不疲走在一條鄙視鏈上。每個劇中人都自認為掌控了擇偶主動權。
不僅父母害怕對方家孩子沒有戶口,連年輕人也怕。在有些家庭裡,「擇偶戶口論」是兩代人齊心協力的合謀。
一個外地相親大媽的兒子,程式設計師,月薪兩萬,33歲,有房有車沒北京戶口。這個案例的亮點是,在遭受幾次生活的挫折後,家長要求倒是變得很樸素,不「嫌棄」自己那個沒北京戶口的兒子就成。而兒子則顯得比家長有自信,強調媳婦必須要是北京的,是沒負擔的。
△根據媒體估算,北京市戶口價值54萬;房產價值根據2017年5月各區縣新房、二手房均價,和北京市婚房平均成交面積60至90平方米計算;學歷價值根據求學成本計算
我們根據父母的經驗來選擇婚姻,因為父輩堅如磐石的「常識」和人生閱歷。有些真是科學和理性不可解釋的,但就會像一座你無法逾越的雪山,橫亙在自由感情中間,斷送婚姻可能。
我們根據同齡人的某種「傷痛」來選擇婚姻,閨蜜聚會朋友圈吐槽,你是不是聽多了這樣的段子:本地姑娘XXX找了外地縣城男生,結果天天和公婆吵架,雞飛狗跳,生活觀念不合,自己受盡委屈;外地男生xxx談了本地土著姑娘,因為步入「裸婚時代」,養不起供不起,成天抱怨媳婦不省心。
這些情緒在被片面偏激放大後,而造成的一種莫名的群體性恐慌。
△中山公園相親角的三位大爺大媽坐在一起交流相親經驗。攝影/費知
我們不否認父母的要求來源於關切,他們的經驗和判斷也是婚姻應該參考的一項標準。但是,這些問題就是戶口、學歷、屬相等造成的嗎?
80後、90後已經組建家庭的,或走在路上的年輕小夫婦,小情侶們,有多少婚姻的破裂,是因為自己維繫感情的無能,控制自己性格的失敗?
物質條件再好的居家姑娘,也經不住直男癌媽寶巨嬰沒安全感男人對感情的踐踏;如何有才吸金穩固的靠山男子,也忍不了你的街坊綜合症公主病玻璃心。
如果你家庭的感情教育起點跑偏了,愛情課從沒及格過,三觀也早已粉碎性骨折,那麼配偶的戶口對你一點兒也沒用,因為它遲早是別人的呀。
相親不是糟糕的事。但理解為物物交換你就錯了,在大城市打拼,表面看是物質較量,其實說到底何嘗不是你自我心態的歷練呢?
你只會相信五環外沒有愛情,戶口鎖住安全,也許只是因為除了這些你再無其他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還沒結婚的你,就認真盤算離婚那一天自己能分到多少財產,房子算誰的。
相親者紛紛披上堅硬的鎧甲,抖擻著自己的驕傲,唯恐把心底裡最柔軟和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來。
△來相親角前,燕子特地設計並列印了一張橫幅,上邊有著單身朋友的擇偶信息和二維碼。這種嶄新的相親方式引來不少大爺大媽圍觀,他們還沒學會掃碼關注,只能好奇地在一旁詢問。攝影/費知
網友們這樣吐槽:屬羊怎麼了?吃了你家的青青草原啦?
@明明:女博士,女強人還成簡配了,簡直笑死人。
@周小儍:挑經濟條件我就不說啥了,屬羊的怎麼了?
@Taxpayer02281:這不是相親,這是垃圾資產重組。
@等著收信的漢子:你在挑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