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蜂巢結構的微型應急醫療救護站,小身量大作為;以傳統狀元盒為靈感設計的智能硬體隨身盒,既能用太陽能充電,又能集成配件方便收納……疫情之年,工程實踐不休,創新探索不止,全員育人不停,第十七屆上海未來工程師大賽依然碩果湧現。12月27日,大賽頒獎大會在上海科技館成功舉辦。
「雲」科創 參與面翻倍
上海未來工程師大賽由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共同主辦,以「激發青少年對工程技術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能融合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知識與技術來解決真實的問題」為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的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動。活動通過富有挑戰的工程目標,激勵學生學習技術、嘗試工程製造、形成工程思維,逐步形成和提升工程技術素養,增強創新實踐能力。
受疫情影響,今年大賽首次以線上形式開展,設計了結構工程師、建築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軟體工程師、航天工程師和工業設計師等6個適合線上活動的項目。雲端相聚的「未來工程師」們更為熱情,今年全市16個區共有6萬餘名中小學生積極響應,參與人數倍增。經各區選拔,最終911個參賽隊晉級市賽,其中近100支參賽隊參加複評。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線上精彩表現,體現著申城科創青少年的潛力和實力。
賽促教 線上賽催生學習新形態
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在線開展的科創活動也催生了學習新形態。賽前,組委會組織多場線上培訓。例如,在「軟體工程師」項目中,組委會邀請復旦大學專家通過網絡對參賽教師進行了專題培訓,從項目的定義、方案的規劃和前期調查入手給予專項指導。比賽項目採用即時賽進行,學生組隊在30個小時裡合作創新,完成線上賽題。一份份充滿著個性思想的解決方案,體現著未來工程師們的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和科學熱情。
再如,今年「結構工程師——輕量座椅」項目全部實現數位化,首次使用數字工具進行虛擬測試。組委會邀請青少年工程教育專家對衍生式設計的概念、輕量化設計的方法、虛擬承重測試的技巧等在線開展多場專題輔導。競賽項目的轉化促使學生從經驗型轉變到更加理性的科學設計,使「衍生式設計」真正在項目實施中落地,也開闊了學生的設計眼界,提升設計能力。上海市洛川學校楊依樂借鑑中國古典花幾底部的圓拱,在保證骨架結構性能要求和美觀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減少冗餘的材料,作品「極簡座椅」上整個座椅結構簡潔、輕盈又不失厚重,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之美。
展情懷 優秀作品湧現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年更激發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登月著陸器」作品閃爍著學生們的獨特思考,上海工商信息學校朱恆吉查找現有地外行星登陸方式後,設計的「膠囊式登月著陸器」能有效提高運載空間,同時利用反推、氣墊等方式增加軟著陸安全性和穩定性。創意獲得了曾在錢學森領導的581組工作,並參與過星、箭、彈、船、器的研製工作或指揮工作的資深航天專家高度讚賞。
上海市位育初級中學吳浩倫設計了「諾亞應急醫療站」,根據「平疫結合、靈活轉換」的理念,結合仿生學,設計蜂巢式六邊形臨時病房,方便又節能。崇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俞柳好、嚴子誠同學設計軟體「微愛WELOVE」,從科學和心理兩個角度關愛新冠病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大賽頒獎大會現場邀請了部分師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更多的師生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參與進來。頒獎大會為一等獎獲獎代表、「ASML軟體工程師專項獎」獲得者、「未來工程師」稱號獲得者頒發了獎盃獎牌,對優秀組織獎單位、「賽復」優秀指導教師獎獲得者進行表彰。
十七年來,該項賽事一直為培育通專平衡的拔尖創新「未來工程師」而銳意進取,正面回應社會對於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由於工程技術知識的複雜性與嵌入性,上海未來工程師大賽為跨越因學科門類劃分過細而帶來的協同創新發展難點探尋新路徑,形塑工程技術教育的新生態,助推跨界研究走向真正的交叉綜合發展,讓創想落地、讓理念開花、讓夢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創新能力應置於交叉學科和豐富的社會資源中培養,大賽也體現了全員育人的理念。自第十四屆起,活動得到ASML阿斯麥(中國)公司的鼎力支持,從賽事贊助、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在社會的關懷和支持下,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這項育人項目,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培養和儲備未來人才。
編輯: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