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月
前幾天,西安北郊某中學女教師因沒收學生手機被殺害。起因是老師在值班時發現學生李某在晚自習玩手機,老師當場沒收。
李某曾兩次去過辦公室,最後一次跟老師要回手機時發生衝突,隨後聽到辦公室發出慘叫後,趕到辦公室時發現一名女教師倒在血泊中,經搶救無效死亡。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由得脊背發涼。一個孩子,竟然為了一部手機失去理智殺害老師,把自己送上犯罪道路。
美國教育學家馬克普倫斯基稱現在的青少年為「數字土著」,指的是在數字科技包圍下成長的一代人。
前段時間熱播電視劇《少年派》裡,江天昊因為在課上玩手機,被老師發現後把手機搶過來,直接從窗口扔了出去。隨後,江天昊也從那個窗口跳出去。所幸的是樓下剛好有人施工,掉在一張網上才避免悲劇的發生。
隨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關於孩子玩手機、玩遊戲的負面新聞:
2019年10月28日,湖南衡陽一名16歲少年因姐姐不讓玩手機,一怒之下拿起刀殘忍將姐姐殺害,隨後跳樓自盡。
2019年8月30日,江蘇一名19歲高三男孩因為玩手機被爸爸罵,凌晨4點多一氣之下從9樓跳下身亡。
2019年11月25日,四川廣元一名13歲男孩,偷爺爺兩萬塊一口氣買下4部手機,家長報警孩子失蹤,最後旅店裡找到,孩子正躺在床上盡情地玩手機。
現在多數家長和老師視孩子玩手機如洪水猛獸。只要一提起手機,玩遊戲大都認為孩子學會壞了,都會產生很強烈的敵視感。
有教育專家曾說過,「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
網上也流傳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
孩子沉溺遊戲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讓孩子失控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對孩子玩手機時粗暴的態度。
孩子需要的不是手機
而是父母的陪伴
綜藝節目《少年說》,來自五年的小學生葉子健在臺上控訴父母: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因為爸爸媽媽想讓我安靜下來,不給他們搗亂,就會把手機扔給我。
等我們長大了,沉迷手機時,你們又覺得是手機耽誤我。
你們有沒有想過,小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我手裡?
又是誰放棄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孩子內心是有多麼渴望父母能放下手機好好陪自己。
孩子玩手機,最大的原因不是他們喜歡玩,而是父母先把孩子推給了手機。
當孩子深陷其中,父母又覺得手機害了孩子。但其實,這禍害真不是手機,而是父母自己也長期沉迷於玩手機。
美國波士頓有研究表明:有些家長長期沉溺玩手機,成為手機控。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情感上的冷暴力,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而且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父母長期玩手機,無暇顧及孩子。手機就變成佔據了家庭時間,剝奪了親子關係的兇手。
在32屆楚才網作文比賽,其中有一道題目為《成人的陋習》,10000多名學生中,有3000多學生在數落成人的陋習,而家長玩手機成為所有陋習的榜首。
其中1000多個孩子控訴家長,因為沉迷手機,家庭關係惡化,吃飯爸爸在玩手機,陪孩子寫作業媽媽在低頭看手機。
在孩子的眼裡,爸爸媽媽的手機遠遠比自己重要。
手機成為橫跨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道鴻溝,其實從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渴望父母能放下手機多陪陪他們。
託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都說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複印件出了問題,不是是複印的過程有問題,而是原件出了問題。
過度控制
會強化欲望
很多家長為了遏止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切斷孩子跟手機和網絡的一切聯繫。但結果是越是控制,孩子越是想方設法去得到。
我媽最近打電話說,我哥他們不讓侄子玩手機,說手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學習。
明年馬上要升初中了,對他升學表示很擔憂。
前兩天,我媽又在樓上發現侄子拿著我放在家的舊手機,關起房門在裡面玩了一整天。
我哥知道後,狠狠責罵了侄子一番。認為侄子的學習成績下滑主要,是因為過度玩手機,於是把侄子的手機上繳,還交代家裡人不能把手機給他玩。
沒想到,侄子很快把主意打在90歲的太奶奶身上。太奶奶向來就寵著他,偷偷地塞錢給他去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每天為了不讓我哥他們發現,總是找各種理由搪塞。
強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覺醒,反而越是控制,他就越是想方設法得到。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指出:「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這種人為製造的匱乏,往往來自家長的主觀臆斷。」
同時日本精神醫學專家墨岡孝也指出:
有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不分晝夜地玩手機,會想要強制性地沒收孩子的手機。這其實是很危險的,有依賴傾向的人,一旦失去自己依賴的東西,就容易鍵入恐慌狀態,甚至會突然暴力起來。
不恰當的控制,會強化孩子對手機更強烈的欲望。
我們成人對於失去自己依賴的東西,一時都難以接受,更何況是孩子。治理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就像治水一樣,改堵為疏。
三步改變孩子玩手機習慣
第一步:自我約束,用影響代替控制;
前段時間,女兒總是鬧著要玩手機,一玩就一兩個小時。
平時,我帶兩個孩子基本上都不玩手機,孩子也很少會鬧著看手機。我就問女兒,你最近為什麼經常要看手機?
女兒說,爸爸一回家就看手機,為什麼他可以看我就不能看?
我知道問題的根源出在爸爸身上。原來是爸爸回家就一直捧著手機,不管是吃飯還是陪孩子玩,他的手機幾乎不離手。
經過家庭會議商量:孩子一天看手機或電腦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之內,爸爸媽媽在家裡不能玩手機,除非工作緊急情況需要處理可以報備。
不限制,而是明確家長和孩子之間使用手機的界限,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不被手機淹沒。
家庭教育專家楊傑老師說,「不要總想著管理孩子,而是要重視與孩子的相處。如果我們不能與孩子在感情層面連結,就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去做對孩子不利的事情。」
和孩子建立感情連結,重視每次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管教。
第二步:用同理心引導,效果更佳;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楊楊從小就和父母分開,父親季勝利和兒子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張。
為了緩和父子之間的關係,爸爸放下區長的身段,投其所好,去學兒子喜歡的卡丁車,去遊戲廳玩遊戲。
當父親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用同理心去和孩子溝通。父子緊張的關係很快就緩和下來,孩子也變得更有動力,更信心。
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同情是正確育兒的基礎,父母越是能夠理解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就越親密,孩子就越聽話。
喜歡玩遊戲的孩子,其實真正抗拒的是父母的粗暴態度。同理心,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第三步:放下手機,用高質量的陪伴擁抱孩子。
米歇爾在提到教育孩子時說:
我的孩子有自己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我怎樣忙碌,我都會耐心地陪她們一段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和溝通,才是幫助子女成長最好的方法。
當父母能真正願意花時間來傾聽和回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絕他們的話,孩子更願意和父母親近。
真正的愛,就是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的是你,不是手機。
請放下手機吧,別讓愛孩子成為你嘴裡的一句空話。
點擊播放 GIF 0.0M
作者簡介:茹月,富書專欄作者, 85後全職二胎媽媽,喜歡學習育兒,分享育兒知識,結合實踐,傳播正向育兒觀。在育兒的路上,努力做個不拖娃後腿的家長;本文首發富書少年,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