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3日凌晨,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領導人阿布邁赫迪穆罕迪斯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領導人卡西姆蘇萊馬尼在美軍當天實施的襲擊中身亡。
隨後,五角大樓發表聲明稱,這次打擊行動旨在阻止伊朗計劃發動的襲擊,蘇萊馬尼是美國認定的外國恐怖主義組織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負責人,殺死他是為了保護美國在國外的人員。
美國發動襲擊的時間和地點選擇
美國這一次空襲依託可靠的情報支撐,所以一擊得手。背後有幾個方面的考量。
第一,美國加大力度將地區動蕩的責任「甩鍋」給伊朗。梳理2019年年底以來,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以及伊拉克和伊朗方面的反彈,可以看出,美國對什葉派力量的打擊師出無名,根本沒有給出有力的證據,尤其是對指責伊朗是對美襲擊的幕後策劃者,更顯得無的放矢。因此,選擇在巴格達機場襲擊剛剛抵達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領導人,同時攻擊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領導人。此後立即由美國國防部釋放消息,宣布空襲的目的是阻止未來伊朗採取更多襲擊計劃,希望國際社會能由此「腦補」蘇萊馬尼到達伊拉克是為了策劃襲擊。
第二,美國有意拆分兩伊關係。美國一直試圖切斷兩伊之間的天然聯繫。美國試圖以空襲警告伊拉克,與伊朗交好必然會招致美方的報復。
第三,空襲意在向國內展示美國政府對伊朗的行動力。2019年美國無人機遭伊朗擊落後,美國總統在最後一刻叫停了對伊軍事行動,但也由此招致美國國內強硬勢力的不滿。五角大樓宣稱川普親自指揮此次行動,大有「一雪前恥」的意味,有對內宣傳的功效。
第四,襲擊的地點選擇還是反映出美國無意與伊朗發生正面衝突。美國強調此次行動的「報復」性質,而非主動對伊朗進攻。
地區局勢的發展前景
2020年新年伊始,美國和伊朗的對峙就有升級的趨勢。美國以針對「聖城旅」領導人的襲擊展示決心,說明美國的中東戰略更加突出打壓和圍堵伊朗的目標。伊朗最高領袖發出的「報復」警告,意味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尤其是其軍事基地遭到打擊的可能性提高。今年伊朗將進行議會選舉,強硬派更可能佔據優勢。
但與此同時,直接對抗並不是美國和伊朗的首要選擇。從美國沒有針對伊朗本土發動襲擊來看,美國避免陷入對伊朗大規模長期作戰的「泥潭」。尤其是進入選舉年,美國總統更要小心出現外交和軍事政策的「失分」。伊朗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改善自身的安全環境,發展國內經濟,維護國內穩定。伊朗仍會考慮與美國開戰對政權安全的影響,在博弈的過程中儘量避免魚死網破。(文|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