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姜華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宇揚 甄翔】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文章抹黑稱,「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微信收集信息」,宣稱後者儼然已成為「中國政府監控公眾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微信方面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對此類消息進行回應。中國專家認為,美媒有關報導非常荒唐。
《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稱,2011年發布的WeChat和微信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12億月活躍用戶,比任何一款應用在美國的普及度都高。除了聊天,用戶還用微信分享照片、支付水電費、叫車、看新聞、預約掛號和使用市政服務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微信在中國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更是隨著遠程辦公和學習模式的興起而更加根深蒂固。
《華爾街日報》稱,疫情期間,微信和螞蟻集團運營的支付寶所設計的健康碼系統,成為追蹤病例接觸者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成為中國人進入住宅樓、寫字樓以及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的必備通行證,在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方面發揮了作用。但使用這項功能也要付出代價,暗示隱私信息會被收集。
針對健康碼是否會洩露個人隱私的問題,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今年3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數據分析使用的過程中,工信部將依據個人信息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落實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有關措施,切實加強監管,防範數據的洩露、數據的濫用等違規行為。本月1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公布《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擬對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規定「必要個人信息範圍」。
《華爾街日報》還稱,「微信經常對討論涉疆等話題的帳號採取封號處理。」報導稱,對許多用戶來說,微信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款應用程式,帳號被封就像失去水或空氣一樣,十分讓人頭疼。
《環球時報》記者24日查閱資料後發現,根據微信個人帳號使用規範,微信用戶需要遵守《騰訊微信軟體許可及服務協議》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發送的內容如違反相關規定,一經發現,騰訊將根據違規程度對微信帳號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並有權拒絕向違規帳號主體提供服務。所謂違規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暴力違法、危害平臺安全、涉黑涉恐、欺詐信息、不實信息、不良信息以及其他違法違規內容。有關規範特別提及,不實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涉及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制度,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洩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等政治類不實信息;煽動國家、地區、民族、種族、宗教間仇恨、歧視、誤解,損害善良風俗的不實信息;擾亂社會秩序、引起或可能引起公眾恐慌的不實信息等。
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西方一些媒體總是採取一些別有用心的說法攻擊中國和中國企業,這是一種分裂中國企業和政府及人民關係的陰謀論。目前微信已成為中國民眾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工具,這是網絡空間特性決定的。中國也在建立數字中國、建立網絡強國,讓普通民眾利用網絡平臺增加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完全是一種歪曲事實的報導。
《華爾街日報》稱,川普政府曾以WeChat「獲取用戶信息和實施審查」為由禁止該應用與TikTok在美國使用。不過有關禁令都在美國法院受到挑戰,至今尚未生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周三發布報告聲稱,「中方會竊取美國數據並將數據交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高科技公司進行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美媒上周報導稱,蘋果公司App Store更新後出現隱私反追蹤功能,顯示應用程式收集的用戶數據類型。根據App Store標籤,美國社交應用臉書收集多種用戶數據,光標籤長度就有好幾頁。近年來,臉書及推特還大量刪除所謂「散布虛假信息」帳號,誣稱其中一些帳號散播有關新冠肺炎疫情、香港局勢等問題的虛假信息。
對於一些美媒及政客的所謂指責,中方已多次予以駁斥。中國外交部曾表示,「稜鏡門」早已揭示,美國才是這個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黑客帝國」,長期以來都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無差別的、非法的網絡攻擊、監聽和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