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關注 晨澗畫廊:
歌劇為什麼一定是上流階層的高雅藝術?
起源於16世紀末的義大利歌劇曾經一度成為英國皇室貴族品味的象徵。
直到一位新興作曲家約翰·蓋伊(John Gay,1685-1732)開始嘗試創作充滿市井氣息、代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歌劇,他把貧窮與絕望、骯髒與罪孽寫進了高雅的歌劇中,「用藝術進行階級抗爭」。
A Scene from the Beggar ’s Opera威廉·霍加斯《乞丐歌劇》,1728年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1728年1月在倫敦上演了一部由約翰·蓋伊創作,約翰·佩普施改編的《乞丐歌劇》。
這部三幕敘事歌劇圍繞強盜頭子和他手下的故事展開,展現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卑劣與智慧,同時影射當時沃波爾首相領導的腐敗政府、諷刺了社會的不平等、道德的墮落。
蓋伊故意用「乞丐」來形容它,用流行的民謠和曲調代替了正式華麗的詠嘆調和朗誦,用當代的「低俗」人物代替了歷史與神話裡的英雄神祇。
《乞丐歌劇》一炮而紅,前後共演出了六十二場,是當時演出最久的劇目,它開啟了民謠歌劇的流行,直到現在。
威廉·賀加斯的這幅畫展示了乞丐歌劇第三幕的一個關鍵場景,也是該劇的高潮。
場景發生在倫敦紐蓋特監獄,舞臺中央站著身穿猩紅色外衣,戴著腳鏈的強盜英雄麥克希斯(Macheath),這個非正統派主角因搶劫被捕後被帶到這裡判處絞刑。
他的兩個妻子跪在兩邊,懇求她們的父親饒了他。
▼
左邊穿藍色的是典獄長的女兒露西·洛基特(Lucy Lockit),她背對著觀眾跪著向父親懇求他救麥克希斯免於絞刑。
▼
站在右邊穿著白色衣服的是波莉·珀徹姆(Polly Peachum),她的父親是一個腐敗的捕手和告密者。
她跪著請求父親做偽證來幫助麥克希斯。
▼
她們都竭力為麥克希斯脫罪,毫不在乎他的重婚之罪,都認為自己才是他真正愛的人。後面的衙役議論紛紛。
▼
在舞臺上方皇家盾徽的邊上,有兩條帶拉丁銘文的緞帶,分別寫著:
「Veluti in speculum」 (就像在鏡子裡一樣)
以及賀拉斯的一句名言:
「Omne tulit punctum qui miscuit utile dulci」
(把效用和快樂化為一體,是為人所共賞的。)
▼
旁邊各有一個薩蒂爾(Satyrs)蹲在基座上,古希臘神話中的薩蒂爾是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是長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
▼
演員們兩側都是觀眾,有特權的富有觀眾坐在佔據舞臺一部分的「專座」裡。
▼
波莉的扮演者,女演員拉維尼婭(Lavinia Fenton)在首映之夜讓全場觀眾為之傾倒,之後一夜成名。她的肖像畫大受歡迎,人們為她寫詩,出版關於她的書。
▼
這位坐在最右邊的博爾頓公爵(The Duke of Bolton),在歌劇首演之夜,第一眼就愛上了拉維尼婭。
他們的目光在舞臺上相遇,拉維尼婭很快成為了公爵的情婦,並在公爵妻子去世後與他結了婚。
▼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是英國畫家、版畫家,擅長描繪18世紀巨大的社會經濟差距背景下的城市生活。他創新了油畫、版畫和素描的表達方式與類型,形成以嘲諷當時的政治與風俗為特徵的「霍加斯風格」。
霍加斯的創作題材都取自現實生活,他對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敏銳的觀察和理解,他的尖銳諷刺畫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醜惡腐朽,揭示了現代都市生活的病症和不公平現象,有力地推動了英國的民主主義啟蒙思想。
畫家的其他作品:
◇賣蝦女
◇時髦的婚姻組畫
◇浪子生涯組畫
上期內容
◇布瓦洛先生在咖啡館
-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