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上光環無數,是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中國十大女傑,中國非凡女人,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終身成就獎,她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施瓦辛格將她視為偶像來崇拜,就連周總理都稱她為中國最美的女人。她,就是秦怡。
秦怡,原名秦德和,1938年從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畢業後,她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剛開始,秦怡接到的只是一些跑龍套的角色,但她並不因為角色輕微而草率對待,將它們演繹地個個出彩。正是對演藝事業的這份執著,使她在事業上平步青雲。憑藉在《茶花女》,《桃花扇》等話劇中的精彩表演,他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女演員,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臺上的&34;。
在事業上,年輕的秦怡是幸運的,20歲不到,就從眾多的女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舞臺和銀幕上耀眼的明星。這份幸運,源自她對演藝的熱愛,也源自她與生俱來的執著的精神。她曾經說過:「如果演員能將自己從心底流出來的情感真切地表現在銀幕上,將是十分幸福的。」說這話時,秦怡不過20歲出頭,從影不過6年,正值大紅大紫之時,年輕的她就能將作為演員的幸福詮釋得如此真切。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詩一般的語言,讓人感覺到的卻是一個年輕演員對表演藝術的深厚感情。我亦注意到,當她從職校畢業後,由幾年一直為一些影片跑龍套,來爭取重要一些的角色。細想,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中,看著身邊那些前幾天還和自己同衣同食,如今已貴為明星的同齡人,還有天天賣力工作卻似乎永無出頭之日的自己,她挺過來了,其中的艱辛不是文字可以概括的。
在感情上,年輕的秦怡犯了一個很多同齡人也會犯的錯誤。單純的她與陳天國同居,並生下了一個女兒,不久卻分道揚鑣。
到了中年,秦怡將事業的重點從舞臺轉向了銀幕,發展得到也順利。但家庭帶給她的卻稱得上是災難。1948年,秦藝與有「影帝」之稱的金焰喜結良緣,有了一個兒子,名叫金捷,正是他,在秦怡的生活中注入了無數的痛苦和歡樂。在文革期間,紅衛兵幾次闖進秦怡家門,對金捷進行恐嚇,這使得原本就患有輕度精神分裂的金捷病情加重。文革結束後,秦怡重新投入了工作,但是,久病臥床的丈夫和精神分裂的兒子使她身上的擔子加重了許多。
在節目中,她回憶起一段往事。八十年代初,金捷的病很重,每次她下班回家,給金捷餵藥時,總會遭到他的毒打,而秦怡為了拍戲需要,只能低著頭,讓兒子打她的背部。金捷平靜的時候總會問她這些傷痕是誰弄的。秦怡說,當時他常常問自己,怎麼面對這樣的生活,也曾想到過一死了之,但看到兒子,她對自己說,你別無選擇,因為你是一個母親。
在節目裡,秦怡哭了,許多觀眾也流淚了。秦怡是一個女人,她有權利享受在家相夫教子的快樂。然而為了她的事業,她放棄了這種快樂。作為懲罰,老天賜給她一個智障兒。但是,秦怡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命運。他將幾乎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照料他的衣食起居,陪他畫畫,為他能說一個完整的句子而激動萬分……喪夫的悲痛,智障的兒子,忙碌的工作,巨大的壓力組成了秦怡在八十年代的生活。對兒子的愛和責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演藝事業的熱愛,使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著一個殘破的家,走出了那段被它稱為「黑色年代」的歲月。
如今,秦怡已到耄耋之年,面對社會各界的諸如「世紀最佳女演員」,「亞洲最美麗的女性」等等美譽,秦怡很坦然。經歷了歲月的磨礪,老年的秦怡變得光彩奪目,正如她所說的,「我的生活依舊是如此,做不完的家務,吃不完的剩菜,還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傻兒子。還有許多事要我去做,我必須堅強地走下去。」
是的,她還要堅強快樂地走下去,作為後輩,我們循著她,一個傳奇女子的足跡,尋找點滴她遺留下的智慧,讓自己自信地走在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