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一問題放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身上,顯然再合適不過了。讓我們大膽的試想一下,如果遠在英屬東印度群島的漢密爾頓沒有憑藉出色的文筆,為自己贏得一張遠赴那個和他一樣young、scrappy and hungry的殖民地的船票,那我們今天可能不止是失去這一出感人至深的好戲那麼簡單了。是的,從出生就註定卑微如塵土的漢密爾頓,不僅改寫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書寫了美國這個偉大國家兩百年來的國運。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故事,可能是北美那片熱土上結出的,最早也是最燦爛的美國夢吧。所以,無論是看羅恩·徹諾寫的傳記,還是看lin-Manuel-Miranda寫的戲劇,你都很容易被漢密爾頓的熱情、才華、智慧、遠見、毅力所震撼,同時你又會為他那些魯莽、偏執、驕傲甚至愚蠢的天真所惋惜。拋開漢密爾頓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成就,單看他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你很難想像這就是美國國父,這就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這就是華爾街之父,這就是美國財政系統之父……,這明明就是一個妥妥的戲精啊!
毫無疑問,漢密爾頓身上的戲劇衝突成就了兩百年後《漢密爾頓》這部偉大的藝術作品。但不無遺憾的是,這也讓漢密爾頓本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人誤解,被人詬病,甚至漸漸被人們遺忘。還好,在包容開放的文化環境裡,歷史還可以用戲劇的呈現方式幫自己「撥亂反正」。
《漢密爾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漢密爾頓本人並不是一個政客。漢密爾頓是一個變革者,是一個學者,是一個為了有意義的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做正確事情的人。與之相反,劇中的另一個主角——艾倫·伯恩,卻是個不知不扣的政治家。lin-Manuel-Miranda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伯恩的心理歷程,從《wait for it》到《dear theodosia 》再到《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不僅讓你不討厭這個damn fool甚至還有些理解、同情他了。
自身的性格衝突與「敵人」的矛盾衝突,讓漢密爾頓的人生充滿了挑戰。所幸的是,在重重考驗與層層障礙面前,漢密爾頓身邊還有與他惺惺相惜的朋友、戰友,相親相愛的知己、愛人,以及始終站在他背後亦師亦友的華盛頓。lin-Manuel-Miranda對漢密爾頓身邊每個人物的刻畫,可謂鮮活動人,每一句歌詞都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豐滿的人物形象,每一個旋律都恰到好處烘託出獨特的人物性格。所以,看這部劇,你不僅了解了漢密爾頓的其人其事,甚至還喜歡上了伊萊莎、安傑麗卡、華盛頓、勞倫斯,就連有些神經質的喬治三世都顯得特別可愛。
《漢密爾頓》這部劇的題材無疑是嚴肅的,但天才一般的lin-Manuel-Miranda選擇講故事的方式真的太酷了。悠揚明快的旋律,簡潔精闢又朗朗上口的臺詞,在對與錯面前糾結掙扎的人物心理,一切的一切都讓這部原本是講述影響歷史進程人物的劇,就好像是在講我們身邊某個人的故事,這種明明很遙遠,但感覺卻又觸手可及的親近感,可能就是很多人對《漢密爾頓》「中毒」的原因吧
也許,生活就如歌詞裡唱的那樣「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也有可能,是我們聽道理的方式,或者講道理的形式有問題吧。尤其是看過《漢密爾頓》之後,又發現很多人的生活因這部劇而改變,他們有的戰勝了病魔,有的找到了人生方向,有的找到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道理還是要多聽多講的,只要多放一份思考進去,你總會找到一份收穫吧。
在《漢密爾頓》橫掃各大獎項,席捲全球熱潮,成為最頂尖的藝術作品之時,許多美國人開始拿lin-Manuel-Miranda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就連米歇爾·歐巴馬都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在我一生中見過的所有藝術形式中,這是最出色的藝術作品。」所以,我們無法彌補錯過莎士比亞時代的遺憾,但我們真的不能再錯過lin-Manuel-Miranda,不能錯過《漢密爾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