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父漢密爾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021-02-07 政事堂矩陣

昨天是我們傳統的元旦彩蛋,代替問答作為這一周的互動內容。而這一封信,我們來談一個和藝術有關的話題,關於百老匯的音樂劇《漢密爾頓》。


假如地球文明只能向外星文明介紹一部音樂劇,在我看來《漢密爾頓》會是一個毫無爭議的選項。這部音樂劇從2015年首演至今,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這部劇的藝術成就也非常高,它獲得了16項託尼獎提名,斬獲了11項大獎,打破了託尼獎的歷史記錄。託尼獎是美國戲劇方面的最高獎。如果有機會,《漢密爾頓》是你一生中應該聽一次的音樂劇。

為什麼說《漢密爾頓》的關鍵詞是「革命」?

對於這部劇,最好、也是最簡潔的評價就一個詞——革命。

革命在這裡有兩層含義。首先,在藝術層面,這是一部顛覆性的作品,在表演方式上有很大的革新,可以說它重新定義了音樂劇,就如同當年華格納通過《尼伯龍根的指環》重新定義了歌劇一樣。

《漢密爾頓》整部劇場面宏大,劇情曲折離奇,它將美國從1776年獨立戰爭到1800年大選這20多年的恢弘歷史,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講述得深入透徹。它的音樂令人振奮,唱詞優美,如同散文詩一般。

「革命」的第二層含義,是說這部劇本身就圍繞著「革命」這個主題展開。這部劇是以美國國父之一漢密爾頓的生平為主線,重點講述了美國建國初期的兩次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以及1800年大選,後者也被稱為1800年革命。這是因為在1800年大選中,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人取代了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實際上完成了一次美國政治的制度更替。這部劇把24年的歷史壓縮到兩幕,整部劇有3個小時。

美國人對這部劇非常著迷,很多人看了好幾遍,這也是它一票難求的原因。大家喜歡這部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部劇通過漢密爾頓這個活生生的人,將一個國家的制度運轉講得非常清楚透徹。

接下來我們就重點談談這部劇的劇情,當然我也會穿插一些音樂劇中沒有講,但是對於了解漢密爾頓這個人非常重要的一些歷史內容。

建國之前的漢密爾頓做了什麼?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蘇格蘭人的後裔,他生於加勒比海的一個小海島上,十幾歲成為了孤兒,後來被一個商人收養,帶到了紐約經商。在紐約他遇到了後來美國的政治家,也是他的政敵的小阿龍·伯爾(Aaron Burr, Jr.),以及後來幫助美國人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法國貴族拉法耶特侯爵。

幾年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漢密爾頓一直有建功立業的想法,就前往華盛頓的軍營,成為了華盛頓的助手,那一年漢密爾頓21歲。在軍營裡,漢密爾頓因為和別人決鬥,一度被華盛頓趕回家。但是在拉法耶特侯爵的建議下,華盛頓召回了漢密爾頓,讓他得以參加了獨立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薩拉託加戰役。

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在獨立戰爭中大獲全勝,漢密爾頓也功成名就。在音樂劇的第一幕中,還穿插了漢密爾頓的三角愛情和婚姻故事,這裡我就省略了,不過值得點出的是,漢密爾頓的私德並不好。

戰爭結束之後,在那一批開國元勳中,漢密爾頓的地位並不高,他年輕資歷淺,也沒有在《獨立宣言》上簽名。但作為華盛頓的副官,漢密爾頓深得這位日後總統的信任。在接下來建立美國的過程中,漢密爾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美國並不是在獨立戰爭之後就順理成章地自動建立起來的。脫離英國獨立後,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一直沒有想清楚它們到底是應該成為十三個國家,還是成為一個國家。

但是,各個州各自為政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國父之一的詹姆斯·麥迪遜和漢密爾頓就開始呼籲各州代表開會討論統一建國的事情。1787年,12個州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經過半年的談判、合作和妥協,終於籤署了美國憲法。在這個過程中,漢密爾頓一直是成立合眾國的主要倡導者。

各州代表籤署了憲法後,還需要各州議會通過,當時美國贊同聯邦和反對成立聯邦的人勢均力敵。為了向民眾解釋成立合眾國的重要性,漢密爾頓同麥迪遜、約翰∙傑伊一起在報紙上寫了很多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成立聯邦的重要性,這些文章後來編撰成冊,就是著名的《聯邦黨人文集》。

不過這裡我們要說一下,聯邦黨人這個翻譯其實不準確,英語Federalists在這個語境中的含義是聯邦主義者,並非後來的聯邦黨人。美國歷史上的聯邦黨實際上是漢密爾頓和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1789年成立的,而麥迪遜雖然是《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實際上卻是聯邦黨的主要反對者。如果你對制憲會議感興趣,可以去閱讀我的《文明之光》這本書,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

漢密爾頓是一個怎樣的政治家?

制憲會議結束,全劇的第一幕也到此為止。在接下來的第二幕,美國歷史上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就登場了,他就是起草了《獨立宣言》的託馬斯·傑斐遜。傑斐遜並沒有參加制憲會議,他當時正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建國之後,華盛頓擔任總統,傑斐遜和漢密爾頓分別擔任了國務卿和財政部長。傑斐遜和漢密爾頓政見分歧極大,在接下來12年裡,美國政壇主要就是傑斐遜、麥迪遜兩人與漢密爾頓的黨爭。

作為一個商人,一個想成為英雄的人,漢密爾頓希望建立一個由精英和富人來主導的國家,他主張國家要有一個統治階層(Ruling class),所以他的政策也都是向這些人傾斜。我們不妨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獨立戰爭之後,各州政府因為打仗欠了不少債沒有還上,漢密爾頓就想出來一個絕妙好計,他建議以聯邦政府的名義發行新國債,替各州還上舊債。 

這裡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過去各州政府發行的舊債,由於舊貨幣貶值等等原因已經不值錢了。很多當時買了債券的投資者也失去信心,將這些舊債券低價拋售,被一些投機商人抄底買入。那麼在償還舊債的時候,應該按舊債券的紙面金額償還嗎?如果按照原價償還,就會讓這些投機者大賺一筆,而最初相信州政府購買了債券的人則蒙受了損失。

漢密爾頓選擇了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做法,他堅持要按原價償還。麥迪遜對此堅決反對。但漢密爾頓非常會玩政治,而且深得華盛頓的信任,還是設法讓國會通過了他的方案。

漢密爾頓這麼做倒不是為了謀私利,他有自己的邏輯。他認為,這些商人們有了錢,可以再來買以聯邦政府名義發行的新債券,這樣一來這些有錢人和聯邦政府就綁到了一起,他們就必須支持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此外,漢密爾頓還利用自己當財長的便利,誰支持他,他就給人經濟上的好處。

為什麼說漢密爾頓促成了1800年革命?

漢密爾頓的很多做法都激起了強烈的反對。為了制約漢密爾頓和聯邦黨,在1792年,傑斐遜和麥迪遜成立了民主共和黨,這就是今天美國民主黨的前身。作為總統的華盛頓反對黨派政治,但在政策上,他更傾向於支持漢密爾頓。在當時的政府裡,華盛頓基本上是一個甩手掌柜,真正制訂各種政策的人是漢密爾頓,華盛頓負責最後拍板。

漢密爾頓非常能幹,但喜歡拉幫結派,推行自己的政策,因此傑斐遜和他形同水火。華盛頓當完四年總統,實在不想幹了,但是漢密爾頓和傑斐遜都知道沒有華盛頓大家就會吵翻天,都極力挽留華盛頓又幹了一屆,然後就到了1796年。這時無論如何要選一個新總統了。

當時的副總統、革命元勳亞當斯是聯邦黨人,由他出任總統候選人最合適。漢密爾頓雖然是聯邦黨黨魁,但因為他不是在美國出生的,沒有資格當總統。當然,不少人認為之所以規定必須由美國出生的公民當總統,就是為了防著漢密爾頓。

但漢密爾頓打了一把如意算盤。當時的總統選舉和今天不一樣,是每個選舉人投出兩票給兩個人,最後所有候選人一起計票,得票最多的人當總統,得票第二多的當副總統。聯邦黨有兩名候選人,亞當斯是總統候選人,還有一個託馬斯·平克尼,原本是聯邦黨這邊副總統的候選人。

但漢密爾頓想讓平克尼當選總統,這樣資歷較淺的平克尼就會成為一個傀儡總統,據說漢密爾頓為此做了一些私下的動作。然而選舉的最終結果卻是,亞當斯還是成為了總統,而漢密爾頓的政敵傑斐遜卻得到了第二多的票數,成為了副總統。

亞當斯這個總統實在當的不怎麼樣,一方面漢密爾頓一直在背後操縱政治,另一方面亞當斯也不是當總統的料。因此到了1800年大選,聯邦黨敗局已定。這時漢密爾頓又操控選舉,讓民主共和黨的傑斐遜和伯爾連續35輪平票,選不出總統。

最終,漢密爾頓考慮到傑斐遜雖然是他的政敵,但是一心為公,而伯爾則是一個小人,於是他說服了聯邦黨人把票投給傑斐遜。據說當時漢密爾頓講,選一個有著錯誤原則的人總比一個完全沒有原則的人要好。幾年後,漢密爾頓最終死在了伯爾的槍下,到此全劇終。

為什麼說1800年大選是一場革命呢,因為從那一次大選開始,美國總統才真正代表了廣大民眾。傑斐遜在歷史上也被稱為人民的總統。1801年,傑斐遜在就職典禮之後,沒有像他的前任們那樣坐著漂亮的馬車前往白宮,而是和歡呼的群眾一同步行來到那裡。漢密爾頓雖然不贊同傑斐遜的主張,但是在客觀上促成了1800年革命。

小結

《漢密爾頓》這部劇以漢密爾頓個人的故事為教材,把現代民主政治的三個道理講得很清楚。

第一,儘管私生活問題會影響政客的前途,但私德有虧和公事上才華卓越,兩者是可能共存的。

第二,黨爭不可恥,也不可怕,漢密爾頓和他的政敵們都是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只是人生觀和政見不同。

第三,即使個別總統領導能力平庸,或者政壇上黨爭激烈,但只要從政者遵循立國的制度和原則,國家就仍然能夠向前發展。與其盼望一個完美無缺的領袖,不如維護好自己的政治制度。

好了,這封信就說到這裡。像漢密爾頓這樣一方面一心為公,另一方面又黨同伐異的人,在生活中、職場中有時也能見到。對於這樣的人你是怎麼看的呢,不妨在評論留言講一講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漢密爾頓》:「十美元上的國父沒有父親」
    他來到了紐約,憑藉自己的努力就讀於國王學院(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當了律師。不到30歲的時候,漢密爾頓參加了獨立戰爭,成為華盛頓的助手。在所有參加制憲會議的國父中,他是最年輕之一,且出身最是卑微(班傑明·富蘭克林出身也算一般,但富蘭克林的父親至少是小業主),沒有家底的他,不像傑斐遜等國父擁有莊園和奴隸。
  • 美國國父們的秘密:美國國父不止一個,共有56人
    談論起美國的國父,大家想到的大多都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沒錯,喬治·華盛頓作為美國的開國元勳,為美國的獨立作出了巨大貢獻,確實不辱"國父"之稱。 其實美國的國父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僅僅如此,喬治·華盛頓,也並不是美國國父們中的第一人,他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完美。
  • 美國國父的恨與愛
    傑斐遜據此認為,漢密爾頓並不忠於美國的共和政體,他內心的渴慕是把美國政體改變成英國的君主制,他認定漢密爾頓永遠有一種高喊「國王萬歲」的衝動(後者也確實喊過)。傑斐遜接著敘述道:同一個場合還發生了另一件事,進一步說明了漢密爾頓先生的政治原則。房間四壁掛著許多名人肖像,其中三個是培根、牛頓和洛克。漢密爾頓問我這三個人是誰,我說了他們的名字,並說他們是我心目中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人。
  • 用嘻哈音樂,講國父建國,《漢密爾頓》憑什麼全網零差評
    所以,無論是看羅恩·徹諾寫的傳記,還是看lin-Manuel-Miranda寫的戲劇,你都很容易被漢密爾頓的熱情、才華、智慧、遠見、毅力所震撼,同時你又會為他那些魯莽、偏執、驕傲甚至愚蠢的天真所惋惜。拋開漢密爾頓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成就,單看他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你很難想像這就是美國國父,這就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這就是華爾街之父,這就是美國財政系統之父……,這明明就是一個妥妥的戲精啊!
  • 漢密爾頓
    的感嘆,讀美國建國史,讀以色列建國史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句感嘆。美國的建國史可以簡單概括為:一群勇敢而智慧的人,掙脫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的統治,創建一個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國家,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燈塔,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老大。美國那群建國者的功業,可以說無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 美國國父如何為國家融資 來自漢密爾頓的啟示
    美國成立初期,當公共建築、公路或其他企業需要資金時,美國人通常拒絕被徵收新的賦稅。在一些情況下,他們將會求助於長期或短期的借貸,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在早期,資本的需求是通過發行彩票滿足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744—1774年間共發行了158次彩票。美國獨立戰爭也是靠獎券支持的,國家首都的建設和它的第一所大學也是這樣籌集資金的。
  • 漢密爾頓一部音樂劇
    他與來自遙遠的年代的漢密爾頓產生了精神共鳴:他的父親跟漢密爾頓一樣,都是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移民,而且同樣天賦異稟。一個讓他備受鼓舞的偶像浮現在他面前——絕無僅有的野心,才華,目空一切。林聚聚的第一感覺就是:我懂這個人。漢密爾頓出身卑微。林聚聚有一句精準的描述:十美元上的國父沒有父親。
  •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被遺忘的美國國父
    作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長期以來「掩在深山人未識」,但幾乎所有邂逅他的傳記的人,都深覺相逢恨晚,甚至掩淚而泣。比如,2009年初,偶然讀到漢密爾頓傳記的Lin-Manuel Miranda就立馬決定將其傳奇的一生搬上舞臺,結果,今年他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橫空出世,先是引爆外百老匯,而後順勢席捲了百老匯。
  • 了解美國的創立時代,只看音樂劇《漢密爾頓》是不夠的
    建國時代歷史人物傳記的爆發,主要有兩個契機:一個是隨著1987年美國憲法二百周年紀念,人們對美國創立時代(包括獨立和制憲)的興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這是大背景;更具體的背景,是始於1960年代的對建國領袖的個人文集(公文、著述和各類私人通信)的集中編纂,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取得了蔚為可觀的成果。
  • 音樂劇新裡程碑《漢密爾頓.Hamilton》,嘻哈展現美國父傳奇生平
    漢密爾頓何許人也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生於1755年1月11日,是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更是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參與起草並籤署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是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黨制度創建者,共濟會新澤西州莫裡斯敦美國聯合分會會員。
  • 音樂劇新裡程碑《漢密爾頓.Hamilton》,嘻哈展現美國父傳奇生平
    漢密爾頓何許人也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生於1755年1月11日,是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更是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參與起草並籤署了他說:「一個國家的信用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各個部分之間必須有著最精巧的配合和協調,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一根樹枝受到傷害,整棵大樹就將衰敗、枯萎和腐爛。」漢密爾頓的五大支柱共同支撐起美國金融體系的參天大樹,最終成長為主導全球經濟的美元霸權體系。
  • 口碑直衝天花板的《漢密爾頓》,推薦多少遍都不夠
    》,講述的是美國國父之一、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故事——聽上去是不是有點掃興?一個聽著有點陌生的名字,一段大多數人並不熟悉的歷史,怎麼會被一部音樂劇演繹得震撼動人?沒人能想到,一部大膽冒險地運用說唱、R&B、爵士等音樂風格講述美國國父人生的音樂劇,能從百老匯火到出圈,並且一舉奪得11項託尼獎(有「戲劇界奧斯卡」之稱)、還獲得了普利茲戲劇獎——歷史上僅有10部音樂劇曾獲此殊榮。
  • 為什麼你一定要看《漢密爾頓》!(內附影片)
    在戰爭的動搖和磨礪中,Hamilton參與了美國的建國,作為國父的一員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國家的管理中……——這讓我有點服了,那《漢密爾頓》到底有啥了不起的呢?觀看《漢密爾頓》之前不認識漢密爾頓一點也不丟人,畢竟本來認識他的美國人也不多。
  • 世界在下沉,所以我們更需要《漢密爾頓》
    而現在的事實證明這個推測的確很有前瞻性,僅僅在美國,《漢密爾頓》上線三天後,Disney+ app 的下載量相比於6月就提高了72%。不過什麼樣的數據放在《漢密爾頓》身上似乎都不會讓人太驚訝,畢竟這是一部在當年拿下了16個託尼獎提名(託尼獎一共16個獎項)、收穫其中11個獎項,累計演出票房超過17億美元,最高票價被炒到3000美元一張的現象級甚至歷史級音樂劇。
  • 《漢密爾頓》登陸迪斯尼的劃時代意義
    這不僅因為《漢密爾頓》自2015年在百老匯上演以來一直是一票難求,票價常常被黃牛炒高十幾倍,如此稀罕的時尚藝術一下子經由流媒體進入平常百姓家,很具劃時代的感覺,也因為在美國當下爆發的種族歧視問題和反對移民的論調的大背景下,《漢密爾頓》中所展現出的進步主義顯得更加可貴。
  • 音樂劇《漢密爾頓》:從維思大學走出的百老匯奇蹟
    7月3日,由維思2002屆校友Lin-Manuel Miranda主創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的官方攝影版本在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在全世界再次掀起了「漢密爾頓熱」。 這個講述美國建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故事的音樂劇《漢密爾頓》火到什麼程度?
  • 《漢密爾頓》:上線9.9,連b站都被擠爆下架
    一部美國法官至今仍會以此來解讀憲法的參考書,《聯邦黨人文集》,裡面上百篇文章,80%以上是漢密爾頓撰寫的。漢密爾頓在建國後,成為了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他建立了一套國家債務系統,還組建了中央銀行。可以說,他是現在美國資本主義的總設計師,美國金融的奠基人。
  • 林-曼努爾·米蘭達:疫情期間我在創作《漢密爾頓》後的作品
    去新墨西哥度假的時候, 他帶上了這本書,看了書前面部分後,他發現漢密爾頓的人生很適合用嘻哈唱出。於是他找到這本傳記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羅恩·切爾諾 (Ron Chernow),邀請他當這部音樂劇的歷史顧問。在林-曼努爾唱他寫的第一首歌之前,歷史學家滿腹狐疑,因為用嘻哈唱一個國父的生平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大家的思維定式是應該用嚴肅的方式來演繹國父生平。
  • 《漢密爾頓》炸了!可能是你今生必須看上一遍的電影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18歲的漢密爾頓加入北美民兵,在戰爭中屢立戰功並成為喬治·華盛頓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在華盛頓任總統時,他作為財政部長,創建了美聯儲的前身——合眾國第一銀行;作為聯邦黨人的首領,他為美國兩黨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專訪林-曼努爾·米蘭達: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創作《漢密爾頓》之後的作品
    去新墨西哥度假的時候, 他帶上了這本書,看了書前面部分後,他發現漢密爾頓的人生很適合用嘻哈唱出。於是他找到這本傳記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羅恩·切爾諾 (Ron Chernow),邀請他當這部音樂劇的歷史顧問。在林-曼努爾唱他寫的第一首歌之前,歷史學家滿腹狐疑,因為用嘻哈唱一個國父的生平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大家的思維定式是應該用嚴肅的方式來演繹國父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