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們傳統的元旦彩蛋,代替問答作為這一周的互動內容。而這一封信,我們來談一個和藝術有關的話題,關於百老匯的音樂劇《漢密爾頓》。
假如地球文明只能向外星文明介紹一部音樂劇,在我看來《漢密爾頓》會是一個毫無爭議的選項。這部音樂劇從2015年首演至今,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這部劇的藝術成就也非常高,它獲得了16項託尼獎提名,斬獲了11項大獎,打破了託尼獎的歷史記錄。託尼獎是美國戲劇方面的最高獎。如果有機會,《漢密爾頓》是你一生中應該聽一次的音樂劇。
為什麼說《漢密爾頓》的關鍵詞是「革命」?對於這部劇,最好、也是最簡潔的評價就一個詞——革命。
革命在這裡有兩層含義。首先,在藝術層面,這是一部顛覆性的作品,在表演方式上有很大的革新,可以說它重新定義了音樂劇,就如同當年華格納通過《尼伯龍根的指環》重新定義了歌劇一樣。
《漢密爾頓》整部劇場面宏大,劇情曲折離奇,它將美國從1776年獨立戰爭到1800年大選這20多年的恢弘歷史,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講述得深入透徹。它的音樂令人振奮,唱詞優美,如同散文詩一般。
「革命」的第二層含義,是說這部劇本身就圍繞著「革命」這個主題展開。這部劇是以美國國父之一漢密爾頓的生平為主線,重點講述了美國建國初期的兩次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以及1800年大選,後者也被稱為1800年革命。這是因為在1800年大選中,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人取代了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實際上完成了一次美國政治的制度更替。這部劇把24年的歷史壓縮到兩幕,整部劇有3個小時。
美國人對這部劇非常著迷,很多人看了好幾遍,這也是它一票難求的原因。大家喜歡這部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部劇通過漢密爾頓這個活生生的人,將一個國家的制度運轉講得非常清楚透徹。
接下來我們就重點談談這部劇的劇情,當然我也會穿插一些音樂劇中沒有講,但是對於了解漢密爾頓這個人非常重要的一些歷史內容。
建國之前的漢密爾頓做了什麼?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蘇格蘭人的後裔,他生於加勒比海的一個小海島上,十幾歲成為了孤兒,後來被一個商人收養,帶到了紐約經商。在紐約他遇到了後來美國的政治家,也是他的政敵的小阿龍·伯爾(Aaron Burr, Jr.),以及後來幫助美國人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法國貴族拉法耶特侯爵。
幾年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漢密爾頓一直有建功立業的想法,就前往華盛頓的軍營,成為了華盛頓的助手,那一年漢密爾頓21歲。在軍營裡,漢密爾頓因為和別人決鬥,一度被華盛頓趕回家。但是在拉法耶特侯爵的建議下,華盛頓召回了漢密爾頓,讓他得以參加了獨立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薩拉託加戰役。
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在獨立戰爭中大獲全勝,漢密爾頓也功成名就。在音樂劇的第一幕中,還穿插了漢密爾頓的三角愛情和婚姻故事,這裡我就省略了,不過值得點出的是,漢密爾頓的私德並不好。
戰爭結束之後,在那一批開國元勳中,漢密爾頓的地位並不高,他年輕資歷淺,也沒有在《獨立宣言》上簽名。但作為華盛頓的副官,漢密爾頓深得這位日後總統的信任。在接下來建立美國的過程中,漢密爾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美國並不是在獨立戰爭之後就順理成章地自動建立起來的。脫離英國獨立後,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一直沒有想清楚它們到底是應該成為十三個國家,還是成為一個國家。
但是,各個州各自為政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國父之一的詹姆斯·麥迪遜和漢密爾頓就開始呼籲各州代表開會討論統一建國的事情。1787年,12個州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經過半年的談判、合作和妥協,終於籤署了美國憲法。在這個過程中,漢密爾頓一直是成立合眾國的主要倡導者。
各州代表籤署了憲法後,還需要各州議會通過,當時美國贊同聯邦和反對成立聯邦的人勢均力敵。為了向民眾解釋成立合眾國的重要性,漢密爾頓同麥迪遜、約翰∙傑伊一起在報紙上寫了很多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成立聯邦的重要性,這些文章後來編撰成冊,就是著名的《聯邦黨人文集》。
不過這裡我們要說一下,聯邦黨人這個翻譯其實不準確,英語Federalists在這個語境中的含義是聯邦主義者,並非後來的聯邦黨人。美國歷史上的聯邦黨實際上是漢密爾頓和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1789年成立的,而麥迪遜雖然是《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實際上卻是聯邦黨的主要反對者。如果你對制憲會議感興趣,可以去閱讀我的《文明之光》這本書,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
漢密爾頓是一個怎樣的政治家?制憲會議結束,全劇的第一幕也到此為止。在接下來的第二幕,美國歷史上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就登場了,他就是起草了《獨立宣言》的託馬斯·傑斐遜。傑斐遜並沒有參加制憲會議,他當時正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建國之後,華盛頓擔任總統,傑斐遜和漢密爾頓分別擔任了國務卿和財政部長。傑斐遜和漢密爾頓政見分歧極大,在接下來12年裡,美國政壇主要就是傑斐遜、麥迪遜兩人與漢密爾頓的黨爭。
作為一個商人,一個想成為英雄的人,漢密爾頓希望建立一個由精英和富人來主導的國家,他主張國家要有一個統治階層(Ruling class),所以他的政策也都是向這些人傾斜。我們不妨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獨立戰爭之後,各州政府因為打仗欠了不少債沒有還上,漢密爾頓就想出來一個絕妙好計,他建議以聯邦政府的名義發行新國債,替各州還上舊債。
這裡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過去各州政府發行的舊債,由於舊貨幣貶值等等原因已經不值錢了。很多當時買了債券的投資者也失去信心,將這些舊債券低價拋售,被一些投機商人抄底買入。那麼在償還舊債的時候,應該按舊債券的紙面金額償還嗎?如果按照原價償還,就會讓這些投機者大賺一筆,而最初相信州政府購買了債券的人則蒙受了損失。
漢密爾頓選擇了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做法,他堅持要按原價償還。麥迪遜對此堅決反對。但漢密爾頓非常會玩政治,而且深得華盛頓的信任,還是設法讓國會通過了他的方案。
漢密爾頓這麼做倒不是為了謀私利,他有自己的邏輯。他認為,這些商人們有了錢,可以再來買以聯邦政府名義發行的新債券,這樣一來這些有錢人和聯邦政府就綁到了一起,他們就必須支持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此外,漢密爾頓還利用自己當財長的便利,誰支持他,他就給人經濟上的好處。
為什麼說漢密爾頓促成了1800年革命?漢密爾頓的很多做法都激起了強烈的反對。為了制約漢密爾頓和聯邦黨,在1792年,傑斐遜和麥迪遜成立了民主共和黨,這就是今天美國民主黨的前身。作為總統的華盛頓反對黨派政治,但在政策上,他更傾向於支持漢密爾頓。在當時的政府裡,華盛頓基本上是一個甩手掌柜,真正制訂各種政策的人是漢密爾頓,華盛頓負責最後拍板。
漢密爾頓非常能幹,但喜歡拉幫結派,推行自己的政策,因此傑斐遜和他形同水火。華盛頓當完四年總統,實在不想幹了,但是漢密爾頓和傑斐遜都知道沒有華盛頓大家就會吵翻天,都極力挽留華盛頓又幹了一屆,然後就到了1796年。這時無論如何要選一個新總統了。
當時的副總統、革命元勳亞當斯是聯邦黨人,由他出任總統候選人最合適。漢密爾頓雖然是聯邦黨黨魁,但因為他不是在美國出生的,沒有資格當總統。當然,不少人認為之所以規定必須由美國出生的公民當總統,就是為了防著漢密爾頓。
但漢密爾頓打了一把如意算盤。當時的總統選舉和今天不一樣,是每個選舉人投出兩票給兩個人,最後所有候選人一起計票,得票最多的人當總統,得票第二多的當副總統。聯邦黨有兩名候選人,亞當斯是總統候選人,還有一個託馬斯·平克尼,原本是聯邦黨這邊副總統的候選人。
但漢密爾頓想讓平克尼當選總統,這樣資歷較淺的平克尼就會成為一個傀儡總統,據說漢密爾頓為此做了一些私下的動作。然而選舉的最終結果卻是,亞當斯還是成為了總統,而漢密爾頓的政敵傑斐遜卻得到了第二多的票數,成為了副總統。
亞當斯這個總統實在當的不怎麼樣,一方面漢密爾頓一直在背後操縱政治,另一方面亞當斯也不是當總統的料。因此到了1800年大選,聯邦黨敗局已定。這時漢密爾頓又操控選舉,讓民主共和黨的傑斐遜和伯爾連續35輪平票,選不出總統。
最終,漢密爾頓考慮到傑斐遜雖然是他的政敵,但是一心為公,而伯爾則是一個小人,於是他說服了聯邦黨人把票投給傑斐遜。據說當時漢密爾頓講,選一個有著錯誤原則的人總比一個完全沒有原則的人要好。幾年後,漢密爾頓最終死在了伯爾的槍下,到此全劇終。
為什麼說1800年大選是一場革命呢,因為從那一次大選開始,美國總統才真正代表了廣大民眾。傑斐遜在歷史上也被稱為人民的總統。1801年,傑斐遜在就職典禮之後,沒有像他的前任們那樣坐著漂亮的馬車前往白宮,而是和歡呼的群眾一同步行來到那裡。漢密爾頓雖然不贊同傑斐遜的主張,但是在客觀上促成了1800年革命。
小結《漢密爾頓》這部劇以漢密爾頓個人的故事為教材,把現代民主政治的三個道理講得很清楚。
第一,儘管私生活問題會影響政客的前途,但私德有虧和公事上才華卓越,兩者是可能共存的。
第二,黨爭不可恥,也不可怕,漢密爾頓和他的政敵們都是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只是人生觀和政見不同。
第三,即使個別總統領導能力平庸,或者政壇上黨爭激烈,但只要從政者遵循立國的制度和原則,國家就仍然能夠向前發展。與其盼望一個完美無缺的領袖,不如維護好自己的政治制度。
好了,這封信就說到這裡。像漢密爾頓這樣一方面一心為公,另一方面又黨同伐異的人,在生活中、職場中有時也能見到。對於這樣的人你是怎麼看的呢,不妨在評論留言講一講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