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國的創立時代,只看音樂劇《漢密爾頓》是不夠的

2021-01-09 騰訊網

電影《漢密爾頓》劇照

電影《漢密爾頓》於2020年7月3日在美國迪斯尼頻道網上首映,比原定的首映期提前了一年多。該片將2015年以來風靡百老匯和各地舞臺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搬上銀幕,上映後得到觀眾熱捧。它的藍本是出版於2004年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傳》。作者羅恩·切爾諾(Ron Chernow)是當代著名傳記作家,其《喬治·華盛頓傳》獲得2011年普立茲獎。

切爾諾的兩部傳記作品的成功,是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建國時代主要歷史人物傳記井噴式湧現的縮影。建國時代歷史人物傳記的爆發,主要有兩個契機:一個是隨著1987年美國憲法二百周年紀念,人們對美國創立時代(包括獨立和制憲)的興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這是大背景;更具體的背景,是始於1960年代的對建國領袖的個人文集(公文、著述和各類私人通信)的集中編纂,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取得了蔚為可觀的成果。

率先成功發表人物傳記的不是專業史家,而是像切爾諾一樣記者和作家出身的作者。從時事報導和文學寫作練就的敏銳觀察和生動筆觸,使得他們能夠擺脫專業史家習慣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寫出平易近人的作品。同時,他們嚴格恪守學術規範,尊重但靈活運用史料,以信史的標準寫作傳記。所以,他們的作品不但取得可觀的商業成功,而且得到專業史家的肯定和讚賞。專業史家也積極響應,寫出自己的傳記體敘事專著,與非史學專業作家形成呼應,交相輝映,成蔚為大觀之勢。

除切爾諾之外,非史學專業作家還有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和米切姆(Jon Meacham),前者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傳記的作者,後者是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傳記的作者。專業史家中,既包括摩根(Edmund S. Morgan)、貝林(Bernard Bailyn)、伍德(Gordon Wood),這樣德高望重的權威史家,也湧現出一批年輕一代學者,比如艾森伯格(Nancy Isenberg)等。

本文中提到的幾本傳記作品的中譯本:《漢密爾頓傳》,[美] 羅恩·徹諾著,張向玲、高翔、何皓瑜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國家的選擇:華盛頓與他的時代》,[美]羅恩·徹爾諾著,錢峰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革命品格:建國者何以與眾不同》,[美]戈登·伍德著,周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編者按:本文介紹的作品,多數沒有中譯本,有中譯本的,譯名也與本文略有差異)

「建國之父」這個概念,1916年由哈定總統正式使用,源於19世紀20年代。1826年7月4日,領導美國獨立、建國並在共和國初期分別擔任第二、三任總統的亞當斯和傑斐遜在《獨立宣言》正式頒布的50周年紀念日同一天辭世,標誌著建國一代領袖退出歷史舞臺,也給年輕共和國的誕生抹上一層「神意」的色彩。獨立後出生的新一代政治領袖回望建國一代的成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文豪韋伯斯特(Noah Webster)在當時感嘆:「吾輩不能在獨立之戰中建功立業,智高才卓的先賢業已贏得所有榮耀。吾等也不能在建國諸父中獲得一席之地,父輩業已佔據全部席位。」自此,建國一代領袖人物在美國人心目中獲得了半人半神的神秘地位,用林肯總統的話來說,是「參天橡樹林」,兩百年來得到大眾的普遍崇敬和愛戴。雖然在20世紀初年的進步運動和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之後,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建國領袖,但在大眾文化層面,總體上仍然對建國一代高山仰止。

20世紀初期的進步史學,從多方論證建國領袖「非民主」的理念和行為,二戰以後,轉向「自下而上」挖掘種族、階級、性別差異重要性的社會史學,強調建國領袖在奴隸制、印第安人政策、性別歧視等方面的「失敗」和「缺陷」,逐漸把建國領袖拉下了神壇,還其凡人之身。

視角的轉換,帶來兩大變化:第一,就「建國之父」的概念及其涵蓋範圍,出現多元觀點。涵蓋範圍上,著名史家莫理森(Richard Morris)在20世紀中期提出該概念指六位建國領袖:華盛頓、富蘭克林、傑斐遜、亞當斯、漢密爾頓、麥迪遜。也有史家提出七人、十人說法,但大同小異。同時,越來越多的史家質疑這種過於狹窄的界定,提出所有對獨立革命和制定憲法從不同角度做出貢獻的個人,不分職位、種族、性別、國籍,都應該予以囊括。所以,在不同史家筆下,外籍人士,如潘恩(《常識》作者,英國人)和拉法耶特(北美大陸軍將領,法國人),女性人物,如阿比蓋爾·亞當斯(Abigail Adams,亞當斯總統夫人)和沃倫(Mercy Otis Warren,革命時代女性作家),都曾躋身這一行列。

與之相適應,第二個變化,是史家刻意避免使用「建國之父」的說法,因為其帶有排斥女性和維護父權的潛意識,轉而採用中性的「建國者」(founders)概念。

從形式上看,大多數作品採取傳統的單個人物或雙人傳記,也有為數不少的集體或群體式傳記。單人傳記中,切爾諾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艾森伯格的《墮落國父:艾倫·伯爾傳》分別代表了非專業史家和專業史家的傳記作品。

著名傳記作家羅恩·切爾諾

作為美國經濟和財政制度對創建者,漢密爾頓吸引了眾多傳記作家和專業史家。切爾諾的新傳記充分利用近年來整理的私人通信等材料,從個人生平、家庭、經歷、心理等方面勾畫出漢密爾頓特點鮮明又矛盾複雜的性格。漢密爾頓的經歷,是努力進取的典範。出生在英屬西印度群島的漢密爾頓,10歲時父親出走,12歲喪母,成為身無分文的孤兒。但不到三年,作為學徒的漢密爾頓就得到商行老闆的信任,開始獨當一面。10年後,他加入了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以勇敢和智慧獲得華盛頓賞識,擔任總司令副官。20年後,他成為紐約最負盛名的律師,在美國憲法制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麥迪遜、傑伊寫出了西方政治經典《聯邦黨人文集》。30年後,他出任共和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一手制定了美國的財政和經濟體制,影響至今。

漢密爾頓在迅速成功的同時,樹立了一大批競爭對手,隨時隨地受到各種形式的質疑、攻擊,甚至污衊,不到50歲就在決鬥中死於政敵伯爾之手。切爾諾觀察到,漢密爾頓的性格無比矛盾,一方面才華橫逸,意氣風發,另一方面對人類本性悲觀失望,常常陷入深深的憂鬱,不可自拔;他「一直都在與銳意進取的天才相伴的無以名狀的愁思苦苦纏鬥」。這一切,似乎預示了漢密爾頓短暫人生的悲劇結局。

專業史家方面,女歷史學家艾森伯格的伯爾傳記《墮落國父》,直言不諱地為傳主「翻案」。美國第三任副總統伯爾是「建國者」群體中的另類。1804年伯爾在決鬥中殺死漢密爾頓,三年後又被傑斐遜政府以叛國罪起訴,雖然被判無罪,但此後成為建國領袖的反面典型,二百年來備受大眾指責和鄙視。

女歷史學家艾森伯格和她的伯爾傳記《墮落國父》。

艾森伯格遍閱史料,認為專業史家從來沒有真正從事實出發,而是盲目接受大眾作品對伯爾的描述。在她的筆下,伯爾精力充沛,思想開明,在獨立戰爭和建國之後的黨派政治活動中貢獻良多;個人品性上,很多方面超過他的兩位政敵漢密爾頓和傑斐遜;但由於歷史原因不幸成為被「誤讀、誤解」最深的人物。雖然很多學者並不完全接受艾森伯格對伯爾的全新解讀,但承認她的視角,豐富了人們對伯爾及其時代的理解。

大多數傳記,尤其是專業史家的作品,試圖通過人物帶動主題,以人物經歷和思想勾勒整個時代的特徵。例如,伍德的《革命人物:建國者獨特之處》通過塑造數名建國領袖(華盛頓、富蘭克林、傑斐遜、亞當斯、漢密爾頓、麥迪遜、潘恩、伯爾)的集體畫像,深入闡述了他在幾年前的一本專著(《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中提出的論點:美國革命不但為北美殖民地爭得獨立,而且從社會層面衝垮了18世紀以個人庇護和家長權威為特色的等級制度,開啟了以商業關係和民主體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建國者們在舊式貴族觀念和精英美德的指導下,為美國奠立了新型平民社會和民主政治秩序的基礎的同時,註定了自身階層及其理念的消亡。如伍德所言,「無意之間,他們自願摧毀了孕育自身的偉大的源泉。」

與前著《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不同的是,《革命人物》利用傳記形式,揭示了這一社會變革過程的個人特徵,特別是個人思想與品格特性如何界定了政治分野。比如,對人性的悲觀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亞當斯和漢密爾頓代表的聯邦派的現實主義的政治態度;而對人性擁有較為樂觀的認知和對民眾的更大程度的信任,使傑斐遜、潘恩等民主共和派對政府採取更為敵視的態度,時刻謹慎防備公權力對民眾自由和幸福的侵犯。

有數部作品雖然從人物入手,但作品主線不是敘述人物生平,而是以人物為線索,穿插講述歷史故事。與《革命人物》相比,非專業史家肖託的(Russell Shorto)《革命之歌:六位非凡人物經歷的美國創立的故事》)僅僅從新的角度講述人物故事,不多做評價,滿足於提供嶄新視角下的事實,讓讀者自己做出結論。本書通過敘述六位人物(印第安部族首領「玉米播種者」、美國總統華盛頓、英國平民婦女科格倫、自由黑人商人史密斯、製鞋匠出身的紐約地方革命組織者耶茨、英國殖民地大臣澤曼爵士)之間在不同層面的交往和互動,展示北美獨立的多重維度。

無論構思進路有何不同,所有的傳記體作品首先展示了作為人物的建國者,不是半人半神的聖人,而是飽食人間煙火的人,是高尚、自私、雄心、貪婪、明智、淺薄、開明、固執、率直、虛偽的矛盾體。他們的所有品行都在獨立和建國風雷激蕩的時代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追尋、講述和解讀這些烙印的結果,便產生了立體、曲回、多維的時代敘事。

滿運龍(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美國建國諸父傳記書單|了解美國的創立時代,只看音樂劇《漢密爾頓...
    電影《漢密爾頓》劇照 電影《漢密爾頓》於2020年7月3日在美國迪斯尼頻道網上首映,比原定的首映期提前了一年多。該片將2015年以來風靡百老匯和各地舞臺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搬上銀幕,上映後得到觀眾熱捧。
  • 我看音樂劇《漢密爾頓》
    震撼了很多人的這首《Satisfied》是音樂劇《漢密爾頓》裡的高潮唱段。2018年4月9日,英國戲劇界最高獎勞倫斯·奧利弗獎落下帷幕,《漢密爾頓》獲得13項提名,最終摘得7個獎項。這部「用嘻哈樂說唱開國元勳」從而開創音樂劇創作新思路的作品,最終被證明成為了音樂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 漢密爾頓一部音樂劇
    比如有這樣一部通過官攝上線的音樂劇,真實地炸了。就像它的選段My Shot.一擊炮彈,激情、瘋狂、浪漫。上映短短的幾天內,2w+人打出9.6分。像在挽留這個時代最後一次嘉年華。漢密爾頓Hamilton豆瓣上評價這部音樂劇:網戀5年奔現的感覺。
  • 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旋風來襲
    原標題: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旋風來襲
  • 沉迷音樂劇《漢密爾頓》的一周
    從上周四第一次看《漢密爾頓》到現在,一直都處於一個比較狂熱的狀態。我先後把這部接近三個小時的劇看了八遍,看完兩部關於這部音樂劇的紀錄片,又去讀了80萬字的《漢密爾頓傳》,列印了劇本,現在開始著手讀他發起撰寫的《聯邦黨人文集》。
  • 音樂劇電影《漢密爾頓》對迪士尼意味著什麼?
    雖然因為疫情再度肆虐,很多娛樂場所都被迫關閉,但美國民眾至少可以在家安安靜靜坐下來,欣賞這部在美國紅破天際的史上最火音樂劇。當然,前提是訂閱迪士尼的流媒體服務Disney+。毫無疑問,《漢密爾頓》是美國最成功的一部音樂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漢密爾頓》從外百老匯殺到百老匯,叫好又叫座。
  • 足以載入史冊的華麗音樂劇——《漢密爾頓》
    今天聊聊電影《漢密爾頓》。片名Hamilton (2020),別名漢密爾頓音樂劇。《漢密爾頓》預告片《漢密爾頓》激進大膽地運用說唱、爵士等音樂,用150分鐘的時間講述美國開國元勳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人生。該劇創紀錄地獲得了16項託尼獎提名,拿下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 11 項獎,奪得普利茲戲劇獎,同名專輯還榮獲格萊美的最佳音樂劇專輯。
  • 《漢密爾頓》:一部偉大的音樂劇,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
    「歐巴馬時代」是《漢密爾頓》最顯著的標記之一。2015年它在百老匯首演時,一個移民夢想成真的故事尚有幾分現實主義色彩。《漢密爾頓》講了一個孤兒、移民和冒險,貧窮、飢餓與奮鬥的故事。這是個不容易出錯的題材,讓年輕美國血性高貴的一面,在開國元勳之一、「十美元之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一生中再現。
  • 音樂劇新裡程碑《漢密爾頓.Hamilton》,嘻哈展現美國父傳奇生平
    漢密爾頓何許人也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生於1755年1月11日,是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更是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參與起草並籤署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是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黨制度創建者,共濟會新澤西州莫裡斯敦美國聯合分會會員。
  • 音樂劇新裡程碑《漢密爾頓.Hamilton》,嘻哈展現美國父傳奇生平
    漢密爾頓何許人也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生於1755年1月11日,是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更是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參與起草並籤署了2006年,漢密爾頓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5名。他在美國人心目中擁有著崇高的地位。
  • 口碑直衝天花板的《漢密爾頓》,推薦多少遍都不夠
    2020年夏天,一件讓無數音樂劇迷企盼多年的大事終於發生了,也在社交網絡上刷屏了: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攝版影片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緣劇院的觀眾們就是通過這段開場曲來了解這是一部什麼風格的音樂劇。《Alexander Hamilton》是為全劇定下基調的一首重要曲目,這首不到4分鐘的說唱歌曲中埋藏下了大量後續故事與人物的線索。
  • 《漢密爾頓》:非主流的嘻哈音樂劇如何演繹美版《建國大業》
    2015年夏天,美國財政部想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頭像從十美元上換掉,認為是時候加一個女性人物的頭像到美元紙幣上了。當時美國財政部打算拿自己的奠基人漢密爾頓開刀。然而,幾個月後,《漢密爾頓》,這部以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的生平經歷改編的音樂劇席捲了全美:八項紐約劇評人獎、十一項託尼獎、格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獎毫無懸念地被劇組收入囊中。
  • 音樂劇《漢密爾頓》:從維思大學走出的百老匯奇蹟
    7月3日,由維思2002屆校友Lin-Manuel Miranda主創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的官方攝影版本在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在全世界再次掀起了「漢密爾頓熱」。 這個講述美國建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故事的音樂劇《漢密爾頓》火到什麼程度?
  • 《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160分鐘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拍攝版在Disney+上線後,IMDB評分9.1,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  為了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編劇、作曲及主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籌備了6年,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演員們通過嘻哈說唱的音樂形式講述幾位美國開國元勳的歷史。「當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種的表演者講述我們國家的起源時,它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米蘭達說。
  • 最賺錢音樂劇《漢密爾頓》主人公:美國金融體系的建立與世紀之爭
    作者:林逸2020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Disney+選擇在這天上線了他們花費7500萬美元天價版權費,才拿到的現象級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攝影版。在隨後的這個獨立日假期裡,這部官攝又成為了現象級的電影產品,引發了全世界文化界和金融界熱議的浪潮。
  • 豆瓣評分高達9.6,音樂劇《漢密爾頓》為何不能引進國內
    美國建國後,成為美國建國元勳之一和第一任財政部長,後因政見不和死於決鬥的故事。編劇林漫威在圖書館看到漢密爾頓傳記產生靈感,耗時七年打造《漢密爾頓》音樂劇。用當下美國主流價值觀和流行的嘻哈音樂解構美國建國歷史。呈現的效果可以類比《明朝那些事兒》,用大眾易於接受的形式講述歷史故事。其實,最開始音樂劇使用的就是符合當時年代的音樂。上個世紀30年代是爵士樂的天下,音樂劇使用爵士樂。60年代鄉村民謠風靡,音樂劇使用民謠。到了80年代搖滾盛行,音樂劇多使用搖滾。
  • 豆瓣評分高達9.6,音樂劇《漢密爾頓》為何不能引進國內
    音樂劇在國內一直是小眾文化,近年來國內引進了一批經典音樂劇如《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魔法壞女巫》《搖滾莫扎特》等等,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受到了音樂劇的魅力。三四年前就聽聞《漢密爾頓》大名鼎鼎,風靡全球。經常在美國的街頭採訪、熱門美劇中看到人們提起《漢密爾頓》。無奈身在國內,與該劇無緣。
  • 小夥伴們,一票難求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他來嘍!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美國制憲會議代表及《美國憲法》起草人和籤署人之一,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黨制度創建者。十美元紙幣上的人音樂劇《漢密爾頓》是由託馬斯·凱爾導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編劇、作曲及主演的音樂劇。
  • 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錄製版在哪看 在線觀看平臺介紹
    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錄製版在哪看 在線觀看平臺介紹  6月22日,由林-曼努爾·米蘭達、喬納森·格羅夫、菲莉帕·蘇、芮妮·戈茲貝裡等人主演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拍版」影片預告發布。在預告片中,影片確定將於7月3日上線Disney+。
  • 美國音樂劇《漢密爾頓(2020)》官攝高清完整版(中字)
    美國音樂劇《漢密爾頓(2020)》官攝高清完整版(中字)導演: 託馬斯·凱爾編劇: 林-曼努爾·米蘭達 / 類型: 歌舞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7-03(美國)片長: 160分鐘又名: 漢密爾頓音樂劇Lin-Manuel Miranda 打造的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在紐約理察·羅傑斯劇場官錄原卡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