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willneversatisfied!Iwillneversatisfied!」震撼了很多人的這首《Satisfied》是音樂劇《漢密爾頓》裡的高潮唱段。2018年4月9日,英國戲劇界最高獎勞倫斯·奧利弗獎落下帷幕,《漢密爾頓》獲得13項提名,最終摘得7個獎項。這部「用嘻哈樂說唱開國元勳」從而開創音樂劇創作新思路的作品,最終被證明成為了音樂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第一次看《漢密爾頓》正逢倫敦的冬天,看完後一路小跑回家,並非是感到有多冷,而是整顆心都沉浸在狂熱與躁動之中。我真的說不出這部劇好在哪裡,因為至今為止在我眼中它哪裡都好。我喜歡它的音樂、燈光、布景,喜歡它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元素。
《漢密爾頓》的開頭,只用四五行歌詞就把主人公的宏大命運交代清楚了,同時配上說唱式的口語化節奏,把緊張、期待的心情也烘託了出來。很難在歷史的長河中再找到這樣一個人物,他的人生本就足夠傳奇,似乎他的出現便是上帝有意安排的一齣戲劇。私生子與孤兒的身份是漢密爾頓艱苦童年的標籤,與Aaron的第一次相見,他便將兩人共有的孤兒身份當作非凡成就的起點。
至於演員,出演《漢密爾頓》,除了唱、跳、演能力超強,還得要能rap和b-box,對於這樣的神仙演員真的只想獻出自己的膝蓋了。在倫敦西區的版本中,還有一個「配角」明顯搶鏡。在劇中,KingGeorge被刻畫成一個驕傲自滿的紈絝子弟,他的唱段橫空出現在殖民地人民反抗運動當中,體現了當時英國皇室的蠻橫與專制。據說KingGeorge的皇冠很重,因此百老匯原版演員更多地注重在面部表情的呈現上,然而這位英國演員則還增加了很多手上的小動作,再加上聲音一出來就自帶喜劇效果,演出了madking的戲精本質了。
在所有的表演中,除了高潮《Satisfied》唱段的時間倒流,我最喜歡的場次便是漢密爾頓與傑弗遜的兩場政見battle了。劇情中還呈現了一度被認為在戲劇舞臺上最難呈現的場景——角色的死亡,而且是一個孩子的死亡。從菲利普·漢密爾頓的死亡開始,到最後伊萊莎·漢密爾頓的唱段,熟悉的旋律一出來,發覺周圍一片和我一樣克制著的抽泣聲。
或許有人會說,即便你將它誇得天花亂墜,它仍舊是一個講述某個特定的偉人的故事。我對漢密爾頓這個人鮮有聽聞,我可能難以與劇中的人物共情。這部音樂劇在歷史事實與大眾文化之間找到了巧妙的平衡點,哪怕你對於歷史一竅不通,在觀劇的過程中也完全可以對漢密爾頓的一生進行準確地了解。而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歷史迷,也無需擔心劇本的改編偏離了真實的歷史進程。認真地說,《漢密爾頓》始終是用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呈現不少美國聯邦黨人的歷史糾葛,它將事實展現在這裡,是非功過由觀眾來評說。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不再僅僅是十美元上的一張畫像,他傳奇、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故事,一直流傳著。
韓疏桐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