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漢密爾頓》| 有生之年我想看一次它的現場!

2021-02-19 戲劇瘋子

▲ 點擊關注有趣又能聊\撩的 戲劇瘋子

橫掃託尼獎、葛萊美獎、普利茲戲劇獎、艾美獎等重量級獎項

豆瓣網友呼喊:為什麼不能打6星系列!

今年全世界的音樂劇可以用慘澹來形容。去年,我們這兒終於引進了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CATS,被形容為昆明的音樂劇元年。轉眼來到2020,在疫情的影響下,別說音樂劇,連好看的話劇都沒有。
但今年七月份出現了一則讓我垂死病中驚坐起的消息:音樂劇《漢密爾頓》的官方攝錄版在Disney+上線了!不需要搶票,也不需要遠赴重洋。網絡打破了由距離、國界和金錢構築的審美門檻,把這樣一部黃牛票賣到幾千刀一張的經典音樂劇,帶到每一個普通人面前。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55-1804),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美國憲法》起草人、《聯邦黨人文集》最主要的執筆者和美國政黨制度的創建者,美利堅合眾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財經家。相比於其他幾位開國元勳,如美國首位總統喬治·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託馬斯·傑斐遜,漢密爾頓的名字對許多人(包括我)來說都比較陌生。但是這位上了十美元鈔票封面(還差點被撤下)的幕後英雄,在為美國後來的財富和勢力奠定基礎方面,沒有哪位開國老臣的功勞比得上他。本劇的男主角、作曲人,作詞人,編劇兼製作人的LMM(Lin-Manuel Miranda)非常慧眼識珠地找到了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作為他第二部音樂劇的敘述對象。LMM是一位全能型天才創作人。目前已經拿到過一座普立茲獎、三座託尼獎、三座葛萊美獎、一座艾美獎和兩座奧利弗獎,離大滿貫只差一座奧斯卡,並且他已經獲得過奧斯卡提名。而他目前為止也只做過兩部音樂劇而已!在讀完《漢密爾頓傳》之後,他用了六年時間打磨這部音樂劇。六年後(2015年),《漢密爾頓》在紐約百老匯首演,並售罄。(這一版《漢密爾頓》攝錄於2016年)。在此之後,《漢密爾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火遍全球。百老匯平均票價800美元,相當於人民幣五千多元,而且,你不一定搶得到。

《漢密爾頓》有很多不斷重複的唱段,其中有一句在各段落不斷出現,就是對漢密爾頓出身的強調(篇首音樂的第一句就是這個):

「一個私生子、孤兒、蕩婦和蘇格蘭人的兒子,降生於加勒比海上被遺忘的小島。身處骯髒貧苦,他如何成長為一位英雄、一名學者?」

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dropped in the middle of a forgotten spot in the Caribbean. By providence impoverished, in squalor,grow up to be a hero and a scholar.

十歲,父親離家;十二歲,母親去世。借住在表哥家,不久後,表哥也自殺(這是什麼人間慘劇……)漢密爾頓讀遍了書架上每一篇文章,為他的未來打算。有一句臺詞寫的非常好,我特別喜歡,他說:「漢密爾頓的未來正一滴一滴滴進下水道。」

十三歲,商行打工;十四歲,負責商行貿易;十七歲,踏上美利堅的土地,從此開啟建功立業的傳奇人生。

他在紐約國王學院學習,認識了約翰·勞倫斯等好友。在獨立戰爭中,他成為喬治·華盛頓的副手,在約克頓戰役中立下戰功。他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並創建了美聯儲的前身——合眾國第一銀行。作為聯邦黨人的首領,他為美國的兩黨制奠定了基礎。

他支持政敵傑斐遜選舉,導致和Aaron·Burr結仇。在和Aaron·Burr決鬥的時候,他把槍指向天空,死在了對方的槍下。他死的時候,只有49歲。諷刺的是,他唯一的兒子,也死於決鬥。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把槍口指向天空。

Aaron·Burr不止一次唱到:

「我本該知道世界之大,容得下漢密爾頓和我。」I should have known the world was big enough for Hamilton and me."

這句臺詞也體現了LMM的創作理念和主觀意識。一方面他痛惜這樣一位建國功臣死於這麼可笑的意外,所以在開場歌裡,Burr的唱詞是「我就是開搶打死了他的傻瓜」「I'm the damn fool that shot him」。

另一個更重要的層面是,LMM想要傳達兼容並包的思想。不要因為別人和你不一樣就要了對方的命。這個世界應該是包容的,開放的。所以這部音樂劇他啟用了很多少數族裔的演員。比如華盛頓和Burr現實中都是白人,但劇裡都由黑人演員扮演。漢密爾頓的妻子Eliza由亞裔演員飾演,LMM自己出演漢密爾頓,而他是波多黎各的後代,拉丁裔人。

多種族一塊兒上演的這部音樂劇,以一種更當代的方式,講述了這樣一位移民英雄的故事,是一種相當對味兒的設置,也更貼合當下美國的社會實際,更具有社會現實意義。

我看過的音樂劇要麼是搖滾的,要麼是抒情的,以嘻哈和Rap風格為主的音樂劇還是第一次看,特別上頭!
《漢密爾頓》被稱為美國版的「建國大業」,講述開國元勳的建國歷史這麼巨大的信息量,幾十萬字的小說可能都寫不完。有人統計過,如果按一般音樂劇的唱法,這部劇至少得4-6個小時才唱得完。而加入了大量說唱之後,時長得以控制在兩個半小時以內。鼓點配合著rap一起,讓這個冗長複雜的故事變得精彩緊湊,就算是非英語母語的觀眾,也不會覺得艱澀無聊,還會全程忍不住跟著點頭律動。我非常佩服LMM的作詞作曲能力,在一部劇裡居然能讓90%的歌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真是太牛逼了。如果《漢密爾頓》不是用嘻哈音樂,而是用百老匯音樂劇擅長的風格的話,它不會如此風靡。嘻哈不僅讓這部劇更加年輕、熱血,拉攏了一幫年輕觀眾,而且這種音樂風格自帶的一股熱情活力和年輕血性與漢密爾頓當時「為自由」、「為革命」的熱血互相成就了彼此。不僅讓觀眾看到了美國的迅速崛起,還感受到了年輕的漢密爾頓和年輕的美國的攻擊力,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插進了當時的世界。「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Hey yo I'm just like my country I'm young, scrappy and hungry.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我不會放棄我的機會,我就像我的國家一樣年輕、好鬥、飢餓,我不會放棄我的機會)另外,傑斐遜和漢密爾頓的政治辯論用Rap的方式來Battle可真是太得勁兒了!

我有好幾個非常喜歡的片段,因篇幅有限,我只列舉其中三個。

第一個是漢密爾頓晝夜不停寫文章的片段。《聯邦黨人文集》計劃寫25篇,由3個人均分這項工作。結果最後他們在六個月內寫了85篇文章。約翰·傑伊寫完五篇後病倒了,詹姆斯·麥迪遜寫了29篇,而漢密爾頓寫了另外的51篇!

Why do you write like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Write day and night like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Every day you fight like you're out of time.

這段由Burr側面講述的方式,突出了漢密爾頓的迫切。他盡全力與時間賽跑,以留下更多的東西。

第二個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三次出場的片段,我可太喜歡這個大反派了!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擺脫被殖民的命運,他們拼命爭取獨立,而最不希望他們成功的就是最大的得利者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喬納森·格羅夫飾演的喬治三世一登場就迎來滿堂彩,他那幾步風騷的走位,一出來就把角色身上的傲嬌和一點兒小賤表現的活靈活現。而且作為一個反派,他居然如此可愛。他的歌曲風格和整部音樂劇都截然不同,尤其是那幾句Da Da Dalala Da 出來的時候就像《歌舞青春》裡的High school musical一樣甜。他以對戀人的口吻對殖民地的人們說最惡毒的狠話,讓人討厭不起來。

you'll remember you belong to me.
You'll remember that I served you well。I will send a fully armed battalion to remember you of my love I'll kill your friend your family

最後一個是漢密爾頓的妻子Eliza在失去了兒子和丈夫之後的唱段,也是全劇最感人的段落。雖然Eliza和漢密爾頓的婚姻遭遇過巨大的危機。(漢密爾頓婚內出軌有夫之婦,在政治鬥爭中,他為了留下政治遺產,主動爆出醜聞,於是永遠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Eliza曾把他寫下的信都付之一炬,連同他們的愛情一起。

但在漢密爾頓死後,她卻成為了訴說歷史的那個人。她採訪了每一個在漢密爾頓身邊戰鬥過的士兵,她試圖讀懂漢密爾頓寫下的成千上萬頁的文字,她在首都為華盛頓紀念碑籌款,她大聲疾呼反對奴隸制。當她唱到她在紐約市建立了第一家私人孤兒院,幫忙撫養了幾百個孤兒,她每一次都在他們的眼睛裡看到了漢密爾頓的時候,我差點兒爆哭出聲。

Eliza比漢密爾頓多活了50年,她不斷地向遠在世界另一邊的漢密爾頓詢問,她做的是不是足夠好?如果漢密爾頓有更多的時間,他一定會做的比她更好。她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迫切,他真的有太多事情想要去做。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LMM是另一個現代版的「Eliza」,他把漢密爾頓的故事講述給更多的人聽。感謝他讓我看到這麼棒的音樂劇!我還可以刷上很多遍,希望有一天可以去現場!

* 有資源

還能在哪些地方找我:

豆瓣ID:140072058

微博:戲劇瘋子Psycho

相關焦點

  • 我看音樂劇《漢密爾頓》
    震撼了很多人的這首《Satisfied》是音樂劇《漢密爾頓》裡的高潮唱段。2018年4月9日,英國戲劇界最高獎勞倫斯·奧利弗獎落下帷幕,《漢密爾頓》獲得13項提名,最終摘得7個獎項。這部「用嘻哈樂說唱開國元勳」從而開創音樂劇創作新思路的作品,最終被證明成為了音樂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 這可能是離《漢密爾頓》最近的一次
    該消息最早由《漢密爾頓》的主創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在 Twitter 上發布。電影版《漢密爾頓》由百老匯原班演員演出,拍攝於 2016 年百老匯演出前。據《綜藝》雜誌報導,這一版《漢密爾頓》故事的形式和內容依舊是劇場化的,電影是基於三場現場表演進行的編輯。
  • 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揭秘9.6分神作《漢密爾頓》
    有評論者評價該劇:「在我有生之年,還未看到有一部音樂劇能像《漢密爾頓》這樣如此迅速地影響美國文化」。 美國嘻哈樂隊「The Roots」的成員之一埃米爾說,在2到4個嘻哈小節裡,有時候歌詞量會多過一整首經典老歌,「我去看了八九次,就是為了弄明白裡面的典故」。
  • 漢密爾頓一部音樂劇
    就像它的選段My Shot.一擊炮彈,激情、瘋狂、浪漫。上映短短的幾天內,2w+人打出9.6分。像在挽留這個時代最後一次嘉年華。漢密爾頓Hamilton豆瓣上評價這部音樂劇:網戀5年奔現的感覺。網上早已流傳著《漢密爾頓》的眾多版本的槍版(b站前幾天上線過高清版,現已下架)。
  • 《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160分鐘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拍攝版在Disney+上線後,IMDB評分9.1,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  為了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編劇、作曲及主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籌備了6年,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演員們通過嘻哈說唱的音樂形式講述幾位美國開國元勳的歷史。「當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種的表演者講述我們國家的起源時,它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米蘭達說。
  • 林-曼努爾·米蘭達:疫情期間我在創作《漢密爾頓》後的作品
    林-曼努爾·米蘭達:我很樂觀。但我對任何時間線都不樂觀。我不知道疫情過後劇場會變成什麼樣子,尤其是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封城期間我一直在看的一本書是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寫的莎士比亞傳記《俗世威爾》(Will In The World)。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知道,當瘟疫將人們困在家中時,莎士比亞做了什麼?
  • 看了豆瓣9.6分的《漢密爾頓》影像,我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更是將其稱之為「我生平看到過各種藝術形式中最好的一部藝術作品」(the best piece of art in any form that I have ever seen in my life)。被公認為指標性的《紐約時報》劇評半開玩笑地說:「(這部戲值得)你抵押房子或者出租孩子來換一張票去看。」
  • 專訪林-曼努爾·米蘭達: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創作《漢密爾頓》之後的作品
    GQ:正如你所說,這部電影的目的是把在劇院裡觀看《漢密爾頓》的體驗帶到銀幕上。你們討論過要把它拍成電影嗎?林-曼努爾·米蘭達: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多。老實說,我覺得我好像黑了這個系統,因為事實上我們有一個很棒的電影版本的現場體驗,這是從未有過的。
  • 為什麼你一定要看《漢密爾頓》!(內附影片)
    敵視現實、虛構遠方的一頭普通影迷,有時候看電影,有時候看劇,很少看書。——《漢密爾頓》是什麼?《漢密爾頓》是由託馬斯·凱爾導演,林-曼努爾·米蘭達(以下簡稱「林漫威」)自編自導自演的音樂劇,於2015年8月登上外百老匯。
  • 百老匯「神作」《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為了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編劇、作曲及主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籌備了6年,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演員們通過嘻哈說唱的音樂形式講述幾位美國開國元勳的歷史。「當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種的表演者講述我們國家的起源時,它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米蘭達說。  傳記可以用嘻哈來演繹?
  • 《漢密爾頓》憑什麼火出圈?
    不,《漢密爾頓》是天馬行空的英雄史詩、是盪氣迴腸的政治風雲、是纏綿悱惻的羅曼史、是輕佻散漫的建國史——唯獨不是正襟危坐的歷史正劇。OK,fine~但,我為什麼要看?不急,我們先看看它漂亮到不真實的成績↓漢密爾頓有多火這部劇有多火呢?
  • 《漢密爾頓》旋風來襲被嘻哈的宏大敘事
    全球最大的電影公司花費7500萬美元買下它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充數,這筆錢雖然不足以製作一部漫威大電影,但拍攝一部中等規模故事片綽綽有餘。沒錯,《漢密爾頓》不是純粹的故事片,而是舞臺表演的紀錄。咱們中國剛好有一個精確的標籤,叫做「舞臺藝術片」。不計算舞臺劇製作的成本,光是看拍攝的邊際成本,迪士尼支付的數字堪稱天價。換言之,迪士尼對《漢密爾頓》抱有很高的期待。
  • 《漢密爾頓》旋風來襲 被嘻哈的宏大敘事
    不計算舞臺劇製作的成本,光是看拍攝的邊際成本,迪士尼支付的數字堪稱天價。換言之,迪士尼對《漢密爾頓》抱有很高的期待。如今轉戰流媒體平臺,既是不得已,同時也彰顯出網絡相對於院線的噴薄而出,在疫情激發新舊平臺矛盾的關鍵時刻,可視為是押寶新勢力的舉措。
  • 看《漢密爾頓》之前再來補補課吧
    介於這是觀看正版官攝的唯一渠道,國內的小夥伴想合法觀看必須想辦法註冊其他地區的帳號來購買會員。 去年我們連載過開場曲Alexander Hamilton的歌詞解析(文末有連結),出於Burr的戲份也很多,林聚聚( Lin-Manuel Miranda)本人也曾說過自己把寫的最好的歌都給了Burr,這一次分析的則是《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 ...向韓外交部「訴苦」:「我還想在有生之年再見一次我的男朋友」
    韓國《朝鮮日報》30日報導稱,有當地民眾於本月初在韓國外交部網站「訴苦」道:「我還想在有生之年再見一次我的男朋友」「我的另一半就是我前進的動力」。報導稱,韓國外交部每月都能收到數十封類似的「訴苦」郵件。上個月,有人更是向青瓦臺請願,要求韓國政府給這些「異國戀」的情侶發放「特別籤證」,以解相思之苦。據悉,對於登記結婚的跨國夫婦,很多國家會酌情發放籤證。
  • 世界在下沉,所以我們更需要《漢密爾頓》
    但米蘭達拒絕了這個提議,那時候他剛看完漢密爾頓的自傳不久。「我只是想用心做一些新的嘗試來展示美國經歷,因為我知道我就是這些經歷中的一份子。我不知道這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但如果要說漢密爾頓和歐巴馬之間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在真的發生前——人們都覺得這是不會發生的故事。」
  • 《漢密爾頓》:上線9.9,連b站都被擠爆下架
    就像它的選段My Shot.一擊炮彈,激情、瘋狂、浪漫。上映短短的幾天內,2w+人打出9.6分。像在挽留這個時代最後一次嘉年華。漢密爾頓Hamilton豆瓣上評價這部音樂劇:網戀5年奔現的感覺。網上早已流傳著《漢密爾頓》的眾多版本的槍版(b站前幾天上線過高清版,現已下架)。昏暗的光鮮,嘈雜的聲線,喜歡它的人依然看得滋滋有味。很多人到了美國百老匯,就是為了看一看它。2016年6月,紐約Richard Rogers劇院裡,音樂劇完成攝製,封存起來,待價而沽。
  • 漢密爾頓
    自從看了《漢密爾頓》這部音樂劇之後,我就有點犯魔怔,時不時就會想到它,吃飯時在想,走路時在想,甚至打牌時也在想,揮之不去。
  • 美國國父漢密爾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這一封信,我們來談一個和藝術有關的話題,關於百老匯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假如地球文明只能向外星文明介紹一部音樂劇,在我看來《漢密爾頓》會是一個毫無爭議的選項。這部音樂劇從2015年首演至今,場場爆滿,一票難求。這部劇的藝術成就也非常高,它獲得了16項託尼獎提名,斬獲了11項大獎,打破了託尼獎的歷史記錄。託尼獎是美國戲劇方面的最高獎。
  • 《漢密爾頓夫人》拍攝期間 費雯·麗找到奧利弗讓他和伯頓分手
    That Hamilton Woman》(1941)的拍攝現場不論如何,亞歷山大·柯達巧妙地抓住了費雯·麗與勞倫斯·奧利弗戲裡戲外的感情張力,配合溫斯頓·邱吉爾的要求,開拍《漢密爾頓的夫人》。Leigh亞歷山大·柯達相當討厭這幕戲,於是在《漢密爾頓夫人》發行不久便刪掉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