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百老匯大熱的音樂劇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明星陣容,但是並沒有給我們一個真正的幕後故事
如今,林-馬努艾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漢密爾頓》(Hamilton)——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嘻哈傳記——獲得了葛萊美獎、普立茲獎(Pulitzer)和許多託尼獎,它在文化領域的地位得到了保證。理察羅傑斯劇院(Richard Rodgers theater)的演出門票只有1319個座位,但眾所周知,門票很難拿到,而且價值不菲。因此,PBS紀錄片《漢密爾頓的美國》(Hamilton’s America)已經有了觀眾,它在10月21日的大演出的主持下上映:每個人都想呆在自己的房間裡。
但這部紀錄片只是斷斷續續地滿足了這一願望。它英俊、令人欽佩、自信,描述了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故事和漢密爾頓本人的故事,既令人欣喜又令人沮喪。
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激進媒體(RadicalMedia)預感漢密爾頓會成功,於是在2014年開始拍攝《米蘭達》(Miranda),當時距離彩排還有幾個月的時間。米蘭達,馬尾辮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是一個熱情而樸實的主持人。有時他直接向一個看不見的對話者說話;有時他會問問題,採訪那些激勵過他的人,從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到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從他的父親到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米蘭達的父親對他移民經歷的描述是辛酸而尖銳的。)
最好的場景是將米蘭達和劇中的明星們置於歷史背景中——演員們的女人拜訪了舒樂姐妹的阿姨,其中一位是漢密爾頓的妻子;萊斯利·奧多姆(Leslie Odom Jr .)和米蘭達(Miranda)漫步在紐約的少女巷(Maiden Lane),即興做了一次肩膀洗牌;米蘭達在亞倫·伯爾的臥室裡寫作的一個美麗場景,閉著眼睛說著話,耳機在他耳邊響著。此外,還有一些精選的後臺玩笑和自由式,它們主要是為了激發人們對更多的興趣。不幸的是,幾乎沒有彩排的片段,也沒有任何關於這部劇是如何從劇本發展而來的感覺。這些被拍攝下來的視頻片段拍攝得很好,儘管非常簡短。
當談到漢密爾頓本人的歷史時,他的方法是盡職盡責的,有可預測的檔案圖像和說話的頭腦。有些人的頭腦比其他人敏銳。羅恩·切爾諾(Ron Chernow)的《漢密爾頓》(Hamilton)改編自這部音樂劇,他當然是受歡迎的人物,歷史學家喬安妮·弗裡曼(Joanne Freeman)和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也是如此。但吉米法倫(Jimmy Fallon)和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這樣的人並沒有提供太多的啟發,儘管布希對漢密爾頓的分析有趣地是自私的:「歷史就是這樣運作的。」有時人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給你信用。
這比以NT Live風格拍攝的版本更有意義嗎?不是真的。米歇爾歐巴馬(Michelle Obama)誇張的讚詞——漢密爾頓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藝術作品」——聽起來很有趣。但聽一聽藝術本身,或者至少更具體地講述它的創作故事,不是更好嗎?這部專注而又機智的電影的製片人沒有放棄他們的鏡頭,但他們可能會採取更具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