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歷史,今天的敘事:音樂劇《漢密爾頓》暗含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2020-12-27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李文軒編輯 | 林子人1

受疫情影響,電影版音樂劇《漢密爾頓》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3日提前上線流媒體平臺Disney+。該片由原劇演員託馬斯·凱爾擔任導演,於2016年在劇院攝製。這部讓迪士尼公司斥資7500萬美元獲得發行權的影片原本定於2021年10月上映。提前足足一年多的上線,令不少粉絲驚喜不已。

《漢密爾頓》於2015年2月在百老匯首演。在2016年託尼獎頒獎典禮上,它破紀錄地獲得了16項提名,最終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11項大獎,可謂百老匯的傳奇之作。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不僅創作了該劇,而且出演了主角漢密爾頓。因為其過人的才情,他被國內粉絲親切地稱為「林聚聚」。

《漢密爾頓》根據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經歷改編而來,以他為主角講述了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的歷史。但正如義大利思想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漢密爾頓》是對歷史的再創作,是以今天的立場敘述當時的故事。文藝創作中的歷史真實或許更多事關人性的真相。《漢密爾頓》在當下得到的追捧和榮譽,實際上超過了對漢密爾頓這個歷史人物本身的歷史評價。因此,我們更應當追問,《漢密爾頓》傳達出怎樣的價值取向?編劇米蘭達對該劇別出心裁的編排,又有何深意?

嘻哈曲風背後:一個奮鬥改變未來的美國夢神話

漢密爾頓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從獨立戰爭到修訂憲法、從設立中央銀行到開闢政黨制度,他在美國建國史上幾乎無處不在。今天印在十美元紙幣上的頭像也正是漢密爾頓。然而他的童年十分悲慘,劇中如此寫道:

「他十歲時,父親債臺高築,棄他不顧兩年後,母子二人臥病在床,病入膏肓屋子裡異味沖天,無人打掃亞歷山大終於好轉,母親卻撒手人寰他搬去了表哥家,誰知表哥不久後自殺除了受打擊的自尊,什麼也沒留給他」

漢密爾頓自幼勵志成為北美殖民地的政治領袖,渴望通過戰爭嶄露頭角。儘管出身貧寒,他憑藉出色的文筆和過人的膽識,得以就讀於紐約的國王學院(今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776年投身獨立戰爭,得到華盛頓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副官。戰後他出任了美國首任財政部長,健全了在戰爭中遭到重創的金融體系。這種英雄主義式的敘述方式,沿襲了《五月花號公約》(The Mayflower Compact)以來的美國夢神話——任何人,無論種族、無論階級、無論出身,只要不懈地奮鬥,就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一個野種、孤兒蕩婦生的蘇格蘭人後裔冥冥中,降生於加勒比海的不毛之地一貧如洗,骯髒破落如何成長為一名才子、一代傳奇?十美元上的國父,被父親拋棄但天道酬勤,他出人頭地憑藉天資聰穎憑藉自強自立」

「哦,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當美利堅歌頌你的時候他們可知你曾飽受磨礪他們可知你重塑了歷史格局世界從此不再一樣船已進入港灣快仔細找找他又一個底層移民正努力往上爬」

對於編劇米蘭達而言,漢密爾頓戲劇化的人生經歷正是他創作此劇的靈感源泉。一個出身卑微的外來移民通過努力竟成為了美國開國元勳之一,這無疑是對美國夢精神最好的詮釋。全劇大多採用快節奏的嘻哈曲風,更把漢密爾頓身上的夢想與熱情刻畫得活靈活現。

《漢密爾頓》英雄主義式的敘述方式,沿襲了《五月花號公約》以來的美國夢神話。

從白宮到百老匯:《漢密爾頓》的政治意涵

儘管歷史上的漢密爾頓從未像華盛頓和傑弗遜等其他開國元勳一樣入主過白宮,但《漢密爾頓》在誕生之初就已經和白宮聯繫在了一起。

每當談及該劇的創作歷程,米蘭達都會提及2009年5月的白宮之行。在其第一部音樂劇《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斬獲2008年託尼獎後,這位劇作家獲邀前往白宮參加一場藝術晚會,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也坐在臺下。主辦方建議他表演《身在高地》的一個選段,但他另有想法。他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說道:

「我選擇去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因為我覺得我遇到了一個特別的時刻。(臺下坐著的)是一位我努力幫助他當選的總統,我想展示一些美國的故事,做一些新的事……漢密爾頓和歐巴馬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經曆本應該都是不可能的事,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於是,在白宮的舞臺上,米蘭達唱起了一首他從未公開表演過的曲子。彼時他剛剛讀完了美國傳記作家羅恩·徹諾的《漢密爾頓傳》,感動之餘計劃為漢密爾頓做一張概念專輯。這首嘻哈風格的曲子,正是音樂劇《漢密爾頓》的開場曲,用一首歌的時間概述了漢密爾頓的一生。

《漢密爾頓傳》[美] 羅恩·徹諾 著 張向玲 高翔 何皓瑜 譯讀客文化 |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6

2015年,《漢密爾頓》在百老匯的首演門票一售而罄;次年11月,推行「美國優先」原則、支持收緊移民政策的川普當選為總統。在傳遞美國夢神話的《漢密爾頓》受到熱烈追捧的同時,美國社會的右翼民粹主義思潮蠢蠢欲動,兩者似乎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

實際上,米蘭達和其他劇組成員並沒有掩飾對川普政府的不滿。早在2015年川普宣布參選總統並提出墨西哥邊境牆計劃後不久,米蘭達就批評了川普對移民的態度。他說:「如果讓川普來看《漢密爾頓》,一定會很有趣。我真想看看他的反應,當他發現我們獨立戰爭最偉大的指揮官之一、我們金融體系的創立者都是移民的時候——正是這些移民,讓他的父親賺到了很多錢,讓他得以揮霍父親的財富。」「美國政治上一直都有像川普這樣把仇外情緒變現的角色……但(他的政治把戲)是一種幻象,他不是工人階級的英雄。」

2016年11月,即將上任的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出席了《漢密爾頓》在百老匯劇院的表演。表演結束後,扮演美國第三屆副總統亞倫·伯爾的非裔演員Brandon Victor Dixon作為劇組代表向彭斯致意,並對他朗聲說道:「我們希望您能聽我們說完。我們,先生,『我們』是多元化的美國人,現在卻深感擔憂和焦慮。我們擔心新一屆政府將不會保護我們、我們的星球、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父母,不會維護我們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衷心希望這次表演能夠啟發您捍衛美國的價值觀,並且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利益而工作。」

面對演員們的公開信,彭斯似乎並沒有感到被冒犯,他微笑著走出了劇院。但川普非常不滿,在第二天連續發推指責劇組「粗魯的騷擾行為」,要求他們道歉。Dixon也很快在推特上回復道:「先生,對話並不是騷擾。我很感激彭斯先生能停下來聽我說。」

面對演員們的公開信,川普非常不滿,在第二天連續發推指責劇組「粗魯的騷擾行為」。

由有色人種扮演白人國父:「人人平等」的建國神話與支離破碎的社會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許多白人角色,比如三位美國國父漢密爾頓、傑弗遜、華盛頓均由非裔和拉丁裔演員扮演,這種特別的安排在百老匯並不多見。對此,米蘭達曾坦言,「我們的演員陣容看起來更像美國現在的樣子,這顯然是有意為之。」「我們講述的是已故的白人的故事,但我們使用了有色人種的演員。這使得故事對當代觀眾來說更直接、更容易理解。把一個有色人種演員放在一個你默認是白人的角色上並不會疏遠觀眾。相反,你會激發人們的熱情,把他們吸引到劇中來。」

在接受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採訪時,百老匯導演巴約克·李也稱讚了《漢密爾頓》演員陣容帶給百老匯的影響:「《漢密爾頓》為百老匯帶來了難得一見的多樣性。放在以前,讓非裔黑人演喬治·華盛頓、波多黎各人演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難以想像的,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漢密爾頓》別出心裁的編排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和政治意涵早已突破了音樂劇領域。《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認為,該劇的創作者們是以當今的價值觀和視角講述美國過去的故事,同時又是在「通過講述美國的歷史來影射當下支離破碎的社會」。

《漢密爾頓》講述的歷史和社會現實相互交錯,隱隱都指向一個議題,這個議題早在《獨立宣言》中就已明確闡釋過——「人人生而平等」。但傳統美國夢的「機會平等」原則在現實政治中化為一紙虛文。建國初的美國憲法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妥協,黑人只算2/3個人,而女性權利甚至沒有被提及。劇中斯凱勒三姐妹正唱出了這樣的心聲:

「我們堅信真理不辯自明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當我見到託馬斯·傑弗遜我會要求他把女性的權利加進去!」

建國初的美國憲法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妥協,女性權利甚至沒有被提及。

反觀美國「當下支離破碎的社會」,不平等的問題更加明顯。移民政策自川普上臺後大幅收緊,社會對少數族裔的結構性歧視至今仍然難以消弭。劇組演員的種族多元化,暗示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是美國各族裔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漢密爾頓等人建國初的夢想與信條,與當今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導致的全國性示威構成了巨大的反差。米蘭達也曾說:「我們將背景設置在一個並非人人平等的世界,而我們如今所處的世界仍未實現人人平等。」這種歷史與當下、夢想與現實的落差,或許是《漢密爾頓》對現實政治的最大諷刺。

參考資料: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Lin-Manuel Miranda & Jeremy Mccarter. 2016.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Hamilton's' Lin-Manuel Miranda on Finding Originality, Racial Politics (and Why Trump Should See His Show)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features/hamiltons-lin-manuel-miranda-finding-814657

Watching Hamilton today – musical drama can be radical, just don’t believe all the hype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atching-hamilton-today-musical-drama-can-be-radical-just-dont-believe-all-the-hype-139322

Hamilton – the diverse musical with representation problems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amilton-the-diverse-musical-with-representation-problems-141473

『Hamilton』 Heads to Broadway in a Hip-Hop Retelling

https://www.nytimes.com/2015/07/13/theater/hamilton-heads-to-broadway-in-a-hip-hop-retelling.html

『Hamilton』 Had Some Unscripted Lines for Pence. Trump Wasn’t Happy.

https://www.nytimes.com/2016/11/19/us/mike-pence-hamilton.html

音樂劇《歌舞線上》在滬上演,它是如何改變百老匯戲劇生態的?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807147.html

相關焦點

  • 漢密爾頓一部音樂劇
    他憑藉出色的文筆,就讀於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不到30歲的他,參加了獨立戰爭,成為了華盛頓的親信,左臂右膀。一部美國法官至今仍會以此來解讀憲法的參考書,《聯邦黨人文集》,裡面上百篇文章,80%以上是漢密爾頓撰寫的。漢密爾頓在建國後,成為了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他建立了一套國家債務系統,還組建了中央銀行。
  • 小夥伴們,一票難求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他來嘍!
    那麼今天四海君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部橫掃十一項託尼獎,七項奧利弗獎,同時還斬獲了普利茲戲劇獎與葛萊美獎的最佳專輯的音樂劇《漢密爾頓》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魅力?十美元紙幣上的人音樂劇《漢密爾頓》是由託馬斯·凱爾導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編劇、作曲及主演的音樂劇。
  • 《漢密爾頓》旋風來襲被嘻哈的宏大敘事
    音樂劇《漢密爾頓》劇照◎周黎明7月3日,音樂劇《漢密爾頓》在迪士尼的流媒體平臺上線。很快,它心照不宣地出現在國內的網絡平臺上,及時滿足了音樂劇愛好者的渴望。這版《漢密爾頓》的命運陰差陽錯地受到了新冠疫情的牽制和擺布。原本迪士尼打算先做院線發行,而且是當作重點項目來推。
  • 《漢密爾頓》旋風來襲 被嘻哈的宏大敘事
    《漢密爾頓》讓很多業內外人士嘆服:終於出現了一部可以媲美《俄克拉荷馬》在音樂劇史上地位的作品了。  《漢密爾頓》對音樂劇傳統的突破是全方位的,最顯眼之處自然是音樂風格,以及演員跟角色膚色對位的隨意性。
  • 音樂劇《漢密爾頓》:從維思大學走出的百老匯奇蹟
    7月3日,由維思2002屆校友Lin-Manuel Miranda主創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的官方攝影版本在迪士尼旗下的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在全世界再次掀起了「漢密爾頓熱」。 這個講述美國建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故事的音樂劇《漢密爾頓》火到什麼程度?
  • 足以載入史冊的華麗音樂劇——《漢密爾頓》
    今天聊聊電影《漢密爾頓》。片名Hamilton (2020),別名漢密爾頓音樂劇。《漢密爾頓》舞臺上下都在創造著歷史。隨後迪斯尼投入1000萬美元製作電影高清攝錄版,並計劃2021年上映,將《漢密爾頓》作為年度重點宣發。不曾想到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美國政府的消極應對讓影院開門遙遙無期,迪斯尼決定通過自家流媒體平臺上映《漢密爾頓》電影版。
  • 《漢密爾頓》:一部偉大的音樂劇,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
    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如果誕生在今天,未必能有這樣的成績:拿11座託尼獎,平均票價800美元眾人仍趨之若鶩,把富裕白人的高雅娛樂推至大眾層面;它憑一己之力扭轉保守百老匯的語言和語境,終於把這架老馬車推到了新世紀。《漢密爾頓》電影版海報1.
  • 漢密爾頓
    美國那群建國者的功業,可以說無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以色列的建國史則可以簡單概括為:一群驕傲的不合群的人,在眾多敵人的包圍圈之中,在一片小小的貧瘠荒漠上,在幾乎沒有間斷的戰爭中,艱苦奮戰頑強抗爭,居然打造了一個科技強國、農業強國和軍事強國,成就了史詩般的奇蹟,可歌可泣,令人心折。
  • 《漢密爾頓》:嘻哈與音樂劇的融合,用於記錄歷史的音樂劇
    幾乎所有的漢密爾頓都以歌劇的形式被演唱:幾乎沒有口語對話,也沒有一些說法所說的那麼多說唱。當說唱樂出現的時候,它是帶著「實際的戰術智慧」,就像米蘭達把內閣辯論變成了說唱之戰,傑佛遜和漢密爾頓面對著,放下麥克風,參照艾米納姆的《8英裡》。漢彌爾頓和伯爾的致命決鬥被比作幫派暴力。
  • 我看音樂劇《漢密爾頓》
    震撼了很多人的這首《Satisfied》是音樂劇《漢密爾頓》裡的高潮唱段。2018年4月9日,英國戲劇界最高獎勞倫斯·奧利弗獎落下帷幕,《漢密爾頓》獲得13項提名,最終摘得7個獎項。這部「用嘻哈樂說唱開國元勳」從而開創音樂劇創作新思路的作品,最終被證明成為了音樂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 《漢密爾頓》:非主流的嘻哈音樂劇如何演繹美版《建國大業》
    於是漢密爾頓拼命學習想提前畢業,還努力自學,似乎是要彌補「輸在起跑線上」的過去。在革命期間他也不忘學習地理和貿易知識。處理起國事時的漢密爾頓總是十分客觀理智。獨立初期,十三州的代表都難免過度牽掛自己所在的州,對中央政府十分反感。而外來的漢密爾頓倒是很有大局觀,毫無偏頗、堅定擁護聯邦政府。戰爭剛結束他便自學法律、花了半年時間就獲取資格證成為優秀的律師。
  • 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歌舞 / 歷史
    海報◎譯  名 漢密爾頓 / 漢密爾頓音樂劇◎片  名 Hamilton◎年  代 2020◎產  地 美國◎類  別 歌舞 / 歷史◎語  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7-03(美國)◎IMDb評分 9.0/10 from 16885 users◎IMDb連結 https://www.imdb.com/title/tt8503618◎豆瓣評分 9.6/10 from 18350 users◎豆瓣連結 https:
  • 《漢密爾頓:一部美國音樂劇》:任何人都應能將自己寫進歷史
    例如,使用現代敘事手法,《漢密爾頓》成為「由現在的美國來講述的有關過去的美國的故事」,最明顯的就是有意為之的卡司,黑人、拉丁裔和亞裔美國人的演員表,傳遞了多元化的文化信息:作為一部「美國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最美麗之處在於,它是由如此多樣性的演員和音樂風格所演繹的。
  • 《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160分鐘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拍攝版在Disney+上線後,IMDB評分9.1,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  為了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編劇、作曲及主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籌備了6年,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演員們通過嘻哈說唱的音樂形式講述幾位美國開國元勳的歷史。「當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種的表演者講述我們國家的起源時,它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米蘭達說。
  • 音樂劇電影《漢密爾頓》對迪士尼意味著什麼?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 鄭峻發自美國矽谷嘻哈音樂歷史劇過去這個獨立日假期,美國最大的娛樂消息莫過於音樂歷史劇《漢密爾頓》登陸迪士尼流媒體平臺了!毫無疑問,《漢密爾頓》是美國最成功的一部音樂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漢密爾頓》從外百老匯殺到百老匯,叫好又叫座。不僅得到評論界一邊倒熱捧,各大獎項拿到手軟,一舉將次年11座託尼獎收入囊中,更創下了美國音樂劇的票房記錄,在美國各地以及全球巡演場場爆滿,售價幾百美元的門票甚至得提前幾個月預定。原聲專輯更在Billboard排行榜上連續呆了整整246個星期。
  • 沉迷音樂劇《漢密爾頓》的一周
    從上周四第一次看《漢密爾頓》到現在,一直都處於一個比較狂熱的狀態。我先後把這部接近三個小時的劇看了八遍,看完兩部關於這部音樂劇的紀錄片,又去讀了80萬字的《漢密爾頓傳》,列印了劇本,現在開始著手讀他發起撰寫的《聯邦黨人文集》。
  • 口碑直衝天花板的《漢密爾頓》,推薦多少遍都不夠
    一個聽著有點陌生的名字,一段大多數人並不熟悉的歷史,怎麼會被一部音樂劇演繹得震撼動人?從故事題材、現實意義、敘事手法、音樂風格、選角理念、舞臺設計等等任意一個方面,《漢密爾頓》都足以顛覆大多數普通觀眾對「百老匯音樂劇」的想像。
  • 《漢密爾頓》:百老匯大熱的音樂劇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明星陣容
    理察羅傑斯劇院(Richard Rodgers theater)的演出門票只有1319個座位,但眾所周知,門票很難拿到,而且價值不菲。因此,PBS紀錄片《漢密爾頓的美國》(Hamilton’s America)已經有了觀眾,它在10月21日的大演出的主持下上映:每個人都想呆在自己的房間裡。但這部紀錄片只是斷斷續續地滿足了這一願望。
  • 關於音樂劇《漢密爾頓》一定要知道的6個重點
    今年7月初,《漢密爾頓》電影版上線,截止到今天,它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6分,於音樂劇這樣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來說,它有著非常罕見的吸引力。林漫威創作《漢密爾頓》算得上嘔心瀝血,從2004年靈感誕生到2015年首次公演,歷時將近11年。這部音樂劇中的縝密心思、編排設計以及音樂本身也值得反覆品味。
  • 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揭秘9.6分神作《漢密爾頓》
    今年5月,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引發了各州的示威遊行活動,許多抗議者打出的標語「歷史的眼睛盯著你」、「這不是一個時刻,這是一場運動」,這些標語就是從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歌詞中獲取的靈感。 #漢密爾頓是誰?#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頭像就印在10美元鈔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