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人物檔案
劉萬實,1952年生,農民、農技師,駐馬店市毛體書法研究會會員。2015年全國千字文毛體書法大賽第一名;書法作品曾獲得「紀念南昌起義暨建軍90周年」金獎、「第二屆大美寶島海峽兩岸國際書法大賽交流展」金獎。
現年68歲的平輿縣楊埠鎮夏莊村農民劉萬實出名了。這個名不大,十裡八鄉的老百姓認可他,說「村裡有個人字寫得不孬」。
樸實敦厚的劉萬實年輕時就鍾情書法。年少輕狂的時候,他立志通過奮鬥超越那些古代的、近現代的書法大家,可是練習了近50年,他驀然明白有些理想紮根在腦海就行了,至於超越,先放一邊。他說他如今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歡書法。他不再逢人就高談闊論大談超越,而是躬下身子懷揣著孜孜不倦的夢想,雞鳴即起,練習書法,頗有聞雞起舞的人生況味。
他的「出名」之路可謂篳路藍縷。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年輕時輟學務農,後來成家,拉扯孩子長大成人,人到中年失去人生伴侶。這麼多年唯一支撐著他熬過來的就是對書法的熱愛。
劉萬實19歲下學後,開始接觸書法,一頭扎進去八頭牛也拉不回來。他購買名人字帖,無論章草行楷都有涉獵。「縣裡很多單位我都很熟悉,我沒有錢購買宣紙,就收集報紙練書法。」他說。白天在地裡幹活,深夜點上煤油燈,攤開報紙,拿起毛筆,劉萬實便開始了自己的精神之旅。
直到現在,他的案頭連塊氈子都沒有,他一樣能夠在宣紙上筆走蛇龍,意到神到,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傾注筆端。最多的一個夜晚,他曾練習了10斤報紙。正是從心底的對書法的熱愛,讓長期處於清貧狀態下的劉萬實,渡過不少人生的坎兒,可精神從未被苦難壓垮過。
多少年來,劉萬實所在的村莊的村民都知道他這個愛好,每到春節,村民就拿著紙找他寫春聯,平時誰家有紅白喜事也來找他。蓋房上梁,噼噼啪啪一陣鞭炮聲中,梁上張貼的大紅紙上寫著「青龍盤玉柱,白虎架金梁」「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字樣。他從不向鄉親們收費,這麼多年來都是義務勞動。
「人家喜歡咱的字,為老少爺們做點事,那不是應該的?要啥錢?咱通過自己的毛筆字把這些深埋在鄉土裡的習俗一代代傳遞下去,也是件有意義的事情。」質樸的想法是劉萬實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很多熟悉我的人都會認為我一貧如洗、一無所有,其實他們不懂。要說書法給我帶來什麼,我想說,正是對書法的熱愛支撐著我走到現在。」他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在北京打工,從小跟著他練習,寫得一手好字,現在工作上很受領導器重。
劉萬實偏好章草,如今專攻毛體。「毛體博大精深,首先是心胸要開闊。每每研習,我都懷著莊重的心情。毛體字融詩情畫意於筆端,氣勢波瀾壯闊,這讓我對毛體書法懷著更多崇敬的感情。」劉萬實告訴記者。
如今的劉萬實忙碌而充實,談話間,一隻小狗在他休息的床下探頭探腦;打開陽臺的門,竟然養著幾隻雞與幾隻白鴿。
無處不在的農村生活氣息及對鄉村的眷戀,構築了這位熱愛書法的老人的精神世界和別樣人生。他輕描淡寫地告訴記者,他至今還種著10多畝地,親力親為,經常騎著那輛電動三輪車馳騁在鄉野與繁華鬧市之間。
壯志未酬,理想尚在彼岸,這個過程,是每一個懷揣夢想的人們最美好的念想吧!
1、凡本網註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駐馬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