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莉·魯尼,一顆冉冉升起的愛爾蘭文學新星。她的第二部小說《正常人》一經問世,便獲得了科斯塔圖書獎,愛爾蘭文學獎,並被Waterstones書店評為年度之書。
《正常人》講的是兩個愛爾蘭年輕人瑪麗安和康奈爾從中學時代到大學時期的愛情故事。出身良好的瑪麗安在學校裡是個怪異的女孩。她不跟任何人交往,沒有朋友,重要的是「她從不掩飾自己對學校同學的蔑視」。學校裡有她患有精神病的謠傳,「是大家公認的厭惡對象」。而跟她交往的康奈爾出身工人階級,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母親在瑪麗安家裡幫傭。在學校裡,高大帥氣的康奈爾成績優異,熱愛運動,受到大家的歡迎。由於瑪麗安在學校裡是個非「正常人」,這段戀情被康奈爾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不曝光,甚至在畢業晚會上沒有邀請瑪麗安,而邀請了跟瑪麗安不對付的另一個女孩。這種羞辱方式讓瑪麗安傷心欲絕,不得不休學在家。康奈爾並非不負責任,也不是不愛瑪麗安。他和瑪麗安中間橫著太多差異。文中有關於康奈爾父親身份的暗示,在醫院看望外婆時,外婆對康奈爾的態度有怨憤,說康奈爾長得不像母親洛蘭。作者寫著,康奈爾「像一幅罪犯的肖像畫」。洛蘭17歲生下了康奈爾,從他們貧窮節儉的生活來看,父親沒有盡責,沒有給母子的生活任何幫助,很可能他是個罪犯,在洛蘭懷孕之後到現在還在蹲監獄。洛蘭因為康奈爾沒有邀請瑪麗安去畢業晚會而生氣。其實她過度反應了,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她生氣的緣由,那就是洛蘭跟瑪麗安一樣,她們被操了,但是操的人不負責任。
雖然出身貧寒,康奈爾還是受母親影響很深,他有主見,有共產主義傾向,負責任,有擔當,因為母親不會開車,他在加油站打了兩年工攢錢買車接送母親上下班。在瑪麗安被性騷擾的時候站了出來,安慰她。對她說他愛她。這也使瑪麗安覺得,這是她人生的開始。但是康奈爾性格不夠堅定,他對正確與錯誤有界定,有自己的判斷,但是他並不能追隨自己的內心,不能甚至不敢去維護他和瑪麗安的愛情。父親角色的缺失,讓康奈爾對待感情躊躇不前。小說裡康奈爾希望自己知道別人私下怎麼生活,這樣他就能模仿他們。結合前文他對朋友們和其父親們的相處模式的評價,他其實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正常的家庭,這樣他能夠模仿自己的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和態度來對待瑪麗安。康奈爾所做的一切都有其背後的原因,他的家庭在社交中不是好牌,他不能承擔公開和瑪麗安交往的代價。這讓我想到《請回答1988》裡面,善宇的爸爸去世後,他也長大了。他自己學刮鬍子把臉刮傷了,因為沒有父親教他男人的知識,他只能嘗試,但是會犯錯。康奈爾沒有父親,或者說生活中沒有有力的男性幫助他,所以他在很多問題上是拿捏不準的。對待感情他不夠勇敢,就像拿著刮鬍刀的善宇,刮傷了自己,也刮傷了瑪麗安。其實瑪麗安並沒有多離經叛道,她只是一個靈魂自由,不願意被束縛的女孩。她理智,清醒,聰明,學識比康奈爾還要高。中學時代,康奈爾說愛爾蘭統一黨當選了。瑪麗安回他,佛朗哥之黨,康奈爾還得查一查這是什麼意思。瑪麗安有著非常堅定的自我。她喜歡談論政治,並且一向如此,這並不是為了博眼球求關注,而是這就是她的興趣所在,在大學專業選擇上沒有絲毫猶豫,報考了聖三一學院的歷史與政治系。小說裡幾處提到,瑪麗安不在乎讚美就像她不在乎批評一樣,她也不在乎外人的眼光。但是她在乎康奈爾。瑪麗安是家暴的受害者,父親打過她。母親丹尼斯也被家暴,認為男人可以施暴,從而表達自我,而瑪麗安缺乏「溫度」,也就是向恨她的人乞求愛的能力。哥哥艾倫長期對她精神暴力。在這樣窒息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瑪麗安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但是,康奈爾對她說,他愛她。她心裡缺的那個角被補上,她也愛他。瑪麗安不在乎一切,只在乎康奈爾和他們的愛情,但是她在乎的東西免不了受到她不在乎的東西的影響,因為這些東西是康奈爾在乎的。雖然他們相愛著,康奈爾卻傷害了她。短暫的分離,他們最終又在聖三一大學相遇。幾經試探,分分合合。
![]()
在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覺就是,讀者很容易跟著薩莉·魯尼筆下的人物共情。小說中康奈爾在閱讀的時候,沉浸在小說情節中,為虛構人物的生活牽腸掛肚。我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這不就是說我自己嗎?底下的總結更是觸碰到我的內心:「文學讓他(康奈爾)動容」,「被偉大藝術觸碰後的愉悅」。這讓我來回看了三遍這本小說,從而也發現了薩莉·魯尼寫作上的一些技巧和秘密。精神狀態的變化是一個秘密,人們將它恰當地命名為「皈依」,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無論天或地都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啟示,直到某種個性同他們的相碰,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影響,並迫使他們接受它。
《丹尼爾·德龍達》是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1876年的作品。出身中產階級家庭,家道中落的英國姑娘格溫德林一心想要擺脫生活的困境。她嫁給格蘭庫特,是為了利用婚姻作為籌碼維持體面的身份。而格蘭庫特眼中的她,不過也只是一個虛榮的女子,是一個物品。格溫德林由此陷入了一場悲慘不幸的婚姻。男主丹尼爾出身於猶太上層家庭,養父是英國貴族,受過良好的英國紳士教育。丹尼爾拯救了失去靈魂、在痛苦中掙扎的格溫德林。他告誡她「不要讓自己的過去成為未來生活的累贅,而要將對過去的懺悔當作未來的動力」。兩人彼此支持相互支持,但在小說結尾他們沒能在一起。然而格溫德林發現,自己在與丹尼爾相處的過程中,已經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
《正常人》致敬了《丹尼爾·德龍達》的精神內核。《丹尼爾·德龍達》講的是小說中以格溫德林為代表的英國階級和以丹尼爾為代表的猶太人的種族衝突。《正常人》瑪麗安和康奈爾也面臨階級衝突。小說的結尾康奈爾要離開愛爾蘭去往紐約上創意寫作的碩士課程。他們即將面臨分別,文末寫著她閉上雙眼。他或許不會再回來了,她心想,或許他會回來,卻變成另外一個人。他們現在擁有的將一去不復返。然而對她而言,孤獨的痛苦遠比不上她曾經的痛苦,那種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將美德贈給了她,現在它是她的東西了。與此同時,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開,通往四面八方。他們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
在《正常人》中,康奈爾和瑪麗安都互相改變了對方,他們互相將身上最美好的部分贈給了對方,他們的靈魂是充實圓滿的。
《丹尼爾·德龍達》是典型的雙重線形敘事模式。有趣的是,薩莉·魯尼也採用了雙線敘述的手法。每一個章節按照時間線,在開頭輪流按照康奈爾或者瑪麗安的視角展開,例如第一章開頭是康奈爾的視角,第二章就是瑪麗安的,第三章又是康奈爾的,這種敘事結構循環貫穿了整本小說。小說結尾也隱喻了這種敘事哲學,那會是怎樣的幸福?這些年來,他們就像一盆土中的兩株植物,環繞彼此生長,為了騰出空間而長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姿態。但最終她幫助了他,她讓一種新的人生成為可能,她可以永遠為此而欣慰。
這種敘事技巧有一種對稱性的文學美感,也就是一盆土中的環繞彼此生長的兩株植物。薩莉·魯尼曾說這本書寫的並不是康奈爾和他的心理,也不是瑪麗安和她的心理。而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並且試圖儘可能地關注它的發展。他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成為了自己。正如瑪麗安和康奈爾各自的生活互相交織,共同成長。
雖然大章節是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安排的。但是每個章節中還會插入事件的回憶,藉助主人公的思緒闡述經過。我按照時間順序將整個故事梳理了一遍。可以明顯看出,薩莉·魯尼在大的時間流程裡使用正敘的手法,在小的時間流程用了倒敘的手法,這樣整個故事不僅不呆板,而且增強了可讀性。薩莉·魯尼的敘事技巧不僅體現於此。文中大量使用了被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推崇之至的「自由間接文體」 (Free Indirect Style )的敘事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小說家藉助筆下的人物的想法和說辭進行第三人稱敘事。他感覺耳根發燙。她大概只是在花言巧語,沒有挑逗的意思,但如 果她在挑逗,和她交往只會讓他自貶身價,因為她是大家公認的厭惡對象。她穿難看的厚底鞋,臉上也不化妝。大家說她都不刮腿毛什麼的。
在這裡沒有出現諸如「康奈爾想」,「康奈爾心裡說」的話,但是在情境中,我們知道這就是康奈爾內心的獨白。作者通過大量使用這樣的技巧,讓我們可以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眼睛和語言來看世界,同時這也是小說家的視角,小說家用這種方式和讀者對話。用詹姆斯·伍德在《小說原理》(How Fiction Works)的話說,就是「我們同時擁有全知全能視角和限制視角。作者和角色之間的裂縫通過自由間接文體連接起來,而這座橋梁既填補了裂縫也讓人注意到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我的閱讀體驗就是,全知全能視角巧妙地完善了小說的設定,限制視角使讀者完全沉浸在故事當中。這種超近距離的第三人稱視角很容易讓人共情,非常想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小說基本上都是用現在時(英文原版),沒有引號。當然在薩莉·魯尼的第一本小說《聊天記錄》中也沒有用到引號。她曾經用破折號來引入對話,手稿完成後,她進行全文搜索,刪掉所有破折號,然後再讀,感覺還不錯,人物之間的對話非常清晰,不覺得難懂,於是她就這樣決定把它們都刪掉了。因為她的很多作品都是由對話組成的,對她來說,引號在頁面看起來很突兀。她不喜歡引號穿插在文中的樣子,也不希望把對話和敘述隔離開來。她想讓對話,敘述部分以及文字主體節奏同步,自然流暢。至於在英文版中,為什麼使用現在時,是因為她之前經常使用倒敘,用過去時來寫過去的事,用現在時來完成敘述的主幹,這樣好寫得多,二者的切換也很簡單。如果都用過去時來寫,那麼倒敘的部分就得用完成時,幾句話之後,文章就會變得很複雜,很難看。所以這是出於排版上的考慮,和創意沒什麼關係。她在意的一方面是人物之間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呈現故事的手法,如何才能讓每個句子儘可能地流暢,不突兀呢?她的答案是用現在時寫,倒敘就用過去時寫,不用引號,不用斜體之類的東西,儘可能把文本直接地呈現給讀者。對她來說,這才是她講故事的正確方式。這是種不入流的風格,但幫她實現了目標,也就是讓作為作者的她,儘可能隱形,讓書中的人物來主導故事。
![]()
小說中有很多伏筆,譬如瑪麗安遭受家庭精神和肢體暴力,小說末尾,艾倫毆打了瑪麗安。但是暴力並不是一下子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一開始瑪麗安的哥哥艾倫對她管教很嚴,有肢體衝突,但是不是很嚴重。隨著小說的發展,艾倫對她的控制浮出水面。還有康奈爾的精神狀況,這些都是在前文有映射。這些鋪墊讓故事情節非常流暢,發展得順其自然。讀者不會因為上了大學之後康奈爾變成邊緣人,瑪麗安變得受歡迎而感到太意外。
薩莉·魯尼稱自己是永遠的馬克思主義者,文中也多處暗含了她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文中鋪設了很多階級差異的細節。按照BBC對英國社會的階級劃分,瑪麗安應該屬於世家中產階級,瑪麗安的父母都是律師,且在都柏林有外婆名下的房產,在裡雅斯特有度假別墅。而康奈爾家是傳統型勞動階級,母親早孕輟學,為瑪麗安家服務。在英國,階級觀念深入人心,階級屬性早已流入人們的血液中。瑪麗安在中學不受歡迎完全是主動選擇的結果。瑪麗安認為自己「不受其運作機制的影響,因為她其實並不渴望受歡迎,也不想為了受歡迎去做什麼事」。薩莉·魯尼設置了一個寫作的圈套,那就是讓同學,甚至是讀者覺得瑪麗安的「不正常」,「不受歡迎」。但是事實上,受歡迎可能只是她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得到的東西。卡倫喜歡她,也願意為她打抱不平。埃裡克說她平胸也是覺得瑪麗安瞧不起她。周圍在傳她的謠言更像是因為得不到她的友情或者愛情而加劇的惱羞成怒。上了大學之後的瑪麗安願意開放自己結交朋友,於是她迅速成為社交寵兒。但是康奈爾就不一樣。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跟「不正常「的人保持距離,他才能在」正常人「中有一席之位。他活得小心翼翼,但是最後自己的秘密竟然那麼不值一提。上了大學之後,他迅速滑向他」本該「在的位置,他現在才是「不正常」的。小說中康奈爾有一些「渣男」行為,但是在閱讀時,讀者可能並不會理智地跳脫出來批判他的做法。薩莉·魯尼在文中多處談及階級差異在成年人世界的放大,所以我們既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學時候康奈爾覺得被大家知道他們兩個在一起讓他丟臉,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他覺得瑪麗安不會和他這樣的人在一起。讀者能感受到康奈爾的焦慮情緒始終籠罩在這段感情之上,薩莉·魯尼細膩地描寫了他們情感關係中太多不穩定感和不確定性。因為被縮減工時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時,康奈爾羞於向瑪麗安開口要求住在一起。瑪麗安太愛康奈爾了,但是他高中時對她的傷害很深,羞辱直接影響了她的行為模式。面對康奈爾的可能要搬家的事,她下意識覺得是康奈爾要跟她分手,她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自己是個不值得被愛的小姑娘。她不想再受一次傷害,所以不願意向康奈爾問清楚緣由,而是報復性交了新男朋友。在倫敦的分享會上,薩莉·魯尼引用了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的小說《磨礪》中敘述者的話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敘述者說,我確信我的經歷都很平常,否則,他們就不值得寫
。薩莉·魯尼說自己讀到這裡時,被深深的打動了。因為她覺得他說的太對了。薩莉·魯尼喜歡讀和寫的實際上都是十分平常的經歷,但是它們不一定符合人們所說的正常狀態。所以即使是那些在那些發生時讓人覺得很奇怪的經歷,實際上也絕對是平常的,因為它們發生在幾乎每個人身上。這也是為什麼《正常人》這些情節如此讓讀者為康奈爾和瑪麗安的愛情揪心。不過薩莉·魯尼確實認為兩位主要人物與「正常」這個概念的關係非常不同,瑪麗安覺得自己與「正常」這個概念相去甚遠。有時候她好像覺得自己比正常人更好,有時候她又覺得自己比正常人要糟糕得多,康奈爾在小說裡很多時候,只是拼命想要達到他眼裡的正常狀態,仿佛那就是他的渴望,當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他就會變得很緊張。所以他們的確經歷了與「正常」的不同關係,但說到底,他倆真的都很正常,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完全不罕見,他們經歷的一切都再尋常不過。
所以康奈爾和瑪麗安都是正常人,一直都是,他們只是在和他們心裡的「正常」作鬥爭,他們能引起共鳴的原因,正好是因為這是正常人所要面臨的困境。而瑪麗安和康奈爾的故事令人感興趣,是因為很多人的生活也相當尋常,就正過著這樣的生活。
好在最後誤會消除,他們短暫地在一起了。即使面臨分別,我想瑪麗安一定總是能想起他對她說「我愛你」的那一天。那一天,康奈爾打了毆打瑪麗安的艾倫,打之前他把瑪麗安支走,警告艾倫再敢碰一下瑪麗安他就殺了他。這裡的故事情節對應了小說中,瑪麗安被性騷擾,然後告訴康奈爾她被家暴的事。康奈爾對她說他愛她,那時的他很忐忑。但是現在,他無比堅定。
很抱歉打擾你,她說,對不起。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別道歉。幸好你給我打了電話。知道嗎?看我一眼。再也沒人能那樣傷害你了。
她隔著一層白色紙巾看著他,剎那間他再次感覺到自己對她的掌控力,看見她毫無掩飾的眼神。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說,相信我。我愛你,我再也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你身上了。
他堅定地向她許諾,他會保護她,不會讓她再受到傷害,他愛她。
這就是愛情的力量。保護所愛之人是責無旁貸的責任。這也是宿命,就好像天生註定他們應該在一起。
參考
超越時代的種族意識——論《丹尼爾·德龍達》中的猶太關懷
http://oson.ca/vm/book.php?poetry_id=5313
自由間接文體(FreeIndirect Style )
https://www.bimuyu.com/blog/archives/89668864.shtml
BBC調研劃分英國社會七大階級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2013/04/130403_uk_7_classes?c
薩莉·魯尼談《正常人》| 倫敦分享會字幕 London Review Bookshop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D4y1o7J6/?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