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TempleGrandin(《自閉歷程》)
【導演】米克·傑克遜
【主演】克萊爾·丹尼斯/朱莉婭·奧蒙德/大衛· 斯特雷澤恩
【國家/地區】美國
【片長】109 分鐘
【發行時間】2010 年
坦普·葛蘭汀4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醫生建議她的母親把她送到療養院裡治療,然而葛蘭汀的母親卻堅持把她帶回家。一次轉學,讓卡洛克教授發現了葛蘭汀過人的視覺思維能力與科學天賦,他說服葛蘭汀的母親把女兒留在寄宿學校學習,並耐心地引導葛蘭汀去認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她繼續去大學深造。大學前的那年暑假,葛蘭汀在姨媽家偶然發現牲畜的「擠壓機」可以使自己鎮靜下來,她把自己關在裡面,緊張的情緒就會很快得到平復。她為了控制自己的情緒,製造了一臺類似於牲畜的「擠壓機」,可是學校並不允許她這樣做,為了說服學校,她做出了一份詳盡的測驗報告,證明這架機器確實可以使絕大部分人冷靜下來,最終她的機器得以保留下來。從此葛蘭汀不再蜷縮在教室裡不起眼的角落,開始嘗試著與他人交流,不再感覺孤獨無依,並順利從大學畢業。畢業後,葛蘭汀選擇攻讀畜牧學碩士,在一家農場研究牛的行為與叫聲,在旁人的不解與嘲諷中,葛蘭汀成功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碩士論文,並設計出了堪稱完美的浸漬槽和屠宰場。幾年後的一場關於自閉症的研討大會上,葛蘭汀上臺分享了自己的傳奇經歷。「當我還小的時候,我將自己與人群隔離,直到4歲才開口說話,這種症狀有一個誇張的名詞———自閉症…… 我並沒有痊癒…… 媽媽不願意相信我將終身不語,我學會說話以後,她送我去了學校…… 我很幸運…… 每個人都努力幫我融入集體,他們知道我的與眾不同,卻不另眼相看…… 媽媽迫使我變得獨立,他們幫助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影片《自閉歷程》講述的是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美國畜牧學家坦普·葛蘭汀(TempleGrandin)戰勝自閉症,成就自我的風雨歷程。她曾位列2010 年100 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的第5位。目前坦普·葛蘭汀擔任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教授, 並在世界各地進行自閉症和畜牧學主題講座。她說這個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心智,而自閉症患者往往在某個特定的領域會表現出優於常人的才智,但如果周圍的人對他們缺乏理解與尊重,對自閉症缺乏認識,即便是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最終也會被埋沒。
如果說影片是一個拯救生命、喚醒靈魂的故事,那麼一切的救贖應該首先基於一個人———葛蘭汀的母親:基於她的悲傷無助卻能耐心守候,基於她的苦痛無奈卻能傾心激勵,基於她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卻又能做出理性的抉擇。在影片中,葛蘭汀的媽媽更多地傾向於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這是一種理性而且民主的教養方式。葛蘭汀的媽媽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該具有權威。但這種權威也需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關愛。父母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 及時地了解並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對其行為做出適時反應,尊重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同時,他們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對孩子的不同行為表現獎懲分明。可想而知這期間母親為女兒的康復所做出的努力有多大。「我不想錯過她的第一句話。」一段母親跟醫生簡單的對白,道出了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滿滿的期待,或許正是在母愛的支撐下,才讓她帶著女兒一步步成長;正是在母愛的澆灌下,葛蘭汀才會有信念去取得更好的成績。
自閉症患者的母親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楚與煎熬是難以想像的,甚至絲毫不亞於自閉症給孩子帶去的傷害。影片中母親的關愛雖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渲染, 卻從側面表現出母親無處不在的關愛,每一個小片段都足以戳中觀影人的淚點。在這裡我僅僅說出幾個讓我感動的瞬間,第一個片段是母親去姨媽家接女兒回家時,她在開車進牧場時,看見女兒設計的大門,她的臉上流露出欣慰與寵溺的笑容,但當她看到冰冷的動物「擠壓機」時,她的表情頓時僵硬了起來,無奈又心痛,試圖去做其他事情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盡力控制自己的眼淚。為了女兒,她收起一切軟弱,讓自己變得堅強,也看得出她給予女兒的是一種含蓄隱忍的愛。第二個片段是母親送葛蘭汀去寄宿學校,她說到自己的女兒在學校遭受冷嘲熱諷的事情時,她失控了,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女兒,她感到心痛內疚,覺得是自己的過錯才導致女兒在學校受到不公的對待。在卡洛克教授面前她把幾年來深藏於心的委屈與無助發洩出來之後,耐心地叮囑女兒、安慰女兒,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安慰自己,減輕心裡的千萬個不放心, 然而像往常一樣,葛蘭汀依然拒絕了母親的臨別擁抱,母親失望地走了幾步,回頭已看不見女兒,但是她依然相信,相信希望的存在。還有一個片段是在卡洛克教授的葬禮上,葛蘭汀要離開時,母親下意識地做出擁抱的姿勢,但是雙臂卻放得很低,因為她知道女兒不會讓她擁抱,但當女兒做出讓她擁抱的姿勢時,她一瞬間突然變得驚慌失措,僵硬卻又小心翼翼地抱住自己的女兒,生怕自己驚嚇到她,或許這個擁抱讓母親等得太久,又好似來得太快,快到母親好像還沒有做好立馬反應的準備,更來不及咀嚼美妙的滋味,再看時已是葛蘭汀的背影。這是影片的一個亮點之處,從側面描寫了母親無私的愛感化了葛蘭汀,母親的小動作也體現了母親多年的小心呵護。所以應該說葛蘭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母親的呵護和不離不棄的愛。母親所給予的呵護與陪伴是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如果葛蘭汀的母親在她4歲的時候把她送到療養院,那麼葛蘭汀的一生又將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想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成功。
自閉症兒童的母親所要承受的不單是自閉症本身帶來的各種難解的教養問題,還要承受來自外界異樣的眼光。曾有研究探討過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心路歷程,和影片中的母親一樣,基本上都會由最開始的失落、絕望,到過程中的挫敗、擔心,再到最後內心的平和與釋然,幸運的也會有欣慰、感動和自豪。但社會上更多的是不幸,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多母親都撐不到最後,選擇放棄努力甚至是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許我們很難去體會這些母親的心境,也很難去給予任何行之有效的幫助,但至少我們可以認識到,有這樣的一群孩子,有這樣的一些家庭,他們需要我們的友好與傾聽,需要我們的愛心與關注,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
當然,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自我調節也是相當重要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溫情和平和,需要更多的自然和放鬆。影片中的母親有很多值得現實中所有自閉症兒童的母親學習的地方。首先,要有強大的信念和決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戰勝自閉症,相信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可以教育好他們,在自己的心中對孩子一定是充滿希望而不是失望。其次,要學會接納,適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發現孩子帶來的積極一面,孩子小小的進步對自己的付出都是莫大的肯定,樂觀開朗地去生活,儘可能多地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正如葛蘭汀的母親所說:「她與眾不同,但並不比別人差。」再次,就是要對自閉症兒童的教育有基本的認識,不是每個母親都畢業於哈佛大學,但每個母親都可以去接觸新的世界,去學習新的知識,積極地去幫助孩子,總好過消極地等待、一味地抱怨。最後,要積極參加有關自閉症團體的交流活動,多多接觸其他的家庭, 從相互溝通中汲取教育的經驗與技巧,也有助於減輕過程中的焦慮與孤獨。
對兒女無私的愛幾乎是所有父母共有的,愛是教育的血液,滋養著每一個純粹的心靈。愛之深,情之切,大福的母親不堪重負,在他6歲那年選擇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樣的愛難以評判。但是父親數年如一日把他養大,教他做人,這一定是源於那無私的愛和奉獻的精神。
影片中無處不體現著王心誠對大福的愛,他明白大福對自己的依賴,他知道自己離開後大福可能會不知所措,甚至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我想這是他不敢想的,所以他必須替大福找一個精神寄託,讓自己的愛得以延續。為什麼選擇海龜? 我想他在表達自己的心願,他曾對大福說過:「 海龜是一種可以活很久很久的動物。」我想他是希望大福能感受到即使自己不在他身邊了,但自己的這份愛仍然永遠陪伴著他。「信念、希望、大愛」這幾個字在電影中多次出現,我想這樣的設定是飽含深意的,因為有愛才有堅定的信念,因為有了信念,生活便有了希望。懷著對兒子的大愛,他迫切地想要教會大福一切基本的生存技能,從開門到搭公交,甚至擦地、在海洋館「上班」,因為他不僅想讓兒子生存下去,更希望兒子像正常人那樣快樂、有尊嚴地生活著,希望在自己離開後大福不會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確實實現了,從此大福也活在了幸福的海洋天堂,而他卻去了另一個世界的天堂。
當「你遇到暴風雨,請高高昂起你的頭顱,不要懼怕黑夜,風雨過後終有燦爛的天空,雲雀歡鳴;越過狂風暴雨,不管夢想被怎樣嘲諷打擊,前進,前進,希望永存你心,你永遠不會孤單前行,你永遠不會孤單前行。」
「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因為電影可以使思想劇情化,這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和理解。」
——愛因斯坦
微信聯繫 : 154192817
郵箱:xuyaozh@fjnu.edu.cn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其中圖片、影音等素材若未明確標註出處,則來自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繫修改,本公眾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