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被關進了精神病醫院,你會怎麼證明自己沒有病?這種情況之下恐怕並不是考驗你的應變能力,而是只給你了一條路——你承認,醫院歡迎您;你不承認,這是臨床的一種症狀,依舊是醫院歡迎您。在197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飛躍瘋人院》就是講述的這麼一個故事,主角墨菲在假裝精神病從而進入精神病院後被強行治療,這種治療手術就是「切除額葉切除手術」這部電影算是對「傳統美國精神病治療」的一種深深反思。但是關於美國的精神疾病治療的衝突,演繹的最精彩的大概就是電影《禁閉島》了吧。
故事的背景是1948年,二戰結束,在二十世紀50年代,精神病醫生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分歧,一部分為「傳統生物學治療模式」的支持者,另一部分為「精神分析治療模式」的支持者。顯而易見,前面《飛越瘋人院》中的治療方式就是「傳統生物學治療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精神分析模式」在精神病學界逐漸樹立起了較強的說服力,與此同時「生物學模式」也不甘示弱並且一度認為「精神分析學」是不科學的、昂貴且無效的,並且堅決擁護藥物控制以及腦葉白質切除術。(這種手術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並且在1930年到1950年廣泛應用於精神疾病的治療)
萊蒂斯就是生在此背景下的一位參加過二戰的美軍,要知道二戰的慘烈以及集中營的殘暴是會對人產生很強烈的衝擊的。遭受美國士兵屠殺的戰俘在萊蒂斯看來就是戰爭之下的悲劇。另外因為憎惡那個德軍所以他讓一名納粹軍官與痛苦掙扎而死,這也造成了萊蒂斯深深的負罪感。與此同時,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萊蒂斯顯然是不負責任的,他因為之前在集中營收到的衝擊而墮落,酗酒並且冷落家庭最終導致妻子殺死了孩子,而他擊斃了妻子,最終精神失常並被送入禁閉島。
禁閉島,一座收治犯有重罪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監獄,除了警衛還有醫生在島上治療這些病人們。到了島上,萊蒂斯為了逃避現實,因為自己的精神疾病而陷入了另外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是被指派到禁閉島上調查精神病人失蹤案件的特工,每到暴風雨來臨的時候他就會進入這個故事,甚至持續否認自己的本命,認為自己叫做泰德,甚至對於否認自己故事的人都會施以暴力,因此也被認為是島上最危險的病人,海外董事會甚至決定對他進行「腦葉白質切除術」。
幸運的是萊蒂斯的主治醫生肖恩和院長考利都是「精神分析治療模式」的支持者,於是接下來的故事就成為了精神疾病治療界裡兩派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精神分析模式」是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所創建的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技術,它的原理是通過發掘患者潛意識內的矛盾衝突情節,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消除,從而建立正確的認知使病情獲得痊癒。因此,肖恩和考利決定在賭一把的基礎上帶著整個島上的人跟萊蒂斯演一場戲,但是這場戲不能太嚴謹,要有漏洞,這樣找到漏洞的萊蒂斯才能藉此推翻自己的故事,從而恢復正常。但如果沒有恢復正常,那等待他的也只有「腦葉白質切除術」了。
其實,最令人唏噓的還是影片的結局,在我們以為萊蒂斯得到拯救的時候,馬丁給了我們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局。當大家都在為萊蒂斯得到拯救而竊喜的時候,萊蒂斯卻轉眼間不正常了,萊蒂斯還是被帶走做手術了。但是馬丁卻給我們買了個乖——當肖恩喊「泰德」的時候,萊蒂斯沒有反應,由此可見,萊蒂斯的確是被治癒了,但是出於對他過去罪行的懊悔,他還是選擇了逃避,就如他說過的:「這裡讓我不由得去想,人應該怎麼做,像是一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做個好人死去。」
到底是一場「精神分析治療模式」的冒險,我們仍需致敬肖恩、考利等這些敢於探索的勇士,批判「傳統生物學治療模式」的不人道。畢竟在那段時期,確實有太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因此而失去人權,被切除腦葉成為什麼都不知道的白痴。是啊,「精神分析模式」在這場戰爭裡獲得了勝利,但是這也是萊蒂斯痛苦的開始,對於精神病的治癒這又是否是人道主義的結果呢?這到底是哪一派的勝利也有待人們深思。不知道大家對這部電影《禁閉島》有怎樣的見解呢?歡迎大家在評論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