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胡桃夾子,我相信對芭蕾藝術略知一二的朋友都知道柴可夫斯基和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胡桃夾子》簡介
胡桃夾子是柴可夫斯基編寫的一部夢幻芭蕾舞劇,作於1892年。劇本是根據童話《胡桃夾子和鼠王》及大仲馬的改編本寫成的。這部作品也成為了柴可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劇代表作品之一。
它堪稱19世紀藝術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特別是柴可夫斯基充滿想像力的音樂更是賦予舞劇以強烈的感染力。
最近迪士尼影業也上映了相關題材的電影——《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
從藝術形式上說,這部影片在電影敘事的過程中流暢自然地融入了《胡桃夾子》芭蕾舞劇、交響音樂等眾多古典藝術元素。
在流行文化橫行於世,古典經典不斷式微的今天,迪士尼能夠用如此通俗易懂的形式,把芭蕾和交響樂這兩種漸漸被束之高閣的藝術形式,呈現在數以萬計的孩子們面前,本身就是功德之舉。
近年來,迪士尼在真人電影方面,在不斷簡化故事情節的同時,更加注重拓展電影藝術的寬度,打造童話般的視覺效果,並且在故事裡融入更符合時代精神的主題內核。
如此一來,電影不再只是一種成年人的休閒娛樂方式,而變成了讓青少年寓教於樂的教育載體。無論是改編自《睡美人》的《沉睡魔咒》,還是票房大賣的《美女與野獸》都體現了以上的特點,去年11月份上映的《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更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從敘事上講,摒棄了「王子營救公主」的傳統敘事套路。故事主線變成:一個獨立自強的孤僻女孩,追尋已逝母親的腳步,找到勇氣相信自己,不但拯救了童話世界,而且讓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新團結起來。
傳統敘事中等待被救援的公主,變成了主動出擊的戰鬥領袖,女性形象的徹底轉變,已經體現出了迪士尼電影為了讓傳統故事符合當代精神所付出的努力。
在主題上,《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的故事核心是「面對失去」。
也許以前——在這個世界普遍貧困、生活艱苦的以前,童話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製造幻覺,要讓孩子們在困難中保留希望、相信奇蹟,進而傳播真善美的道德觀念。
而現在——在這個世界普遍富足卻精神空虛、情感單薄的現在,童話故事最重要的訴求已經變成了讓孩子們學會接受現實、正視困境。
於是,在迪士尼的電影中,不會再出現起死回生,不會再宣揚失而復得,而是講述生活中存在痛苦的必然性。
沒有一個世界是完美的,永遠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大團圓結局,即便是在童話故事中也是如此。而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唯一能做的也還是只有去熱愛它,去珍惜我們現在還擁有的一切。
也許,這就是當下最為正能量的道德觀念,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價值觀。
這是一部拍給孩子們的美育片。如果您有孩子,我把這部電影真誠地推薦給您。
(PS:電影女主角就是出演科幻電影《星際穿越》(我上一篇文章強烈推薦地那部)少女時期的墨菲,一轉眼就長大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