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套】葫蘆絲《最後的莫西幹人》震撼心靈的旋律,用音樂吶喊文明·······

2021-03-02 三峽葫蘆絲

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三峽葫蘆絲

你也許對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Alexander)不太了解,但他的代表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卻享譽全球。在與墨西哥相鄰的另一片土地上,印第安人的音樂同樣有讓人著迷的神秘力量。

      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來自於同名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影片於1992年發行,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爭為背景,講述了殖民者與土著內部的鬥爭以及追求獨立自由的白裔土著與殖民者之間的故事,影片配樂獲第50屆(1993年)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這首曲子讓我流淚」


這是每一個聽過這首歌曲的聽眾的第一反應。

是的,亞歷桑德羅在音樂裡用至深的情感詮釋了悲傷和歡樂,這使他的音樂可以觸摸到傾聽者的靈魂。

因此,這首歌讓無數人潸然淚下,在擁有不同種族、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心中達到強烈共鳴。


這不僅僅是藝術,心中有敬畏才能把旋律演繹得這樣神秘悠揚蒼涼豪邁……

歌曲大意

如果有一天, 我去世了

恨我的人, 翩翩起舞

愛我的人, 淚如雨露

第二天, 我的屍體頭朝西埋在地下深處

恨我的人,看著我的墳墓,一臉笑意

愛我的人,不敢回頭看那麼一眼

一年後,我的屍骨已經腐爛,我的墳堆雨打風吹

恨我的人,偶爾在茶餘飯後提到我時,仍然一臉惱怒

愛我的人,夜深人靜時,無聲的眼淚向誰哭訴

十年後,我沒有了屍體,只剩一些殘骨

恨我的人,只隱約記得我的名字,已經忘了我的面目

愛我至深的人啊,想起我時,有短暫的沉默,生活把一切都漸漸模糊

幾十年後,我的墳堆雨打風吹去,唯有一片荒蕪

恨我的人,把我遺忘,愛我至深的人,也跟著進入了墳墓

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徹底變成了虛無

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

我一生執著,帶不走一分虛榮愛慕

今生,無論貴賤貧富,總有一天都要走到這最後一步

到了後世,霍然回首

我的這一生,形同虛度

我想痛哭,卻發不出一點聲音,我想懺悔,卻已遲暮

用心去生活,別以他人的眼光為尺度

愛恨情仇其實都只是對自身活著的,每一天幸福快樂就好

珍惜內心最想要珍惜的,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之後,不過一捧黃沙。

小知識

     莫西幹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現今約3000年,居住在哈得遜河流域上遊的卡茲奇山脈。有五個重要分支,各由世襲酋長(首領)統治,選出的顧問予以輔佐。住在建於山上或林地裡的堡壘,內有二十~三十間房舍。

      1664年被摩和克人驅趕而遷移到麻薩諸塞州斯託克布裡奇。在那裡,他們被稱為斯託克布裡奇印第安人。後來又遷往威斯康辛州,人數約1000人。

     莫西幹髮型其實並不是莫西幹人留的,而是波尼人,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這種髮型好似馬鬃。原來被認為頹廢之人才蓄,也被認為是嬉皮士的標誌。那個年代青年人充滿了叛逆性格,看破紅塵的人索性留起了馬鬃頭。

     莫希幹人的現狀,印第安人正逐漸被邊緣化,他們的文化正在慢慢地消失,他們生活貧窮,經濟落後。

        有一部電影叫《最後的莫西幹人》以反抗歐洲殖民者為主題,沙啞的吶喊聲、戰場的馬蹄聲,印第安人的哭泣聲.讓人從內心深處領略到莫西幹人面對入侵時的吶喊。

       在一片綿延的大山中存在著一個古老的原始部落,一條長長的河流從山谷中流出。

       在這個深山茂林中,存在這各種各樣的生物,這個部落在日出前趁著東方的微光,集體出山捕獵,他們的臉上塗抹著條紋狀的迷彩,潛伏在這個大山的每一個角落中伺機而動,他們又踩著夕陽投射在樹林間的光陰回到部落,他們的妻子早早的就在門口等待這群勇士的歸來。

       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在這份安寧的背後竟然潛伏著滅頂之災,一群野蠻的人,帶著他們的槍炮,射殺了一些拿著原始弓箭反抗的部落人,這群野蠻人將他們的土地,部落,女人佔為己有,並且奴役著這些部落人。

      終於,這群部落的人,開始密謀策反,他們在部落長的帶領之下,竟然收回了一部分曾經屬於他們的地方,但是,木製弓箭又怎麼抵擋的過那些洋槍洋炮呢?

       一群一群的部落人前赴後繼,早已忘記了死亡的恐懼,為了昔日的安詳和靜謐,他們甘願付諸一切,即使全軍覆沒也在所不惜,那些殘忍野蠻的侵略者也隨著獵刀的揮舞成片的倒下,廝殺之際,一聲槍響,結束了這場廝殺,所有的部落人都被包圍了,入侵者們拿著黑漆漆的槍口指著這群渾身是血的部落人,堅定的表情和臉上混著血液的迷彩令人感到恐懼。

      夕陽西下,那抹斜陽透過雲層把最後的一絲亮光投射在這群部落人的臉上,一聲哀嚎打破了這份寧靜,此時所有人都隨著這聲哀嚎拿著獵刀像包圍圈的入侵者衝去,而這聲哀嚎聲將一直在山谷迴蕩....

         一首曲子,道盡一個文明的誕生,崛起,衰亡,每一次的放下樂器,代表著文明的選擇,而拿起樂器,繼續吹響這首曲子,象徵著,文明的發展,前進,與不屈不撓,一聲聲吶喊,一次次吹奏,表現出一個文明前進的挫折,苦難,最後卻慢慢的消亡,猶如人生,我們的出生,慢慢長大,我們懂得了選擇,但也肩負著家人的期望,當我們踏入社會,因為生活,我們磨滅了自身的稜角,因為家庭,我們放下了當初的夢想,慢慢的我們的生命也由高潮走向盡頭,由當初的雄心壯志,也變成了,英雄暮年,坐看夕陽,等待生命的消亡。

朋友們,你們聽完之後有什麼感受呢?

       亞厲桑德羅,最後的印第安人,一位靈魂藝術家,採訪他時,他說,當他吹奏起「瓦拉嚯」(印第安笛)時,他的內心,他的一切,都會融入進去,他的靈魂,也會隨著古老的音樂飄向世界。世界是不公的,印第安人還剩下什麼,只有這古老的音樂,訴說著自己的待遇吧。

亞歷桑德羅在街頭表演《最後的莫西幹人》


更多請關注 三峽葫蘆絲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種族——最後的莫西幹人
    莫西幹,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mohicans莫希幹人。操阿爾岡昆語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哈得遜河流域上遊的卡茲奇(Catskill)山脈。國內對這個莫西幹有個翻譯錯誤,就是2002年世界盃時小貝的髮型,小貝的莫西幹頭引起了新的莫西幹髮型熱。但是其實莫西幹人並沒有留那種髮型。
  • 【福利票】 橫掃Youtube的《最後的莫西幹人》原聲天津上演!
    橫掃Youtube、微博、抖音的《最後的莫西幹人》原聲要在天津上演!二伯又要給小夥伴們送福利了!《最後的莫西幹人》全球巡演天津站印第安音樂會 心懷敬畏的自然之聲《最後的莫西幹人——亞歷桑德羅印第安音樂品鑑會》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奎瑞瓦路蒼涼的音樂演奏出的大氣磅礴直擊人心,空靈之聲,盪氣迴腸讓人沉醉,迷離燕二伯怎麼會錯過這個送福利的機會
  • 這位印第安音樂家的《最後的莫西幹人》為何讓人落淚
    亞歷桑德羅·奎瑞瓦魯是一位波蘭籍印第安音樂家。《最後的莫西幹人》是亞歷桑德羅的標誌性曲目,來自同名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影片1992年發行,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土著與殖民者內部以及互相之間的故事。片中音樂曾獲第50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 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
    給大家介紹一部老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而主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則創作於 1826 年,但是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於1992年發行的戰爭類電影。影片由麥可·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 瑪德琳·斯託等主演。
  • 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中國北疆
    8日晚,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哈爾濱。(劉錫菊 攝)中新網哈爾濱6月8日電(記者 劉錫菊)8日晚,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中國北疆哈爾濱,給觀眾們帶來了極富獨特風格的「大自然的音樂」。
  • (最後的莫西幹人)靈魂深處的音樂
    不知道什麼樣的背景,什麼樣的心態創造了這樣的音樂。剖解於音樂中的情感,沒有欲望,奢求,也不是迷溺於死的恐懼,等待黑幕中即將探出的魔抓,每個音符撥動了心靈深處的震撼,滲漏出任人宰割前的平靜,當吶喊蜿蜒盤旋,從內延伸,悲涼蔓延到了整個空間,靈魂被敲擊,迴蕩,淚,潸然而下。
  • 2019河北國際演出季,《最後的莫西幹人》精彩上演
    2019河北國際演出季昨晚,2019河北國際演出季演出節目《最後的莫西幹人》——亞歷桑德羅印第安音樂品鑑會在石家莊大劇院精彩上演。在音樂品鑑會的演出現場,音樂家亞歷桑德羅身著美洲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頭戴鷹羽,臉抹油彩,跪在舞臺中間,身後是架著的鷹羽。
  • 11月8日長沙文化海報:最後的莫西幹人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7日訊(記者 熊遠帆)《最後的莫西幹人——亞歷桑德羅印第安音樂品鑑會》將於11月10日在湖南音樂廳舉行。 「這首曲子讓我流淚」——最後的莫西幹人,是崔佛瓊斯和蘭迪艾德曼為同名電影的譜曲,成為亞歷桑德羅奎瑞瓦魯的標誌性曲目。
  • 一個種族最後的尊嚴《最後的莫西幹人》
    這首經典的歌曲是:《最後的莫西幹人》最後的莫西幹人創作於 1826 年!正是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第三年,英法以武力驅逐印第安人。對其實行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作品題目「最後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突出了印第安部落滅絕這一主題。
  • 《最後的莫西幹人》:一部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尤其是第二部《最後的莫西幹人》充滿了美國本土特色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以美國在拓荒時期的西部邊疆為背景,講述18世紀英法殖民者為侵佔美洲領土而發動的一系列殘酷的殖民戰爭,呈現了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如此,就有了《最後的莫西幹人》裡不同於歐洲的語言風貌:比喻與借代式稱呼小說中的印第安語言比白人語言更接近自然,更為純淨。這種語言有很豐富的形象性,用很多直接比喻去描繪事物,顯得直觀生動,讓人很容易去感知那個神秘莫測的大森林中的千奇百怪的事物。
  • Lifexerience:最後的莫西幹人 Did you know? Shift Happens! Now you know!
    2009年在拉斯維加斯展覽會的一個交流會開始之前播的一個視頻PPT,震撼至極交流完後向舉辦方極力爭取索要到這個PPT!一晃十年了,到現在看仍然震撼!(備註:該PPT插曲是The Kiss(最後的莫西幹人))
  • 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體會不一樣的印第安表演
    好消息,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中國巡演,來啦!這不僅僅是藝術心中有敬畏才能把旋律演繹得這樣神秘悠揚蒼涼豪邁...自然音樂」的迴蕩下,重新活過。Alex North 03:39人鬼情未了(同名電影主題曲改編)6.Altiplano – Traditional 04:10      高原---傳統音樂7.Linda Bella Mujercita – Traditional 04:25漂亮的女人---傳統音樂(演奏+演唱)8.
  • 你可能聽過、看過《最後的莫西幹》,但你知道背後的這些事兒嗎
    《最後的莫西幹人》在國內的小視頻平臺瘋狂地火了起來,一個身穿印第安服飾坐在地上吹奏這首曲子的視頻在媒體上蔓延。請記住這個男人的名字:亞歷桑德羅。《最後的莫西幹人》(一作莫希幹)不僅僅是一首曲子,它更是一個民族的血淚史。
  • 飯前看電影:幾分鐘帶你看完英國劇情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最後的莫西幹人》,霍克依是被莫西幹人收養的白人,英法兩國為爭強殖民地而開戰,兩國的人民民不聊生,而其中有一支印第安人部隊只剩下了三個人,他們一直生活在森林裡,靠著狩獵為生。霍克依也在這個土著隊伍裡找到了歸屬感,漸漸的適應了這種生活。
  • 「最後的莫希幹人」要來張家口演出啦!
    遠離城市喧囂回歸心靈的靜好 欣賞印第安音樂的空靈唯美遼遠蒼涼。遠離世俗的浮躁 接受心靈的洗禮。最火爆的《最後的莫西幹人》要來張家口了你造嗎!本次《最後的莫西幹人》演出由張家口市展覽館旅遊演藝文化中心主辦。張家口市展覽館、旅遊演藝文化中心是隸屬張家口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
  • 貴陽演出|印第安神秘音樂,這樣的造型你喜歡嗎?
    亞歷桑德羅街頭表演的曲子是一首享譽世界的秘魯神曲——《最後的莫西幹人》,也是一段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旋律。它的造型風格充滿印第安文化元素的服飾和打扮讓人印象深刻。還有點像某個服裝品牌上的圖案。 它用音樂講述一個民族的靈魂一聲聲無助的吶喊似在哭泣在乞求這首傑作不僅僅使演奏者落淚,也使全世界上百萬的人們潸然淚下。亞歷桑德羅演奏這首曲目時所體現的情緒表達,在擁有不同種族、國家、宗教和文化的人們心裡達到了同樣的效果。這樣的音樂與造型,你會喜歡嗎?
  • 布衣樂隊主唱吳寧越《最後的莫西幹人》演奏者亞歷桑德羅首次合作
    6月7日正值端午佳節之際,世界著名音樂人亞歷桑德羅《最後的莫西幹人》全球巡演銀川站圓滿結束,來自寧夏的布衣樂隊主唱吳寧越帶領鼓隊首次嘗試和亞歷桑德羅合作《寧夏川》《眼淚花花把心淹了》兩首傳統寧夏民歌。傳承傳統音樂唯一的辦法就是表演給大家看,表演給大家看更多的人喜歡,就能夠更好地傳承好傳統音樂。將流行音樂和傳統樂器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會有更多人接受。這是桑德羅和吳寧越共同的理念。
  • 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會哈爾濱站,一場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音樂盛宴!
    有一種音樂,它能讓你聽到最原始的吶喊,最悲痛的哀鳴,它就是來自波蘭籍印第安藝術家亞歷桑德羅演奏的《最後的莫西幹人》,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一場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音樂盛宴即將為您開啟。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時間:2020-05-15 周五 19:00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地點: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環球劇場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門票價格:80、120、180、280、380信息來源:大河票務網
  • 最後的莫西幹人 - 庫柏
    今生,無論貴賤貧富,總有一天都要走到這最後一步。到了後世,霍然回首,我的這一生,形同虛度!我想痛哭,卻發不出一點聲音,我想懺悔,卻已遲暮!用心去生活,別以他人的眼光為尺度。愛恨情仇其實都只是對自身的愛慕。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之後,不過一捧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