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對我們今天思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啟示。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堅定不移地推進高中課改,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文化自覺。合肥一中的課程改革肩負著安徽新課程改革樣本校的使命。從2006年的敢為人先到如今兼濟他人,我們獲得了新時期進一步發展的牢固基石。在深化高考改革、落實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回望關照課改得失,是為更好地前行。
「一體三面」探索,為課改深化奠基
2006年,安徽迎來新一輪課程改革,我校被確定為新課改樣本校。我們搶抓先機,在著力構建新的高中課程體系過程中,嘗試把「學分制」作為過程性評價手段引入教育教學實踐。
「國家課程校本化」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我校結合本校學情,著手開發了40多本校本教材,邁出「減負提效增質」的嶄新步伐。2010年,我校承擔了教育部特色學校建設的重點課題,以課題研究為契機,突出課程文化建設主線,進一步釐清了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實施策略。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課程進行全面統整,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努力拓寬課程領域。比如,依託合肥的科技優勢,大力發展科技類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興趣。
我校遵循「質量立校,特色聞名」的發展思路,一方面立足精準課堂建設,切實改變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主導、學生主動的新型課堂生態;另一方面,著力於特色建設,以教催研,以研促教,凝練辦學思想,營造濃鬱純正的校風、教風與學風,積極尋找學校特色發展著力點,加快學校品牌項目與特色課程的建立與健全。以此為學校課改再深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2006年到2013年,我校圍繞課改的「一體三面」(即課程、學校、教師和學生)完成了第一階段探索。然而,三個層面的反思讓我們時刻警醒:
在學校層面,缺乏系統性的課程構建,課程建設領導力較弱;缺乏基於校本的課程體系,導致許多課程浮於形式;課程管理和評價力度弱化,以至於部分課程虎頭蛇尾。
在教師層面,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意識淡漠,或直接簡省,或流於形式,教師「一言堂」沒有實質性改變,「以學定教」難以付諸實踐;教師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較弱,部分校本課程走樣,精品課程和特色課程相對匱乏。
在學生層面,個性化的課程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實證材料難以及時搜集、整理並得到有效分析,學情反饋滯後且缺乏科學性。
「七彩課程」統攝,全新建構課程體系
當新課改走到第八個年頭時,一些高中學校偃旗息鼓了。面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我們依然奮力前行,謀求課改再深化。2014年,學校提出打造高中課改升級版,並把當年確立為學校「課改提升年」。
經過一年多的研討和整合,2015年正式推出「七彩課程」,包括基礎課程、學術課程、生活課程、社團課程、科技課程、藝體課程和國際課程,實現了學校課程體系的全新建構。本著對德育和美育的高度重視,我們在社團類和藝體類課程建設上力求體現「小學科,大文章」。同時,也在其他各類課程建設上體現了德育和美育的融入。總的來看,「七彩課程」拓展了學生成長成才的空間,也兌現了我校「把中學辦得有點大學味」的辦學承諾。
在「七彩課程」的統攝下,我們加大校本課程和教材的開發力度,為深化課改尋找有效抓手和保障。一方面,立足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全面研究高考、研究學情、研究教學,深挖課程內在意蘊,為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學習路徑」,編寫分層作業和精準導學等教輔及訓練資料,充分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重視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動員和鼓勵教師編寫帶有「個人烙印」的課程教材,並在教學實踐中校驗教材、豐富教材,實現課程開發的深化與延伸。
在課程實施環節,我們採取「年級負責,階段推進;網上選課,自主選擇;集中為主,散點補充」的策略。各年級部負責本年級學生的課程實施,分年級、按班級根據學生選擇需求,分層教學。考慮到行政班級的優勢與不足,我們在校本課程板塊中實行「適度走班制」,即將行政班制與走班制相結合。這是對基本學情和教學規律的尊重,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面對信息化發展機遇,我校智慧學院結合微課開發,探索通過網絡平臺和紙媒學案相結合的自學習模式,以雲平臺和「數位化教學案」為載體,讓廣大學生利用「一本學案+智慧型手機」即可完成教、學、練、測的學習過程。智慧學院研發的「主講教師視頻課+助理教師現場輔導」的「雙師課堂」模式,應用在高三查漏補缺教學中,效果不俗。
跨校跨區域分享,樣本校體現擔當
我校作為安徽新課改樣本校,一直毫無保留地與省內外兄弟學校進行課程分享,並積極參與教育扶貧。
安徽省將援建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列為「十三五」規劃重點工作,我校勇挑重擔,派出副校級幹部和優秀教師團隊,定點援助皮山高中,在教師培養、硬體配備、管理經驗、發展思路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幫助。同時,將我校的品牌項目機器人創新活動,整體嫁接到皮山高中,使該校連續兩年獲得自治區機器人比賽相關項目第一名,實現了皮山縣乃至和田地區機器人大賽零的突破。
在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和九三學社安徽省委的積極推動和組織下,我校先後與貴州威寧九中、印江一中確定幫扶關係,先後多次組織學校專家型教師千裡赴黔開展義務講學活動,並接收兩校數十名教師入校跟崗學習及威寧九中部分品學兼優學生入校學習。
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我們一方面注重自身發展,加強研究,貫徹落實精準教學的理念;另一方面深挖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使其輻射更多的教育欠發達地區,助力國家基礎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課改成為教育發展新常態的今天,我們愈加認識到,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有賴於各方面的同頻共振,也離不開各階段的持續接力。課改十年,我校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也由此深知課改之路道阻且長,所以,願意秉持這種文化自覺,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