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文聯 上海文聯
9月29日,著名攝影評論家林路做客2020上海國際攝影展節,為大家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專題講座。小編整理了部分精彩內容,分享給熱愛攝影的各位——
今天我們講的專題是「從沙龍唯美到當代呈現」。
在此之前我要聲明,我從來沒有貶低過沙龍攝影。沙龍唯美也是一種藝術的呈現方式,只不過從更大一個層面來看,沙龍攝影往往顯得比較表面化,或者說有些「媚俗」。所以很難達到某種深度。
對於攝影人來說,如何更好地利用攝影為當代社會帶來具有思考性的話題,這是我們今天主要想探討的內容。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先簡單地認識一下什麼是「沙龍唯美」,什麼是「當代呈現」。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怎麼讓影像變得更當代化?
觀念攝影是當代攝影特別關注的,也是特別突出的一個話題。此次影展,二樓、三樓展覽的作品中就有很多當代觀念性的攝影。
那麼什麼是觀念攝影?什麼是觀念攝影的當代呈現?我曾經說過傳統攝影是take photo,觀念攝影是make photo,這兩者有很明顯的區別。
下面先來看一下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怎麼從傳統到當代的轉變中表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1
風景和風光
風景和風光是攝影拍攝最多的題材。一般攝影人除了拍人,就是拍風景。和比較傳統的唯美沙龍風光相比,符號化的風景呈現就顯得比較當代。
◢ 今年平遙攝影大展上獲得大獎的攝影師——金汀所拍攝的作品《歲月遺存》就是一組符號化的風景。
風景怎麼拍?其實它有獨特的背景空間。我們就從2020上海國際攝影節中選取幾組當代的風景來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 池海波的作品《臨港的海》
這組海和一般的海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用極簡主義的手法把「海」變成了極為抽象的風景。他把他主觀的對風景的理解加入到了畫面中,使畫面帶著說不出的神秘感。這樣的風景就和傳統的風景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而且它打破了我們對具象的認識和解讀,把風景變成了他對日常生活重新展開的認識。
◢ 曾翰的作品《宋徽宗的松樹》。
他和我們拍攝唯美風光的唯一不同是,他按照他的想像去尋找這些松樹,還把松樹與宋徽宗的畫融合在一起,於是就把風景變成了他對歷史的溯源與追蹤。這樣的追蹤完全打破了我們對唯美攝影習慣的認知,留下了他對景觀介入的痕跡,而且把時空之間的關係壓縮了。
◢ 楊泳梁的《人造仙境》。
作品局部
從表面來看,這幅作品與宋代的山水畫類似,非常具有古典美。但是細看,他在畫面中拼接上了現代工業的設施,他用傑出的手法組合了這些人類入侵自然環境後的風景。這就是典型的make photo。他用自己的觀念,在現實的自然世界中融入了他的觀察和認知,產生了一個新的「風景」。這樣的風景的確是「人造的風景」,但是在人造中,它給我們帶來了對現實的反思與解讀,它並不僅僅是衝著唯美而製作的,它具有著對現實的批判與反思。這就是從take到make當中巨大的差異。
◢ 周濟的《城市布景》
這組作品也打破了傳統對唯美風景的表達,呈現了人類的布景與人類的生存關係之間的思考。它不再是傳統的唯美的視覺呈現,展現了作者對一些當代話題的呼喊與思考。
所以當代攝影一定是要有想法的。簡單的把一張照片拍得唯美、漂亮是不夠的。
有了好的相機再動動腦筋,兩者加在一起,一定能出好的作品。
從「沙龍唯美到當代呈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社會修養,你要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發現最好的可能性。
2
小品和靜物
拍攝小品時,我們一般關注的是光影和結構形態,我們一般稱它為「光影般的小品」。與之相對的,則是「話題性的物語」。話題性很重要,它決定了作品的成敗。
我們從此次展覽中再找一些作品來看看。
◢ 周偉的攝影作品《中國物件》。
他所拍的都是一些老物件,他不是用完全唯美的方式去呈現的,而是用了一種帶有歷史感的方式,力圖讓我們對這些歷史的物件展開想像。他的照片不是衝著唯美去的,而是對逝去時代的懷舊,用一種很合適的方式,呈現自己對這個話題全方位的解讀。
◢ 孟加拉國攝影師哈桑的作品《最後的餘糧》。
他所拍攝的,是遭受疫情衝擊下的孟加拉國,帶來災難的不僅僅是可怕的疫情,還有糧食短缺帶來的饑荒。他將人類的生態,轉化為物體的呈現,然後再去表達。不是簡單呈現唯美,而是希望通過這些物的呈現,表現人類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生活狀況。
◢ 李玉山的作品《草原-記憶-傳承》。
他把物和人組合在畫面當中,將蒙古人的生存方式和蒙古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用這種多樣化的方式來構成。
物的拍攝有無窮盡的可能,尋找唯美的角度不是唯一的表現方式,要用自己的目光去發現一些話題,這會讓作品變得非常有趣。這種方式是含蓄、有力量的,我們在看這些照片時會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3
開放的身體
人的身體總是攝影師特別喜歡表達的話題。我們一般拍人都會習慣從美的角度去拍,這沒錯。但如果我們只局限於美的表達,那就大大限制了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所以我們需要開放。這個「開放」沒有標準。身體並不僅僅是人體這麼簡單。
◢ 房旭敏的作品《時間之外》。
她把自己的身體變成了一幅風景,用簡單自然的方式呈現她對自我的認知。這是一組自拍,我們常說攝影家都是十分自戀的,自拍就是他們的一種表現(笑)。她的造型、形態和我們以往認為美麗的造型和身體是不一樣的。
◢ 美國攝影師布西•霍勒的《無需言說——根植於自然》。
這也是她的自拍。她把自己置身於不同的環境中來營造一種童話般的狀態。由於她曾經受到過很大的傷害,她要擺脫這種傷害,所以就把自拍作為自我療傷的一種行為。這時她的身體就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構成了她的自我救贖。
一組好的觀念化的作品確實有它一種特別強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通過畫面,將話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作品不僅僅是簡單地衝著唯美而去,更多的是其中有價值觀的表達。
講座結束後,林路與觀眾合影留念
中國當下攝影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單一化,但是很慶幸,在這屆上海國際攝影節上,這種單一化正在改變,帶來了非常多元的作品,我認為這是上海迄今為止最好的、最經典的攝影展之一。
林路
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攝影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
文編|蔡 晴
美編|潘華佳
- THE END -
《遇見未來·上海維度——2020上海國際攝影節暨第十五屆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於2020年9月25日至10月7日,在楊浦濱江·毛麻倉庫(秦皇島路32號)舉辦。
長按識別二維碼
報名預約觀展
往期
回顧
原標題:《林路:如何賦予攝影作品特別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攝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