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你追過演技類綜藝嗎?近兩年,演技類綜藝在國內迅速走紅,頗有井噴之勢。在過去的兩個多月中,《演員請就位2》頻頻登上熱搜,擁有極高的話題度。就在這檔節目結束一周之後,另一檔同類綜藝《我就是演員3》正式開播,再次引發網友們的關注。
演技類綜藝的火爆,滿足了觀眾對於演員這一職業的好奇心,也讓很多優秀的演員獲得了事業發展的機會。在欣賞演員飆戲的過程中,許多觀眾獲得了一種「替代性滿足」。這種心態其實是很好理解的,試問誰沒有在小時候把床單披在身上,幻想自己是古裝劇演員的經歷呢?
儘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做過「演員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把演員作為職業的人其實並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戀戀不捨地拿下身上的床單,一頭扎進英語和奧數的海洋,歷經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等一系列考試的洗禮,最終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成為堅強勇敢的「打工人」,與曾經的「演員夢」漸行漸遠。
看到這裡,你的心頭是不是泛起了一絲酸楚?是不是覺得自己此生註定與「演員夢」無緣?然而,事情並沒有你想得這麼簡單。
莎士比亞在劇作《皆大歡喜》中曾經寫下「世界是個舞臺,我們都是演員」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的名句。
在莎翁看來,行走於人世間的男男女女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狀態,扮演不同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說,每一個人都是演員。
除了莎士比亞以外,美國學者歐文·戈夫曼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在他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戈夫曼提出了著名的「擬劇」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進行互動時,往往希望自己能夠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於是人們會像戲劇中的演員一樣進行表演,試圖以此贏得觀眾的信任,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
簡單來說,戈夫曼認為,在生活的舞臺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不管我們的演技是精湛還是拙劣,我們都不可避免地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達到自身的目的。
怎麼樣?突然發現自己多了「演員」這個身份,有沒有感到一絲絲激動?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跟隨戈夫曼的思路,了解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作為演員的自我修養(認真臉)。
前臺與後臺:變臉就在一瞬間
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社會交往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可以用戲劇學的術語加以描述。比如說,在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表演者」,而觀看我們表演的人則成為「觀眾」。
我們在「導演」的指導下置身於特定的「舞臺設置」;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形成「劇班」,共同完成表演任務。在這些戲劇學術語中,最著名的當屬「前臺」和「後臺」。
戈夫曼將「前臺」解釋為「個體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律地為觀察者定義情境的那一部分」,以及「個體在表演期間有意無意時用的、標準的表達性裝備」。簡單來說,「前臺」是個體進行特定表演的場所,在「前臺」中,個體需要直接面對和接觸觀眾,通過表演展示自身希望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與「前臺」相對應,「後臺」則是演員不希望觀眾涉足的區域,在這一區域,演員會從事一些「可能有損於他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動」。如果演員在後臺的行為不慎被觀眾發現,那麼他們在前臺為維護自身形象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可能會付之東流。「後臺」的存在讓表演者得以暫時擺脫舞臺的束縛,不必時刻考慮觀眾的感受和想法,從而達到放鬆身心、調整狀態的效果。
由此可見,演員在前臺與後臺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表演者往往需要在從後臺進入前臺或從前臺進入後臺的瞬間迅速切換自己的狀態。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餐廳總管助理在餐廳門口訓斥一個打破酒瓶的學徒,言行舉止頗為粗魯,然而,就在他走進餐廳大門的瞬間,他仿佛完全變了一個人,步態優雅,彬彬有禮,和藹可親,「10秒鐘後,他已經在向一位顧客畢恭畢敬地鞠躬了。」
在這個例子中,對於這位「演技精湛」的餐廳總管助理來說,餐廳內部顧客就餐的區域就是他的前臺,而餐廳門口沒有顧客的區域就是他的後臺。作為服務人員,他的職責就是為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使顧客感到滿意,這就要求他在顧客面前,也就是在前臺,呈現出禮貌、端莊、優雅的狀態,只有這樣,顧客才會對他的服務產生良好的印象。如果這位餐廳總管助理在後臺訓斥學徒的場景被顧客撞見,那麼他在顧客面前精心營造的形象就會在瞬間土崩瓦解。
「前臺」與「後臺」這對概念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公眾人物會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所謂「人設」,其實就是明星在公眾面前力圖營造的某種特定形象,這種形象往往是積極的、正面的,能夠增強自身對公眾的吸引力,這與戈夫曼對「前臺」的定義不謀而合。一旦明星在私底下的言行不符合其所打造的人設,而且這種不一致又被暴露在公眾面前,「人設崩塌」在所難免,這其實就體現了後臺行為被觀眾看到以後可能會產生的後果。
觀眾隔離:今天要演哪一出?
其實不止是公眾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會身處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觀眾,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並不希望自己在面對特定觀眾的時候,突然遇到本應屬於另一個場合的觀眾,這會使我們的自我呈現行為發生混亂,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同時滿足兩種類型的觀眾對自我的期待。為了避免這種令人尷尬的現象,「觀眾隔離」就顯得非常必要。
觀眾隔離,顧名思義就是把觀眾隔離開來,使能看到表演者這一角色的觀眾,看不到他的另一種角色。在戈夫曼看來,隔離觀眾是前臺控制的一種措施,如果不能維持這種控制,表演者就無法知道他在某一時刻應該扮演何種角色,而另一時刻他又應當扮演什麼角色,從而使他在幾種角色的戲劇表演中都難以成功。
如果隔離觀眾失敗,讓局外人無意間看到了不是針對他的表演,表演者的印象管理工作就會面臨挑戰。比方說,當我們與好基友插科打諢,口吐芬芳,並且爭相做彼此「爸爸」的時候,如果我們的爸爸真的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那麼平日裡我們在老父親面前精心塑造的乖巧形象可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當我們與男女朋友吵得不可開交時,如果不慎被一位恰巧從此經過的同學目睹了這一慘烈的場景,我們也難免會給這位同學留下深重的心理陰影(單身狗請自動忽略此條)。
面對局外人的突然闖入,雖然戈夫曼也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但是他也誠實地指出,這些方法的實際效果較為有限,無論如何處理,窘迫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其實就是在事先對表演進行恰當的安排,確保把不同的觀眾隔離開來,將那些曾經看到過自己另一種不一致表演的人排斥在觀眾之外。當我們想成為好基友的爸爸時,最好確認一下他的爸爸是否真的在場;當我們試圖對伴侶發洩心中的怒火時,最好把場地定在自家的臥室,而不是熙熙攘攘的街頭。
在網際網路時代,觀眾隔離從線下的生活場景延伸到了線上的虛擬平臺。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雖然我們面對形形色色、難以區分的潛在觀眾,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利用社交平臺所提供的技術手段進行觀眾隔離。微信朋友圈的分組和屏蔽功能就是對觀眾進行隔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給予和流露:複雜點,你就是個演員
無論是對前臺與後臺進行明確的區隔,還是對不同情境下的觀眾進行隔離,從本質上來說,我們都在控制自我的表達行為,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進行管理。至於這種管理能否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取決於各種複雜的因素。關於這一問題,戈夫曼提出的另一對概念,即「給予」和「流露」,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
戈夫曼認為,個體的表達包括兩種截然不同的符號活動:他給予(gives)的表達和他流露(gives off)出來的表達。前者指表演者有意傳達的信息,主要包括語言符號,後者則指表演者在無意中所傳達的信息,此類信息往往以非語言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對於表演者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操縱自身給予的表達,而忽視自身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表達。我們知道,通過無意流露所傳達的信息往往比表演者有意給出的信息更能反映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觀眾可以利用這一點,對表演者的表達行為中難以控制的那些方面進行觀察,來對照檢查那些可控制的方面所傳達出來的信息的真實性。為了論證這一觀點,戈夫曼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在設得蘭島,一位農場佃戶的妻子在侍候一名英格蘭大陸遊客吃當地菜時,會帶著殷勤的笑容留神聽著這位客人有禮貌地對事物所表達的讚美;同時她會注意這位客人舉起叉子或湯匙送到嘴裡去的動作速度、把食物送入口的急欲程度以及咀嚼食物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致,用這些標記來對照檢查客人所表達的讚美是否真實。」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把遊客視作表演者,把農場佃戶的妻子視作觀眾,遊客的讚美是表演者所給予的表達,這是比較容易控制的,因為不管飯菜是否真的美味,遊客都有能力對飯菜的質量進行誇讚,然而,農場佃戶的妻子所觀察的恰恰是表演者所流露出來的表達,在她看來,這些細節更能反映遊客內心對飯菜的真實評價。
然而,真正優秀的演員當然不會忽視這個可能被觀眾抓住的把柄,他們會想方設法利用那些被觀眾認為可以傳達可靠信息的方式來引導觀眾形成自己所製造的某種印象。他們會高度關注自身在表達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而維持對自身表達一致性的有效控制。
總的來說,演員試圖控制其給予和流露出來的表達,而觀眾試圖通過觀察找出給予和流露出來的表達之間的區別,演員和觀眾正是在這種博弈和互動中建構彼此的關係,共同參與演員形象的生產。
接觸了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以後,你是否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行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你是否開始錘鍊自己的演技,希望未來能夠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人生的舞臺上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時刻掩藏自己的內心,更不意味著我們要用欺騙和偽善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不同角色不是阻擋我們探索自我的障礙,而是共同構成了我們完整的自我。要想在人生的舞臺上呈現最精彩的演出,真誠恰恰是最好的演技。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必讀經典。
-End-
編輯:昱璋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原標題:《自信點,其實你也可以參加《演員請就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