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中,孫陽說:「我的優勢就是,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他說得特別對。
這是一個存在感日益旺盛的年代,發達的信息傳播方式,讓八卦新聞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地抵達人們的手機屏幕。於是,演員一旦成名,曝光度變多,神秘感就會日漸稀薄,影響未來角色的代入效果。
首先作品的播出就是一層消耗,然後,與表演無關的傳聞接踵而至,無論好壞,都進一步將當事者推至臺前。這幾乎是所有演員都會遇到的問題。
此種情形下,參加綜藝節目,理應是慎重的選擇。
很多演員懷有警惕意識,要麼完全不上綜藝,要麼低頻率地參加較為平緩的活動,做做飯,聊聊天,當嘉賓,登臺唱幾首歌。類似的輕微曝光,基本不會對他們的本職產生影響。
但也有演員,頻繁趕赴大爆節目,如果不夠「血厚」,會迅速把神秘感耗盡。許多例子告訴我們,消費者很難因為一個歌手常駐綜藝,聽不下此人的歌,但很容易因為看過一個演員的綜藝,不再相信此人的角色塑造。
各式綜藝中,《演員請就位》有些特殊。
一方面,它確實有討論演技的野心。除了讓不同導演產生觀點的碰撞,它也在拍攝方式上花了心思,盡力還原影視的質感。演技過硬的人,確實能通過此平臺,展示自身的水平。
另一方面,這個節目也確實是綜藝,會放大矛盾,製造熱度,消費明星的存在感。評委間的你來我往是看點,學員經受的毒舌教育是看點,一些意外情節,比如差生的晉級,也是看點——這種成長線,在選秀裡早就見怪不怪了。
在兩種性質、兩種力量的交叉下,參加節目的成員,在我看來,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簡單來說,他們大多處於適合曝光、同時經得起損耗的狀態。
他們中,有人尚未成名,有人紅過但沉寂已久,共性在於,都積攢了非常多的信息空白,可用來抵禦綜藝的消費,同時換取觀眾與業內的注意。而且無論如何,他們參加的是演技類節目,沒有在無關活動裡提供過多的幹擾信息。
我們可以把他們分成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有表演理想的喜劇從業者。代表人物是辣目洋子和張海宇。
喜劇演員常常被低估,但事實上,能表演得好笑、自然、討喜,是特別難的事,更何況優秀的喜劇,還能講出悲劇感。
所以,喜劇演員一旦建立了鮮明風格,就很可能已經在無形中掌握了表演的分寸,具備了表達深沉情感的能力。辣目洋子和張海宇,在這兩點上做得不錯。(上期,張海宇的表現有所退步,但與孫千合作的那場戲很好,顯然為他上期的晉級,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第二種,是有過代表作、銷聲匿跡過、想找尋機會的演員,如溫崢嶸、黃奕、李智楠、曹駿。
但我特別想聊一聊王智。
很多人說,王智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不走運,可我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姐姐》的爆火,對唱跳藝人和歌手很有利,對演員來說卻未必。正如前文所講,熱門綜藝是烹飪新鮮感的大炒鍋,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寧靜和張雨綺那樣「血厚」,大部分演員稍不小心,很容易被過度消費。
如今,王智轉而參加演技節目,是很明智的做法。
她有實力,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仍有刷存在感的空間,通過上節目,可為未來的發展孕育機會。上期的《昨天》片段,她演得特別感人,呈現出動人的憔悴,可信的生命力。表演後的自白也很真誠。真希望她的心勁兒,能通過日後的作品,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第三種,是不想被偶像標籤束縛的新人。
當另兩位偶像拿著差生劇本,丁程鑫已經展現出不俗的潛力。
我不能說他演得多好,其實還是有不足,但他拿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自然又真摯地抒發情感的能力。《天才槍手》片段最後,他的表現,已經超出我對偶像演員的預期。
而且他確實是漂亮的少年。當他具備上升的可能性,那麼他的偶像特質,如外貌和流量,會衝破刻板印象,轉化為更正向的東西。
上述幾位演員,都是在戲內有保障,在戲外能延展出故事性的類型。
對他們來說,《演員請就位》像一個中轉的場所。在這裡,他們褪去舊標籤,以日常狀態出現在比賽流程中,接著,通過舞臺空間的區隔,嚴肅的開啟儀式,他們換上新皮膚,投入新敘述。這拓寬了他們的能力,也形成了綜藝層面上的轉折效果。
除了這些人,你覺得還有哪些演員,適合來《演員請就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