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藝術家徐震創立的沒頂公司
對於今天的年輕藝術家而言
宛如一個完美的「出道舞臺」
而作為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藝術平臺,
這一次,沒頂畫廊空間由西岸喬遷至博華商業廣場
無疑即將在盛夏的上海掀起一波「熱浪」。
在沒頂這個兼具學術性與商業性、創造性與傳播性的龐大藝術王國,年輕的新勢力總在為藝術界注入新鮮與活力。而這個置身於商業綜合體中的全新畫廊空間也將以非常年輕肆意的姿態,準備好為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沒頂畫廊新空間首展 — 「幻象顆粒」,推出多位新銳青年藝術家。他們之中的每個個體對於生活和藝術都有著獨到而富於個性的理解;而整個群體又代表著同一時代年輕藝術家所特有的態度和思考。
在差異與共性之中,他們從不同的路徑出發,探索在全球生活方式加速線上化的後疫情時代,網絡、直播、遊戲、數據鏈等顆粒化的數字生態與傳統視覺經驗的碰撞。
由蔡堅、馮至炫、李漢威、陸博宇、陸平原、王梓全、鍾慰七位年輕藝術家共同為此次展覽帶來的最新作品,以繪畫、雕塑、視頻裝置、文本等多元媒介和混合視覺在虛擬和真實世界之間複製黏貼、切換跳轉,創造出自由連結數字生態和超真實經驗的全新視覺語彙。
01. 蔡堅 | 1993
出生於廣東潮州
201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沒頂魔法班畢業生
現生活工作於廣州和上海之間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水平FG-0801/水平FG-0802》蔡堅,2020
蔡堅的藝術實踐涉及繪畫和裝置,從對材料、對象以及對繪畫過程中重複行為的關注出發,拓展到對波普藝術和流行文化的研究,通過對日常物件和文化符號的反覆描繪,展開對材料、圖像和當代視覺的探索。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水平FG-0801》蔡堅,局部放大
現實生活中手指大小的圓柱水準儀被放大為3米長的畫作;傾斜的水準儀卻有著水平居中的氣泡...這些不合常理的矛盾體巧妙的相融於蔡堅的作品中,挑戰著我們以往所相信的視覺經驗,也闡述著藝術家關於當代藝術行為性與觀念性的實踐。
「如果單從最後呈現的形式來看,我的作品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一組形式主義的抽象畫。而我的本意並非只是單純的形式思考。」
▲裝置作品《—》蔡堅,2017
機器代替藝術家手中的畫筆,以水為顏料,在水寫布上展開重複的繪畫行動。水平運動留下的整齊有序的筆觸因時間而產生微妙的變化,同時也隨著時間消失貽盡。繪畫的結果不再是這件作品所關注的重點,過程則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周而復始的運動背後,是藝術家對於繪畫本體及繪畫行為的思考。
02. 馮至炫 | 1993
出生於浙江溫州
2015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
2018年碩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
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會員
沒頂魔法班畢業生
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和北京
馮至炫擅長對材料的探索和創造性使用,在擬設的溫州島民身份的背後,藝術家以全球遊牧的方式進行創作,使用觸手可及的當代材料創造豐盛的神話,他稱自己的藝術實踐為「在全球本土化的時代,以異域情調為題材的紀念碑設計」。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望海石公園》馮至炫,2020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望海石公園》馮至炫,2020
這組名為望海石公園的作品選取日常而廉價的建築材料,在藝術家營造的唯美故事背景中創造出一種奢華而豐盛的視覺幻象。雕塑的本體框架是小朋友可以爬上爬下的滑梯,而故事背景來源於擬設的溫州海島旁千年等候的古老傳說。
延續著馮至炫「溫州島民」的設計,藝術家以十分詼諧的姿態將自己的輪廓剪影融進這個遙遠的海島傳說。他所希望構建的是全新的「差異美學」體系,而虛構的故事則是批判性參與並表達這種美學的主要載體,他認為這種美學是當代文明的映射之一。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諸神的黃金鄉》馮至炫,2020
馮至炫對於雕塑工藝的關注包括雕塑的內部結構。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雕塑的內部結構向外顯現,綠色管道既作為具有功能性的水管及支撐與連接的部件,同時也是視覺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2018年的駐地項目期間,馮至炫發現啤酒已成為當地原始部落的通貨,可以用來交換等價的勞動力。啤酒這一外來商品作為享樂主義的象徵,同時也隱喻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泡沫。在這件帶有噴泉結構的雕塑作品中,啤酒代替了許願池中神聖的水,循環往復地噴灑著,成為一種新的景觀。
03. 李漢威 | 1994
出生於江蘇
2018年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史萊姆引擎創始人
現生活工作於上海
▲影像靜幀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李漢威,2020,HD CG動畫視頻
有著攝影的創作背景,李漢威非常善於使用商業廣告與電影的形式進行隱喻,通過對於傳播手段的研究,利用影像特效在架空的世界中建立一種世界觀,使山寨與科幻並存,用以展現當今文化形態與身份的交叉點。
▲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李漢威,2020,HD CG動畫視頻
在李漢威看來,當代社會消費品已經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的簡單生活要素,而是代表著時代背景和文化的「時代切片」,是人們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
每一個消費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作品將生活中熟悉的消費品串聯起來整合成一種無限蔓延、無邊無盡的未知生物體,而這生物體也就構建著他所說的「世界觀」。觀眾或許可以在其中尋找到可口可樂、戴森等等熟悉的視覺經驗,卻無法得知全貌。而不同物體相交接的模糊與不確定性最讓藝術家感到興奮,讓他聯想到人工智慧影像。
展覽之外,李漢威還與藝術家方陽、劉樹臻和善良共同運營虛擬當代藝術空間「史萊姆引擎」—Slime Engine,兩個有趣的單詞組合而成。
一個是象徵流動的、無規則的、包容所有形態的藝術形式,一個是不拘於現實空間的、可自由創造的承載方式。而這樣的設定也代表著他們希望局限,藉助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空間,展現出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在史萊姆引擎的官網上已經發布了數場線上藝術展,這些展覽或新奇、或科幻,配以獨特的VR技術,觀覽者在屏幕前就可以沿著虛擬迷幻的場景中自由穿梭:從《超距感應》的賽博城市,到《侏羅紀》的原始叢林、從《洞》的詭異地穴,到《太空站》的浩瀚宇宙。虛擬與現實交織出的奇妙幻象帶來夢境般的觀感,也不斷探索著當下價值與觀念的邊界。
04. 陸博宇 | 1991
出生於中國遼寧
2014年畢業於大連工業大學視覺傳達專業
現生活工作於上海
▲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無題(運動)》陸博宇,2019
此次參展的作品是藝術家在工作室拍攝完成。突然燃起的火光配上NBA進球時的效果,出人意料的無釐頭與荒誕;另一邊與之對比的是激烈的創作過後靜靜工作的清潔機器人,用陸博宇的話來說,覺得它蠢蠢的,帶著一絲冷幽默。
陸博宇的作品常以簡潔的形式與去情節化的表述帶給觀者直接的情緒衝擊。他以反叛的態度對日常秩序提出質疑,以此對現實世界進行反覆推敲與探索,這種持續剖析的態度也反映在其冷靜的作品氣質中。
▲《蛇》陸博宇,2016 —一條蛇在一個白色背景的場地中遊走,突然之間蛇被一刀攔腰斬斷。
▲《無題》陸博宇,2016 —將雞蛋置於一個具有秩序感的機械景觀中。
對於作品中經常呈現出的客觀無感、置身事外的態度,藝術家將無感理解為一種手段,去衝擊大眾所認同的一部分普遍價值。同時,他也在探索創作者態度的「無感」與觀眾的倫理、價值、道德的格格不入、以及某種微妙的對立關係。
05. 陸平原 | 1984
出生於中國浙江
生活工作於上海
作品在國內外廣泛展出
陸平原的創作涉及多種媒介,包括文本,裝置,影像,繪畫等,他擅長用「故事」這一獨特的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撰寫了大量與藝術有關的奇幻短篇作品。藝術家利用了「故事」拓寬了藝術作品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狀態,延展了藝術本身的精神內在。
在藝術家的故事創作中,文本內容部分源自生活,部分源自想像,用超現實的手法探討了生命、倫理、自然等主題。文本的呈現常以最基本的方式直接列印或者裝訂在牆上,有時通過裝置和現場的形式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宏大的項目。不論是道具或者作品,物件由此具有了一種新的維度,這極大的豐富了閱讀的層次。
▲《看我是畢卡索》陸平原,2019
陸平原對故事的痴迷也體現在他以往的作品中,2019年的《看我是畢卡索》系列來自於藝術家最喜歡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一個情節。土豆先生說:你們看我是畢卡索。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可以拆下來,重新裝起來就像畢卡索的畫一樣。作品的原型都來自畢卡索的繪畫和雕塑。
06. 王梓全 | 1993
出生於遼寧瀋陽
201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9年碩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沒頂魔法班畢業生
現生活工作於杭州與上海之間
▲影像靜幀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後遺症》王梓全,2020,單頻影像有聲
王梓全的創作來自於對網際網路及虛擬世界獨特的觀察和理解,探索虛擬和現實的閾值,並用三維軟體模仿真實世界中的荒謬。他通過敘事性的計算機影像,在虛擬和真實空間進行複製和粘貼,呈現出一種帶有獨特趣味的審美。
▲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後遺症》王梓全,2020
在王梓全的作品中,觀者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維軟體的操作界面,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在這樣的呈現下顯得荒誕而陌生,讓人彷佛置身於真實場景之中,卻又隨之在虛擬與真實的邊界反覆懷疑。
▲影像靜幀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逃太陽》王梓全,2020
▲截圖自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逃太陽》王梓全,2020
在此前的藝術實踐中,王梓全也在不斷拓展人類的感知範圍,並試圖模糊虛擬與現實的邊界。《Fake Reality》系列探討了身份與感知的議題。
▲《Fake Reality》王梓全,2019,布料,現成物
在作品中,王梓全將真實的魚縫進圖像的空殼中,觀眾在觀看作品時可以聞到魚的氣味,看見魚的圖像,卻不見魚的本體;電腦遊戲中典型的樹葉圖像被列印出來,將作品中植物的葉子包裹,然而樹葉在無法吸收陽光後便不再具有生命力,只剩下圖像的質感並逐步取締現實。
▲《Fake Reality》王梓全,2019,布料,現成物
《數據繪畫》延續了王梓全對於虛擬與真實、二維與三維的關注,在3D掃描技術的輔助下,藝術家將自己的身體數據輸入電腦,再通過列印,將虛擬數據在現實中還原。藝術家通過將合成與消解的過程並置,不斷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切換狀態,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皮囊與虛擬世界中的身份提出質疑。
07. 鍾慰 | 1987
出生於中國北京
生活工作於北京
作品被永久收藏於美國摩根大通藝術收藏
鍾慰的作品以沉浸式裝置和繪畫創作為主,作品內容呼應著中國當下充滿活力卻混亂的網際網路視覺語言。他搜集網路模因和圖像,組成豐富的資料庫,再將這些常見的影像作為作品的原材料,利用電腦整理成數種排列和組合,最後構成數碼草圖。
鍾慰以挪用的方式對網絡中的流行文化、群體心理及社會現象作出回應。在畫布上,數據和複合圖像因為失去語境而紛雜交錯,呈現出虛擬世界的獨有生態和當下的視覺經驗。
▲幻象顆粒參展作品 |《夏日的一次系統升級》鍾慰,2020
在此次展覽的新作中藝術家延續他對於資訊時代與網絡世界的觀察與理解,並持續關注人類在此種語境下的生存境遇。
藝術家早期的創作靈感深受中國傳統宗教藝術的感染,其影響可從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褶皺中看見。在鍾慰看來,褶皺堆砌而起的複雜形體影射著人類文明的結構,也由此脈絡,他開始更多地嘗試描繪人造物的質感和輪廓來表達對文明進程的感受。
七位年輕藝術家
一場關於虛擬與真實的探討
我們所假象的「虛擬幻象」
已經成為超真實的現實經驗;
而我們所認定的「真實」
卻在時代的浪潮中漸行漸遠。
走出幻象或是走進光怪陸離的世界,
真與幻始終沒有邊界,
無限交織重疊。
✍
策劃:Tyra
撰文、編輯:舒怡
圖片來源:由藝術家與沒頂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