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之戀》憂鬱的星期天,愛與命運之歌

2021-01-08 小陳說果蔬

看過三遍《布達佩斯之戀》,上一次是三年前看的,當時的感覺是驚喜,居然看到了這樣的一部浪漫而又殘酷的電影、看一個完整而飽滿的故事。這兩天因為要寫影評,晚上又看了兩遍。結果現在出了問題,片中的主題音樂《憂鬱的星期天》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迴響。這可是一段傳說中無數人為之自殺的音樂啊,而我此刻的腦海裡竟然被它佔據著,好在我最近不抑鬱。

《布達佩斯之戀》是中文翻譯時自編的名字,與原名無關。挺俗的一個譯名,只因為「布達佩斯」這個地名聽上去有著天生的浪漫感。布達佩斯由布達和佩斯兩座城市組成的,多瑙河河西為布達,河東為佩斯。橫跨多瑙河的8座大橋,把這兩座姐妹城緊緊聯在一起。

電影的原名就是本文的標題《憂鬱的星期天》--愛與命運之歌,就是這首歌的名字。這部電影更像是為了這首歌的存在而精心打造的一個如訴如泣的故事。一查資料,果然是先有了歌曲才有了小說與電影。匈牙利作曲家Rezso Seress(1899—1968)失戀後在1930年創作了《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作家尼克·巴可(Nick Barkow)藉此撰寫了一本浪漫小說,而後導演根據小說改編拍攝了這部電影。

電影裡有一條情節發展的線索:這段音樂的產生以及對這段音樂含意的探索。現實世界裡,這段音樂是作曲家失戀之後寫的。電影裡這段音樂是鋼琴師為了表達對女主人公的愛寫的。寫的時候,腦海裡出現這個旋律卻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而後就是探索這段音樂的含義。鋼琴師在為音樂填詞時找到了他理解的含義:尊嚴。「我一息尚存也要重踏家鄉,在那平安的土地上漫步」。尊嚴地去死,這也是很多了聽著或聽了這段音樂去死的原因。維護尊嚴,愛的尊嚴、生的尊嚴、死的尊嚴,成了影片的主題。

這部電影的故事編寫得近乎完美,細節的把控和伏筆的設置幾乎無可挑剔。讓我對於「命運」二字有了別樣的體會。多情而唯美的愛情、神秘而憂傷的音樂、報復與復仇的故事,結合在這個畫面完美的故事裡,再加上女主人完美的裸體、一女二男和諧的三角戀,展現的是美好的情色。即使已經是20年前拍攝的電影,依然讓我看得回味無窮。

電影的開頭是德國最大的進出口公司老總漢斯到布達佩斯故地重遊,這裡是他年輕時遭遇愛情和用猶太人生命發財的地方。他帶著家人來餐館慶祝他80歲生日,點了自己當年最愛吃的牛肉卷,點了這個餐廳裡成為傳奇的那首曲子。結果在聽這段曲子時猝死,仿佛中了這段音樂傳說中的魔咒。於是引入二戰時發生的一段浪漫而殘酷的故事。片子的結尾揭開迷底:漢斯是被他舊日深愛過並傷害過的女主人公毒死的,毒藥是鋼琴師的。

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納粹到來和屠殺猶太人事件,這部電影的上半場只是講述了這段音樂的產生和一段有點驚世駭俗的三角戀情,好看但沒有深度。

女主人公伊洛娜美得驚心動魄。她有著吉普賽女郎的性感,她有讓男人迷醉的眼睛,還有一具美妙的胴體。她在片中幾次全裸出鏡,要知道敢於全裸出鏡的女演員必須有一個完美的軀體。

影片的結尾,同樣過著80歲生日的她毒死了漢斯,完成了復仇。但鏡頭裡並沒有出現她的正面,導演的聰明在於展現80歲衰老的她,而是讓她在觀眾腦海裡只留下年輕貌美時的美好印象。

第一次看影片的時候以為會是一場爭奪愛情的故事。餐廳老闆拉西羅與女主人公已經有了四年的戀情,他們生活在一起。德國人漢斯被女主人公本能地排除在外,鋼琴師與女主角則一見鍾情。我以為故事的發展會是他們走到一起,然後餐廳老闆退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三個人居然互相接受了對方,女主角一方面享受著餐廳老闆的物質世界,一方面享受著鋼琴師的精神世界。

一妻二夫的感覺啊

三個人都是靈魂乾淨而高尚的人。他們彼此相愛相敬,至少在有限的生命內做到了。他們都願意為了對方來犧牲自己。鋼琴師奪了漢斯的槍自殺,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對女主人公誤解的歉意。他把他這段音樂的版稅作為遺產留給了女主人公和老闆。女主人公為了讓漢斯救老闆而讓漢斯得到她的身體。

相映之下,漢斯是一個萬惡不赦之徒了。

但漢斯真的那麼萬惡嗎?我覺得漢斯這個形象塑造得多面而豐富,可能比其他三個完美的主人公更真實。

年輕的漢斯作為一個很普通商人第一次出現在餐廳裡的時候,他表現得略有木訥和呆板。這樣的人顯然不會入女主人公的眼,但他居然有膽量向女主人公求婚。被拒絕後他從大橋上跳進多瑙河自盡,被餐廳老闆拉西羅救起。

看到拉西羅與心上人親吻的時候,漢斯是什麼心情?

雖然漢斯表現出對拉西羅的救命之恩無限感激之情。但設身處地想一下,他對於擁有著伊洛娜的拉西羅的情感肯定是十分複雜的,一定有羨慕嫉妒+恨的成分。

布達佩斯對於年輕的漢斯來說是一個傷心之城。他上火車離開布達佩斯時對拉西羅說他會回來報答的,以牙還牙的那種報答,這聽起來更像是報復。果然戰爭給了報復的機會,但並不是那種撕破臉的報復。

不得不說,德國人的軍裝設計得真是帥,據說這是希特勒的要求,帥氣的軍服可以吸引年輕人參軍。幾年後,身著帥氣軍服的漢斯上校得意揚揚地回到了布達佩斯。他有著小人得志的狂妄,進入餐廳先做了兩件事:以前不允許他參觀的廚房他參觀了,以前不允許他觸碰的鋼琴他觸碰了。其實,這時候我們就已經可以想像:他曾經得不到的女主人公一定會被他得到,至少是肉體上的。

拉西羅差點被醉酒的納粹中校槍殺,漢斯保護了他一次,也為他開出保護性的文件。他面對女神的時候並沒有用強硬手段,依然表現得很體現很順從很有風度。

漢斯是個典型的商人,意識形態並不是很強烈,從軍對他來說更是一種商機。拉西羅對他還是有用的,因為拉西羅認識許多有錢的猶太人。他並不痛恨猶太人,但他充分利用了猶太人逃離困境的願望。他為一千多名猶太人開具了離開的證明,每人一千美元。當一個猶太女人哭訴的時候,他甚至表現出了善良的一面,把美元現金退給了那個女人。

所以,與影片中兇殘的納粹中校相比,他真的不能算是惡人。雖然猶太人是拿錢換命,但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果然,漢斯在戰後成了拯救過猶太人的英雄。

漢斯真正讓人感覺到惡的是他最後的對女主人公的肉體佔有和背信棄義,還有對拉西羅的忘恩負義。

拉西羅被納粹抓走後,女主人公向漢斯救助。漢斯以此為代價得到女主人公的肉體,女主人公意識到了她必須付出這個代價,所以沒有拒絕。漢斯提起褲子急急忙忙地去找人想辦法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認為他是去救拉西羅的。

當他出現在火車站看到馬上要登車去奧斯維新集中營的拉起羅時,估計觀眾和我一樣依然都以為他是來救拉起羅的。沒有想到救的是另一個人,一個對他未來有用的猶太教授。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不僅倒吸一口涼氣,罵了聲「我靠」。我在罵漢斯,也在罵編劇,把我騙了。

被漢斯拱了之後,女主人公的眼睛在殺人

雖然睡了女主人公,但漢斯心理上得到滿足了嗎?我覺得沒有。

女人公面對漢斯脫她衣服的時候,她的肢體動作是防禦性的,雖然她並沒有推開漢斯,她知道拒絕漢斯的後果只能是愛人的死。而她在鋼琴師和老闆面前是展現她r的身體、享受著肉體的愉悅。她的被迫妥協讓漢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卑微,讓他明白,這個不願意委身於他的女人為了別的男人肯犧牲自己的肉體。

他永遠得不到這個女人的愛,這對於漢斯來說是根本性的否定。短暫的肉體愉悅之後是精神上的徹底失敗,也許這才是他最後不救拉西羅的根本原因。

而對於女主人公來說,這是殺夫之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女主人公與漢斯是同一天的生日。在他們80歲的那一天,她用愛人留下的毒藥殺死了漢斯,用漢斯的死慶祝了自己的生日,告慰了她曾經的兩個男人。

相關焦點

  • 《布達佩斯之戀》:一個憂鬱的星期天
    這可能是當時的樂商為了促銷而憑空捏造,而近些年來網絡發展使《憂鬱的星期天》的自殺傳聞廣泛流傳。而促成《憂鬱的星期天》成為自殺魔咒的「元兇」就是這部匈牙利的電影《布達佩斯之戀》!電影巧妙的借用了世界禁曲《黑色星期五》的傳說,安在這首《憂鬱的星期天》頭上,於是以後《憂鬱的星期天》便成為了一首使人聽後便產生自殺情緒的魔曲而令人望而生畏。
  • 憂鬱的星期天,愛與命運之歌
    看過三遍《布達佩斯之戀》,上一次是三年前看的,當時的感覺是驚喜,居然看到了這樣的一部浪漫而又殘酷的電影、看一個完整而飽滿的故事。結果現在出了問題,片中的主題音樂《憂鬱的星期天》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迴響。這可是一段傳說中無數人為之自殺的音樂啊,而我此刻的腦海裡竟然被它佔據著,好在我最近不抑鬱。《布達佩斯之戀》是中文翻譯時自編的名字,與原名無關。挺俗的一個譯名,只因為「布達佩斯」這個地名聽上去有著天生的浪漫感。布達佩斯由布達和佩斯兩座城市組成的,多瑙河河西為布達,河東為佩斯。
  • 一日一電影:《布達佩斯之戀》
    其實與其說是想推薦這部電影,不如說是《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曲子。小編是在去往布達佩斯的大巴上看的這部電影,說實話這部電影的感情觀小編比較難認同(正直臉・。小編倒不認為這是首絕望之歌,它倒像是不如意的時候,上帝送給你的悠長假期,喪並溫暖著。
  • 德國電影《布達佩斯之戀(1999)》高清中字
    德國電影《布達佩斯之戀(1999)》高清中字導演: 諾夫·舒貝爾編劇: Nick Barkow / 諾夫·舒貝爾 / Ruth Toma主演: 艾麗卡·莫露珊 / 約阿希姆·克羅爾 / 斯特法諾·迪奧尼斯 / 本·貝克 / 安德拉斯·巴林特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匈牙利語言: 德語 / 英語 / 匈牙利語上映日期
  • 迷人而憂傷的歌曲《憂鬱的星期天》
    Billie Holiday 演唱《Gloomy Sunday》《布達佩斯之戀》——電影的配樂也一樣的迷人。
  • 精心結構的傳奇故事——《布達佩斯之戀》
    就像鋼琴曲《憂鬱星期天》一樣,歌曲中有著複雜而美麗的愛情故事。《布達佩斯之戀》是從1999年德國出品的愛情電影。故事的女主角沒有莫妮卡·貝魯奇的性感,沒有伊莎貝爾·阿吉尼的妖嬈,她卻可以一妻三夫生死相戀,又能將3P玩得如此純情詩意,艾瑞卡·莫羅尚是匈牙利電影界的美女,擁有出色的演技和外貌。
  • 白色情人節的《布達佩斯之戀》 落魄青年憂鬱音樂後面的絕美愛情 天堂與人間依依不捨的旋律
    看完《布達佩斯之戀》這一天,正好3月14日,白色戀人節。推薦者說:一定要看,女主人特別美。看完影片我才知道,最美的不僅是女主人伊洛娜,還有一出場就以憂鬱的個性、英俊的面孔、驚豔的琴藝徵服了觀眾、徵服了女主、也讓影片裡許多男人吃醋的窮鋼琴師安德納西,以及那位一臉世俗、精於算計,卻充滿俠義精神的音樂餐廳老闆拉什洛。
  • 憂鬱的星期天
    據說在成曲同年,《憂鬱的星期天》便由匈牙利流傳至整個歐洲大陸,再後來,漂洋過海,傳到美洲,再到亞洲。而這首歌傳入中國後是陳慧嫻演唱的粵語版。由林夕填詞,經過編曲,竟然有一種奇怪的中國味道。……類似的自殺消息接連不斷,鬧的最兇的莫過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警方在調查過無數有關《憂鬱的星期天》的自殺事件後,認為事態嚴重,最後匈牙利宣布Gloomy Sunday為禁歌。英國B.B.C電臺也曾經禁播過這首歌。歐美的不少精神學家、心理學家,甚至是靈學家都來探討這支歌曲的影響,但都無法對它做出完滿的解釋。
  • 《布達佩斯之戀》這樣的愛情片,未成年請勿觀看
    把一女兩男的三角戀,還拍的十分唯美純情的布達佩斯之戀Gloomy Sunday經過談判《憂鬱星期天》順利出版,這首鋼琴曲不單打開聽眾的心扉,憂鬱之情更深入內心,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作者尼克•巴可藉由來自這一作曲家的事件的靈感,撰寫了一本浪漫小說,而後導演根據小說改編拍攝了這部電影《布達佩斯之戀》。
  • 《布達佩斯之戀》這樣的愛情片,未成年請勿觀看!
    把一女兩男的三角戀,還拍的十分唯美純情的布達佩斯之戀Gloomy Sunday經過談判《憂鬱星期天》順利出版,這首鋼琴曲不單打開聽眾的心扉,憂鬱之情更深入內心,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愛、復仇與戰爭的故事,在布達佩斯糾結上演。
  • 豆瓣日曆 2020年8月29 日《布達佩斯之戀》
    今日主題影片:《布達佩斯之戀》。 《布達佩斯之戀》(英語:Gloomy Sunday –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德語: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匈牙利語:Szomorú vasárnap),或譯作:憂鬱的星期天、黑色星期天、
  • 布達佩斯之戀
    冬季的布達佩斯,就像如此一枚女子,大部分時間都是灰調子,權當她屬於特殊時期吧,忍氣吞聲裡繼續不動聲色小心翼翼得把她愛到死去活來。誰讓她這麼裡外兼修,魅力無窮。至少,我是這樣認為。陰雨天氣加降溫的周末,溼踢溼踏的,悽悽艾艾的,於是乎,間歇性小憂鬱不請自來。所以,懶床不失為是一種極好的治癒方式,而且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絕對一價廉物美不二選擇。
  • 鏈子橋和憂鬱的星期天
    跟其他人一樣,鏈子橋很早以前就通過影像進入到我的記憶之中,那是電影《憂鬱的星期天》。2014年10月,我到布達佩斯,跟我擁有共同的影像記憶的一個老友就在微信上問我,看到鏈子橋沒有?我說肯定當然必須。《憂鬱的星期天》那部電影,一開頭進入觀眾視野的,就是俯拍的鏈子橋。
  • 《布達佩斯之戀》毀三觀的「致鬱」電影卻有人封它為神作
    把一女兩男的三角戀,還拍的十分唯美純情的布達佩斯之戀Gloomy Sunday》順利出版,這首鋼琴曲不單打開聽眾的心扉,憂鬱之情更深入內心,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自從《憂鬱星期天》發行以來已經在布達佩斯造成8起自殺案。
  • 電影《布達佩斯之戀》裡的愛恨情仇,又怎能一句話說的清楚
    看《布達佩斯之戀》是在下著雨的時候,天色陰沉的有些憂鬱,恰如電影裡那支甜蜜而又悲傷的《gloomy Sunday》。只是,黑色已經過去,我還無法灑脫地選擇自殺,即使,那是一種救贖。有人說過,音樂是心靈最直接的藝術。
  • 白色情人節經典《布達佩斯之戀》:三個追求者和一首音樂的愛情
    :《鋼琴師》、《布達佩斯之戀》、《海上鋼琴師》。才華出眾的安德納西為伊洛娜生日創作了一首悽美的歌曲:《憂鬱的星期天》。餐廳老闆拉什洛雖然市儈而精於算計,但是骨子裡卻有一種貴族精神。布達佩斯深夜的十字街頭,他看出戀人伊洛娜對鋼琴師的愛慕之心,雖然痛苦,但很紳士的說:「我繼續往前走,你可以選擇我,也可以選擇他」。伊洛娜選擇了心之所屬。
  • 《布達佩斯之戀》:三男一女的戀情,戳中了愛情的兩處硬傷
    《布達佩斯之戀》劇照美是一種幸運,但有時也會成為不幸,別人的不幸。伊蘿娜就很美,像天使那麼純淨,又像天使那麼放蕩。深沉的愛意從他心底最幽密、最柔軟的部分噴湧出來,他作了一首曲子——憂鬱的星期天,在伊洛納生日當天送給她。這首曲子幫他收穫了很多東西,包括伊蘿娜的愛情,維也納獵頭音樂家的青睞,源源不斷的版稅,還有世人的欣賞、讚嘆甚至懼怕,因為這首曲子,曾讓成百上千的人,聞之心碎輕生。
  • 萊索•瑟雷斯:憂鬱星期天
    ——萊索•瑟雷斯(1899-1968) 萊索•瑟雷斯所作的鋼琴曲《憂鬱星期天》(Gloomy Sunday),一直都被人們叫做「魔鬼的邀請書」。自從這首曲子面世以來,已經至少有100多人在聽它之後自殺,而且一些死者留下遺書,「自殺,是因為再也無法忍受曲中無比憂鬱的旋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它被世界各地的音樂電臺列為禁播曲目,並開始人為地銷毀有關它的資料。
  • 影評:《憂鬱星期天》
    影評:《憂鬱星期天》 2013-06-27 17:01 作者:唐蕾 來源:燃 Ran 作品的意義便是:舉起他的燈照亮我們的歸途
  • 原版《憂鬱的星期天》的故事
    當然這也因為他鋼琴彈的實在不怎樣,Seress雖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Rezso Seress與其女友的愛情破裂之後,在1933年寫下一首充滿哀愁的歌曲,名為《憂鬱的星期天》(Szomorúvasárnap),此歌的英文譯名是《GloomySunday》(憂鬱的星期天或 黑色的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