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遍《布達佩斯之戀》,上一次是三年前看的,當時的感覺是驚喜,居然看到了這樣的一部浪漫而又殘酷的電影、看一個完整而飽滿的故事。這兩天因為要寫影評,晚上又看了兩遍。結果現在出了問題,片中的主題音樂《憂鬱的星期天》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迴響。這可是一段傳說中無數人為之自殺的音樂啊,而我此刻的腦海裡竟然被它佔據著,好在我最近不抑鬱。
《布達佩斯之戀》是中文翻譯時自編的名字,與原名無關。挺俗的一個譯名,只因為「布達佩斯」這個地名聽上去有著天生的浪漫感。布達佩斯由布達和佩斯兩座城市組成的,多瑙河河西為布達,河東為佩斯。橫跨多瑙河的8座大橋,把這兩座姐妹城緊緊聯在一起。
電影的原名就是本文的標題《憂鬱的星期天》--愛與命運之歌,就是這首歌的名字。這部電影更像是為了這首歌的存在而精心打造的一個如訴如泣的故事。一查資料,果然是先有了歌曲才有了小說與電影。匈牙利作曲家Rezso Seress(1899—1968)失戀後在1930年創作了《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作家尼克·巴可(Nick Barkow)藉此撰寫了一本浪漫小說,而後導演根據小說改編拍攝了這部電影。
電影裡有一條情節發展的線索:這段音樂的產生以及對這段音樂含意的探索。現實世界裡,這段音樂是作曲家失戀之後寫的。電影裡這段音樂是鋼琴師為了表達對女主人公的愛寫的。寫的時候,腦海裡出現這個旋律卻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而後就是探索這段音樂的含義。鋼琴師在為音樂填詞時找到了他理解的含義:尊嚴。「我一息尚存也要重踏家鄉,在那平安的土地上漫步」。尊嚴地去死,這也是很多了聽著或聽了這段音樂去死的原因。維護尊嚴,愛的尊嚴、生的尊嚴、死的尊嚴,成了影片的主題。
這部電影的故事編寫得近乎完美,細節的把控和伏筆的設置幾乎無可挑剔。讓我對於「命運」二字有了別樣的體會。多情而唯美的愛情、神秘而憂傷的音樂、報復與復仇的故事,結合在這個畫面完美的故事裡,再加上女主人完美的裸體、一女二男和諧的三角戀,展現的是美好的情色。即使已經是20年前拍攝的電影,依然讓我看得回味無窮。
電影的開頭是德國最大的進出口公司老總漢斯到布達佩斯故地重遊,這裡是他年輕時遭遇愛情和用猶太人生命發財的地方。他帶著家人來餐館慶祝他80歲生日,點了自己當年最愛吃的牛肉卷,點了這個餐廳裡成為傳奇的那首曲子。結果在聽這段曲子時猝死,仿佛中了這段音樂傳說中的魔咒。於是引入二戰時發生的一段浪漫而殘酷的故事。片子的結尾揭開迷底:漢斯是被他舊日深愛過並傷害過的女主人公毒死的,毒藥是鋼琴師的。
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納粹到來和屠殺猶太人事件,這部電影的上半場只是講述了這段音樂的產生和一段有點驚世駭俗的三角戀情,好看但沒有深度。
女主人公伊洛娜美得驚心動魄。她有著吉普賽女郎的性感,她有讓男人迷醉的眼睛,還有一具美妙的胴體。她在片中幾次全裸出鏡,要知道敢於全裸出鏡的女演員必須有一個完美的軀體。
影片的結尾,同樣過著80歲生日的她毒死了漢斯,完成了復仇。但鏡頭裡並沒有出現她的正面,導演的聰明在於展現80歲衰老的她,而是讓她在觀眾腦海裡只留下年輕貌美時的美好印象。
第一次看影片的時候以為會是一場爭奪愛情的故事。餐廳老闆拉西羅與女主人公已經有了四年的戀情,他們生活在一起。德國人漢斯被女主人公本能地排除在外,鋼琴師與女主角則一見鍾情。我以為故事的發展會是他們走到一起,然後餐廳老闆退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三個人居然互相接受了對方,女主角一方面享受著餐廳老闆的物質世界,一方面享受著鋼琴師的精神世界。
一妻二夫的感覺啊
三個人都是靈魂乾淨而高尚的人。他們彼此相愛相敬,至少在有限的生命內做到了。他們都願意為了對方來犧牲自己。鋼琴師奪了漢斯的槍自殺,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對女主人公誤解的歉意。他把他這段音樂的版稅作為遺產留給了女主人公和老闆。女主人公為了讓漢斯救老闆而讓漢斯得到她的身體。
相映之下,漢斯是一個萬惡不赦之徒了。
但漢斯真的那麼萬惡嗎?我覺得漢斯這個形象塑造得多面而豐富,可能比其他三個完美的主人公更真實。
年輕的漢斯作為一個很普通商人第一次出現在餐廳裡的時候,他表現得略有木訥和呆板。這樣的人顯然不會入女主人公的眼,但他居然有膽量向女主人公求婚。被拒絕後他從大橋上跳進多瑙河自盡,被餐廳老闆拉西羅救起。
看到拉西羅與心上人親吻的時候,漢斯是什麼心情?
雖然漢斯表現出對拉西羅的救命之恩無限感激之情。但設身處地想一下,他對於擁有著伊洛娜的拉西羅的情感肯定是十分複雜的,一定有羨慕嫉妒+恨的成分。
布達佩斯對於年輕的漢斯來說是一個傷心之城。他上火車離開布達佩斯時對拉西羅說他會回來報答的,以牙還牙的那種報答,這聽起來更像是報復。果然戰爭給了報復的機會,但並不是那種撕破臉的報復。
不得不說,德國人的軍裝設計得真是帥,據說這是希特勒的要求,帥氣的軍服可以吸引年輕人參軍。幾年後,身著帥氣軍服的漢斯上校得意揚揚地回到了布達佩斯。他有著小人得志的狂妄,進入餐廳先做了兩件事:以前不允許他參觀的廚房他參觀了,以前不允許他觸碰的鋼琴他觸碰了。其實,這時候我們就已經可以想像:他曾經得不到的女主人公一定會被他得到,至少是肉體上的。
拉西羅差點被醉酒的納粹中校槍殺,漢斯保護了他一次,也為他開出保護性的文件。他面對女神的時候並沒有用強硬手段,依然表現得很體現很順從很有風度。
漢斯是個典型的商人,意識形態並不是很強烈,從軍對他來說更是一種商機。拉西羅對他還是有用的,因為拉西羅認識許多有錢的猶太人。他並不痛恨猶太人,但他充分利用了猶太人逃離困境的願望。他為一千多名猶太人開具了離開的證明,每人一千美元。當一個猶太女人哭訴的時候,他甚至表現出了善良的一面,把美元現金退給了那個女人。
所以,與影片中兇殘的納粹中校相比,他真的不能算是惡人。雖然猶太人是拿錢換命,但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果然,漢斯在戰後成了拯救過猶太人的英雄。
漢斯真正讓人感覺到惡的是他最後的對女主人公的肉體佔有和背信棄義,還有對拉西羅的忘恩負義。
拉西羅被納粹抓走後,女主人公向漢斯救助。漢斯以此為代價得到女主人公的肉體,女主人公意識到了她必須付出這個代價,所以沒有拒絕。漢斯提起褲子急急忙忙地去找人想辦法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認為他是去救拉西羅的。
當他出現在火車站看到馬上要登車去奧斯維新集中營的拉起羅時,估計觀眾和我一樣依然都以為他是來救拉起羅的。沒有想到救的是另一個人,一個對他未來有用的猶太教授。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不僅倒吸一口涼氣,罵了聲「我靠」。我在罵漢斯,也在罵編劇,把我騙了。
被漢斯拱了之後,女主人公的眼睛在殺人
雖然睡了女主人公,但漢斯心理上得到滿足了嗎?我覺得沒有。
女人公面對漢斯脫她衣服的時候,她的肢體動作是防禦性的,雖然她並沒有推開漢斯,她知道拒絕漢斯的後果只能是愛人的死。而她在鋼琴師和老闆面前是展現她r的身體、享受著肉體的愉悅。她的被迫妥協讓漢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卑微,讓他明白,這個不願意委身於他的女人為了別的男人肯犧牲自己的肉體。
他永遠得不到這個女人的愛,這對於漢斯來說是根本性的否定。短暫的肉體愉悅之後是精神上的徹底失敗,也許這才是他最後不救拉西羅的根本原因。
而對於女主人公來說,這是殺夫之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女主人公與漢斯是同一天的生日。在他們80歲的那一天,她用愛人留下的毒藥殺死了漢斯,用漢斯的死慶祝了自己的生日,告慰了她曾經的兩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