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體
關注、轉發「會飛的老船長」
呵護內心恆亮的光
窮小子愛情聖典,市儈老闆俠肝義膽。
白色情人節必看,被封殺音樂後面絕美的愛情
一路走來, 一定要有這樣的朋友;
一生一世, 一定要有這樣的愛情
在匈牙利,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特殊的原因,陸續看完了三個關於鋼琴師的影片:《鋼琴師》、《布達佩斯之戀》、《海上鋼琴師》。
三個影片都很美,其中兩部是經典的反戰影片,兩部是絕美的愛情片。
看完《布達佩斯之戀》這一天,正好3月14日,白色戀人節。推薦者說:一定要看,女主人特別美。
看完影片我才知道,最美的不僅是女主人伊洛娜,還有一出場就以憂鬱的個性、英俊的面孔、驚豔的琴藝徵服了觀眾、徵服了女主、也讓影片裡許多男人吃醋的窮鋼琴師安德納西,以及那位一臉世俗、精於算計,卻充滿俠義精神的音樂餐廳老闆拉什洛。
落魄青年的愛情
就像現在很多特色餐廳一樣,二戰時期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條幽靜的小巷內,也有一家以薄片肉卷聞名的高級餐廳。
經營餐廳的猶太老闆拉什洛,風度翩翩、略顯發福、善良而市儈。餐廳裡美麗動人的女招待伊洛娜,既是他的僱員,也是他的親密戀人。
餐廳裡有一架黑色的三角鋼琴。喜歡音樂的伊洛娜和老闆一起,正在為篩選鋼琴師而發愁:應聘者不是世俗,就是匠氣;不是虛浮,就是豔麗……
這天,一位面色憂鬱、瘦削英俊、不修邊幅的應聘者安德納西,與陽光下捧著一束紫色鳶尾花的伊洛娜撞個正著。彈完一首曲子,伊洛娜深深的被他迷住了。這位落魄青年也驚訝的發現,讓他眼前一亮的女孩,正是這家餐廳的女招待。
老闆:給我一個面子,給他一個機會
餐廳老闆看出了兩人靈光乍現的傾慕之心,一陣猶豫之後,同意留下這位鋼琴師。
一段奇怪而曖昧的三角開始了。
才華出眾的安德納西為伊洛娜生日特別創作出一首悽美的歌曲:《憂鬱的星期天》。這首鋼琴曲的憂鬱之美,驚豔全場,也讓一直暗戀伊洛娜的德國青年商人漢斯,鼓起勇氣為伊洛娜拍下一張精美照片,並向她求婚。
遭到拒絕的漢斯傷心欲絕,在音樂的崔引下,跳進多瑙河自殺,被拉什洛救回,並用世俗的「烤肉卷」,暫時喚醒了德國青年一心向死的偏執靈魂。
漢斯回國前,向車站送別的拉什洛表示:將來一定報答拉什洛的救命之恩。
拉什洛雖然市儈而精於算計,但是骨子裡有一種貴族的紳士和俠義。布達佩斯深夜的十字街頭,他看出自己的戀人伊洛娜對鋼琴師的愛慕之心,雖然痛苦,但很紳士的說:
「我繼續往前走,你可以選擇我,也可以選擇他」。
伊洛娜選擇了心之所屬。
第二天清晨醒來,推門進來的鋼琴師在狹窄的出租房裡,手捧著一小包方糖:「怕你喝不慣苦咖啡,我去借了一點糖」。
一個「借」字,困窘全出。但這種困窘,也真實的呈現出窮小子的一顆赤誠愛心。
鋼琴師散亂的桌面、堆滿的琴譜和他自己的作品旁邊,是一本恩師送給他的手稿,上面上寫著:「送給我無法青出於藍的差勁學生」
(這也算差生?看到這裡我也是醉了!)
美麗的伊洛娜被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鋼琴師深深打動。
三個男人,三種追求,在伊洛娜面前的不同表現,高貴、坦蕩與猥瑣立判。
漢斯求愛不得,遇見困境就跳河;而困窘的鋼琴師安德納西赤誠相見,無懼窮困與死亡,忠於純潔的靈魂,把伊洛娜看作和他內心追求的音樂一樣美好的天使。
世俗老闆的俠義精神
餐廳老闆看見出雙入對的鋼琴師和伊洛娜,心中痛楚,卻接受了現實:每個人都有兩種追求,美好的靈魂,世俗的生活。他明白伊洛娜追求鋼琴師藝術的心靈,卻喜歡餐廳老闆世俗的生活。
伊洛娜、安德納西三人開始了心照不宣卻相安無事的三角戀:鋼琴師每天繼續用他的音樂尋找著生命的價值、愛情的含義;餐廳老闆每天為生意為生活忙忙碌碌快快樂樂;伊洛娜在愛情的滋養和兩個男人的呵護下,每天都像快樂的小鳥。
這一天,伊洛娜發現餐廳裡來了幾位從維也納來的客人,正在談論小提琴和唱片。心有靈犀的伊洛娜馬上告訴了老闆拉什洛。
「那又怎樣?」老闆兩眼盯著伊洛娜。
聰明的伊洛娜只是用眼神看了一眼鋼琴師,老闆馬上心領神會,嘆了口氣:「你去送上咖啡和松子酒,其餘的我來處理」
世俗的老闆和落魄的鋼琴師雖是情敵,兩人卻也光明磊落。老闆給鋼琴師遞了一個眼神,靜默片刻,憂鬱而絕美的音樂,從鋼琴師靈巧的指尖遲疑的流出,整個餐廳頓時瀰漫在優雅而憂鬱的旋律之中。
音樂猶如依依不捨的戀人,遲疑不決的告別;充滿天堂的召喚,夾雜著人間的留戀。正在高談闊論的客人們瞬間沉浸在音樂的魅力。
一曲終了,靜默片刻,餐廳響起一片掌聲。維也納客問老闆:這隻曲子沒有聽過,叫什麼名字?
老闆不失時機又略帶驕傲的告訴客人:這是音樂家特意為本餐廳創作的曲子——《憂鬱的星期天》。
「晚餐之後,能否請您和音樂家一起喝一杯香檳?」客人遞給老闆一張名片:維也納某著名唱片公司音樂總監。
客去人散,老闆、鋼琴師、伊洛娜和維也納客人坐在桌前,討論為這位初出茅廬的作曲家出一張唱片。精明的餐廳老闆為朋友據理力爭,將版稅從6%增加到9%,並附加了一個條件:唱片封面上要提到,此曲出於本餐廳。
憂鬱音樂的密碼
鋼琴師的曲子上了電臺,唱片帶著美妙的音樂飄往各地。餐廳的生意開始格外紅火,三個朋友拎著酒瓶在布達佩斯的街道漫步。鋼琴師仍然在苦苦尋找音樂中的生命源頭,老闆建議他跟著感覺走,因為「音樂家只管感覺,不管大腦」。
鋼琴師說:寧願只管感覺,也不願管理生意。這是那個時代真正的藝術家擁有的內心世界。這段短暫而美好的時光,也是歐洲一戰後、二戰前難得的一段寧靜。
當我們為鋼琴師而讚嘆、為音樂總監的慧眼識珠而高興、為朋友們的仗義心腸而敬佩時,戰爭爆發了。歐洲再次陷入戰爭的毀滅、意識形態的絞殺、種族的清洗之中。
遠遠不止這些!
糾結的世界,還有音樂的催眠,讓一個又一個靈魂受到這首曲子的感染,選擇了自殺,希望在音樂的陪伴下進入天堂。
知道這個消息的鋼琴師痛苦不堪,不告而別。沒有等到鋼琴師的兩個朋友騎上自行車,穿過布達佩斯的大街小巷,去尋找朋友安德納西。備受靈魂折磨的鋼琴師正在鏈子橋上撕掉他所有的作品:我再也不作曲了。
兩個朋友勸導他:你並沒有引導他們自殺,你的音樂只是讓決意離去的人走得更快樂一些。
「你找出你的曲子要表達什麼了嗎?也許和你曲子中的密碼有關。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必須破譯你音樂中的生命密碼。要跳河,就我們三人一起跳」。
友情和愛情喚回了迷途的生命。在美麗的多瑙河邊,餐廳老闆沒收了安德納什隨身攜帶的毒藥。
邪惡與凌辱,純潔與尊嚴,生命與滄桑
戰爭的已經逼近這座城市。從德國重返餐廳的漢斯搖身一變,成了黨衛軍上校。
為了餐廳的生存,和讓更多的朋友生存下去,這位猶太人的餐廳老闆不得不和漢斯做起了「交易」。
漢斯的來臨,猶如黃昏烏雲裡的一頭禿鷹,給整個布達佩斯和這家餐廳帶來了輝揮不去的死神陰影。他把槍放在椅子上,用居高臨下的命令,讓鋼琴師演奏《憂鬱的星期天》。
鋼琴師安德納西高傲的內心,和充滿音樂的頭顱,怎會為得意忘形、仗勢欺人的納粹軍官漢斯演奏!
一觸即發之時,從來不當眾演唱的伊洛娜快步走到鋼琴師身邊,拿起曲譜,輕聲唱起來,希望鋼琴師為她伴奏,化解危機。
安德納西用悲傷而深情的眼光看著伊洛娜,開始用音樂為心愛的人伴奏。一曲終了,伊洛娜柔情的看了一眼安德納什,走到後廳偷抹眼淚。
前面傳來一聲槍響,伊洛娜驚恐的跑過去,發現安德納什已經拿起納粹軍官放在椅子上的槍,飲彈自盡。
這時伊洛娜才真正讀懂了安德納西憂鬱的眼睛,他最後的彈奏不是為了向強權低頭,而是為了讓他純潔的內心,用生命與音樂、與愛情、與尊嚴做一個依依不捨的吻別。
兩位朋友知道,安德納西為抗拒凌辱,維護自尊,寧願選擇告別人世,也不願迎合強權。音樂家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音樂的尊重、對伊洛娜的愛意、對純潔的嚮往。
漢斯最終還是將餐廳主人拉什洛送進了集中營,並在當天姦污了試圖營救拉斯洛的伊洛娜……
傷心欲絕的伊洛娜回到餐廳,發現了鋼琴上的毒藥和拉什洛留下的信。
最親密的朋友和戀人接二連三的遠去,為了尊嚴或屈從於命運,選擇了死亡和集中營。但伊洛娜這時已經懷上了不知是誰的孩子,她只能選擇屈辱的生活。
在艱難的人世間,從一個曾經如同小鳥一樣快樂的女孩,到一個背負著生離死別的痛楚、難以忍受的凌辱、閱盡世間滄桑的婦人,艱難的生存下來,並將記載著他們純潔夢想和青春時光的餐廳勉強維持下去。
數十年後,已經是跨國公司老闆的漢斯故地重遊,伊洛娜和兒子在樂手演奏《黑色星期天》的時刻,巧妙的用兩位友人留下的毒藥,結束了作惡多端、臭名昭著的納粹軍官。
被封殺幾十年的音樂後面
這是根據一首真實的音樂虛構的電影。《布達佩斯之戀》改編自尼科巴科夫的小說,作家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首被稱為「禁曲」的《黑色星期天》,也叫《憂鬱的星期天》。
這首曲子據說是匈牙利自學成才的作曲家拉佐·薩雷什(Rezső Seress,1899-1968年)1933年為失戀而譜寫的歌曲。
這首曲子,在旋轉起伏的音樂中呈現出一種天堂的嚮往與人間留戀的糾纏。
由於絕美的音樂流露出的絕望神情,數以百計的人在聽了它後,安靜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首被稱為「匈牙利自殺之歌」的音樂,在二戰期間迅速傳遍世界,有人把它視作瘟疫和毒品,曾經被BBC等多家電臺聯合封殺數十年。
正如影片開始時,一個令人驚訝的情節突如其來,面對不知所措的人們,一個聲音突然大聲說:「詛咒,這是那首音樂的詛咒!」
實際上,這是一部以音樂為線索,展示唯美與忠貞、愛與音樂、自由與尊嚴、隱忍與死亡的優秀影片。
同時,這部影片也用悲劇的手法,讓美好的靈魂在殘酷戰爭和邪惡世界面前柔弱抵抗,讓人性的高貴在猥瑣面前被殘酷的毀滅。
但是,貪婪與邪惡,終究不如愛與善良、尊嚴與自由更長久,一個又一個年代,總有人不斷為愛、為夢想、為值得追求的品質,不畏強暴而犧牲。
雖然在真實生活中,音樂家的愛情故事並非如此,但觀眾們更希望這是他們心中最真實的故事。
相信所有的觀眾都會對敢愛敢恨、敢於追求、敢於為了營救心愛的人而屈辱犧牲的女主人伊洛娜有一種心痛的愛戀。為愛而生,為愛而活,為愛而受盡凌辱,隱忍幾十年,最後巧妙的為愛復仇,給正義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匈牙利:隨處可見伊洛娜
匈牙利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家。相信在匈牙利、在布達佩斯,匈牙利的男人大多富有紳士風度和騎士精神,在或木訥、或憨厚、或精明、或能幹的面孔後面,常常隱藏著許多像拉什洛這樣看似圓滑世俗,卻深深懂得生活之美、尊嚴之貴、愛情之深的「餐廳老闆」,而在不經意走過的年輕人中,你會發現許許多多浪漫的故事,以及熱情似火的詩人。
影片的拍攝也很漂亮,很多鏡頭透過暖暖的光暈,通過外在的懷舊呈現出內在的唯美。
特別是伊洛娜和拉什洛騎著自行車穿過著名的鏈子橋,去尋找鋼琴師的那一段鏡頭,會讓你留戀人生和友情,嚮往陽光和愛情。
女演員艾麗卡·莫露莎是匈牙利著名影星,她眼神中閃現出的「匈牙利美女氣質」,在匈牙利隨處可見。
難怪這是茜茜公主最愛的土地,也是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自由與愛情》的作者裴多菲用鮮血與生命捍衛的國度。
這是一個曾經經受凌辱的國度,一個飽經滄桑的國度,一個藝術的國度,勇敢的國度,也是一個充滿尊嚴和思考的國度。
一部絕美愛情音樂片的反戰與反思
很多人常常奇怪,為什麼有那麼多聽眾一位這首憂鬱的曲子而自殺。
其實真正憂傷的,並不是那首曲子、那個鋼琴師,而是那個動蕩的時代、複雜的人性、戰亂的陰霾。
而我驚訝的,是一部電影,居然能夠用光影、故事和音樂,與這座城市、這座橋、這樣的女孩、這樣的朋友、這樣的思考融為一體,如此打動人心。
我更驚訝於這部片子居然是德國和匈牙利合拍、反思二戰的影片。德國在二戰時曾經扮演了瘋狂而邪惡的角色,匈牙利在二戰時也曾經出現過於納粹德國合作的「箭十字黨」黑暗時期。
《布達佩斯之戀》能夠通過一部音樂愛情片反思這段歷史,讓我們相信人類內心的光明,終將戰勝外在的黑暗。
以橋為重要場景的影片不勝其數,在悲劇的色彩上,《布達佩斯之戀》可與《魂斷藍橋》媲美;在思想的深度上,《布達佩斯之戀》遠超《廊橋遺夢》。
今天的布達佩斯,仍然有很多一樣浪漫溫馨、一樣有自己的特色菜、一樣有動人心弦的小提琴手或鋼琴師的餐廳。
但是當今世界,在走過幾十年和平之后,再次趨於對立的今天,在局部戰爭不斷毀滅地區安寧、經濟對抗隨時可能演化升級為另類戰爭的時間節點,願《布達佩斯之戀》,能夠提醒人們珍惜和平、珍重藝術、珍愛生命。
歡迎點評,歡迎留言。
本文版權所有,若需轉載,經授權註明出處,請合規使用。
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公益行為等轉載、引用,不受此限。
法律顧問:北京曹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