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老兵魏迪仁把黃繼光的事跡講了一輩子 他用胸膛堵住了冒著火舌...

2020-11-17 荊楚網

黃繼光

魏迪仁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墨 見習記者 張建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編者按

歷史風雲七十載。犧牲的英雄,為和平而戰,浩氣長存;健在的老兵,曾九死一生,他們就是活著的歷史。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本報採訪了6位志願軍老兵,講述6位英烈戰友的故事,推出專欄《血戰上甘嶺-英雄老兵憶戰友》。

銘記歷史是擁抱未來的最好姿態,銘記英雄是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致敬最可愛的人!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幾十萬發炮彈在一天之內扔到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是怎樣的一種慘烈?

魏迪仁經歷過。

1952年10月20日清晨,朝鮮上甘嶺前線,血霧瀰漫。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五軍一三五團宣傳幹事的魏迪仁,正在團指揮部值班,執行上傳下達的任務。

一三五團二營六連連長萬福來打來電話:為了攻下597.9高地零號陣地,六連戰士黃繼光用自己的身軀堵住敵堡槍眼,英勇犧牲。

一天後,在魏迪仁的陪同下,《戰場報》記者麥斯坐在團指揮部防空洞門口,寫下一首長詩——《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新華社記者王玉璋、石峰也來了。很快,黃繼光的事跡傳頌到祖國各地。

歷史長河奔流,遠去了槍林彈雨。68年之後,92歲的魏迪仁面對楚天都市報記者的來訪,仍清楚記得那個壯烈的日子,飽含熱淚回憶自己的戰友——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十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六班班長黃繼光,中國人民軍隊歷史上獲得最高功勳的士兵。

誓師出徵 馬革裹屍也光榮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2020年9月18日,在空降兵軍史館內,魏迪仁唱起了這首歌,歌聲依舊高亢。

他身後的牆上,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譜。

1950年1月,22歲的魏迪仁隨部隊出發了,奔向鴨綠江。這個年輕的重慶人,已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經歷過西南剿匪。

十五軍在四川集結,至重慶,千帆啟航,順江而下。在武漢江漢關,部隊歇了兩個晚上。「年輕的士兵們頭一次見到霓虹燈,高興壞了。」魏迪仁說。

短暫休整,他們在漢口循禮門車站,踏上了北上的列車。

「不上光榮榜,便書烈士碑,馬革裹屍也光榮!」1951年3月15日,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正式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第十五軍;幾天後,在河北邢臺舉行的誓師大會上,第四十五師接受軍長秦基偉檢閱。

從冬到春,跋涉幾千公裡,魏迪仁和戰友們終於來到鴨綠江邊。

他清晰記得跨過鴨綠江的時刻:3月30日16時。這一跨,重擔在肩:前方,是他們以命相搏的戰場;身後,是他們誓死守護的家國。

「一過江,戰士們就掉下了眼淚,哪裡能看到什麼東西,全都炸平了。」滿目的瘡痍,更激發了魏迪仁和戰友們保家衛國、殺敵立功的鬥志。

戰役打響 敵軍一天扔下30萬發炮彈

當魏迪仁跨過鴨綠江的時候,遠在四川德陽中江縣的小山村裡,志願軍徵兵現場報名火熱。

第一個報名的是位小個子年輕人,一開始因身材較矮未被選中。但來徵兵的營長被他參軍的熱情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1951年6月,經歷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兩次戰鬥的四十五師,從前線下來休整。全師補充進新戰士4600多人,其中就包括魏迪仁的這位四川中江小老鄉,20歲的黃繼光。

當時,魏迪仁調到機槍連任指導員,兩個月後,又被調到團政治處宣傳股當幹事。新兵黃繼光8月補充到六連,是連長萬福來的通信員。

黃繼光從加入四十五師到犧牲,僅僅1年多。時間短到魏迪仁還來不及跟他互相認個老鄉。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上甘嶺戰役打響。敵軍的炮彈像傾盆大雨。戰役第一天,敵軍把三十餘萬發炮彈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彈砸到了上甘嶺。

「上甘嶺是五聖山的一個村子。五聖山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聯結點,是中部戰線的戰略要地。」魏迪仁握緊雙拳,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左手是537.7高地,右手是597.9高地,頭頂就是當時海拔為1061.7米的五聖山,我們團指揮所、師指揮所和軍指揮所都在五聖山上。」

這場仗一直打到11月25日。激烈程度前所罕見,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戰最高水平。敵軍共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魏迪仁回憶。持續鏖戰的43天時間裡,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悲壯一幕 他撲向冒著火舌的槍口

黃繼光犧牲之後,魏迪仁在帶著前線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從六連連長萬福來那裡,漸漸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戰友。

黃繼光很機靈,剛加入六連就被選派到連部當通信員。他很熱心,常給陣地的戰友送水,編草墊子放在坑道,讓戰友們防潮。

上甘嶺戰役打響,1952年10月19日夜,二營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

部隊接連攻佔3個陣地後,前沿零號陣地上敵人的火力點突然復活。時近拂曉,再不拿下將貽誤整個戰機。

關鍵時刻,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率兩名戰士攻堅。

三位戰士腰間插滿了手榴彈,向零號高地爬去。照明彈使整個山坡變成了白天,敵人的火舌密集掃來,三人相繼倒了下去。沒過幾秒鐘,黃繼光重又匍匐前進。萬福來看到,兩名戰士一死一重傷,黃繼光也受了傷。

距敵火力點只有不到10米了!黃繼光頑強機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裡是敵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頭朝戰友們看了一眼。

這時,最為悲壯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黃繼光猛地站起來,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奮力地向碉堡撲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著火舌的槍口!

敵人的機槍啞了。戰友們喊著「為黃繼光報仇」,衝了上去,一舉將陣地奪了回來。

戰鬥結束,天已放亮。連長萬福來和戰友們衝過去,發現黃繼光趴在地堡上,兩手還緊緊摳著沙袋。戰友們把黃繼光抱下來,但見他胸膛被火藥燒黑,彈洞像蜂窩一般……

銘記戰友 黃繼光的故事他講了一輩子

黃繼光的故事,魏迪仁聽萬福來講了無數次,在後來從事空降兵某師宣傳工作的20多年裡,他自己也對人們講了無數次。這一次,在空降兵軍史館,面對著黃繼光的雕像,他對楚天都市報記者再次講起英雄戰友,仍滿眼含淚。

黃繼光犧牲的時候,魏迪仁所在的團指揮部就在離陣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得見火光漫天,聽得見炮聲呼嘯。每一個戰友的犧牲,就是揪心的記憶。

魏老對記者講起上甘嶺戰役之前,部隊休整時看過的一部電影。片名叫《普通一員》,講述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馬特洛索夫捨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

剛進入朝鮮戰場的黃繼光,也看了這部電影。連隊組織談觀後感時,他對萬福來說:「連長,馬特洛索夫真是好樣的,關鍵時刻我也會像他那樣去做的。」

在魏迪仁的記憶中,無數個馬特洛索夫式的好戰友,成就了這場戰爭的偉大。

他記得,二營七連排長孫佔元,在上甘嶺戰役打響的頭一天,率突擊隊反擊來犯之敵,子彈打完,拉響最後一枚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他記得,一營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在團指揮所電話線被炸斷的緊急關頭,用身體連通了指揮的電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魏迪仁在空降兵軍史館的英烈名錄牆前,佇立良久。記者告訴他,這些都是犧牲的十五軍將士的名字。魏老的眼睛再次湧動淚光。

事實上,魏老患病的雙眼已經看不清楚字,記者一個個念給他聽。聽到熟悉的戰友的名字,老人在口中喃喃默念。

從槍林彈雨中走出,魏迪仁說,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他是幸運的。對戰友,他唯有銘記。

相關焦點

  • 李繼德: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我親眼看見他堵槍眼
    1935年出生,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木李鎮三聖村人,現年(2020年)已85歲,參加過抗美援朝,當時的部隊是45師135團,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戰友。李繼德說:「抗美援朝我參加了,我和黃繼光是戰友,我們關係很好,我親眼看見了黃繼光堵槍眼,他犧牲時我就離他只有50米。
  • 志願軍老兵李繼德講述:我目睹黃繼光堵槍眼全過程
    已85歲高齡的李繼德動情地說:「每次想到黃繼光堵槍眼的時候,我就睡不著覺。我們國家有今天的和平,就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黃繼光這樣的英雄!」在孫女的幫助下,他用濃重的淄博口音向記者講述了那段令人動容的歷史。跟黃繼光在一個被窩養傷30天我是山東淄博高青縣木李鎮三聖村人。1951年我16歲。那時我們村到處貼著標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我看到這些標語,就想參軍報國。沒有國就沒有家,國家和平了,人民才有幸福,戰爭再慘烈也要參加。
  • 老兵高晉文:親眼看著黃繼光犧牲
    新華社太原10月4日電  題:老兵高晉文:親眼看著黃繼光犧牲  新華社記者劉藝  96歲的高晉文坐在輪椅上。近幾年,他的記憶力出現嚴重衰退,忘記了很多事,卻一直記得21歲的黃繼光和1952年的上甘嶺。
  • 黃繼光連3位曾任連長走進武警部隊,收看紀念大會激發報國情懷
    宣講黃繼光事跡和精神前,李明龍向大家敬禮。記者任勇 攝■ 英雄部隊邀請英雄傳人講英雄故事10月23日上午,漢江畔,武警湖北省總隊執勤支隊執勤某中隊大門前,空降兵某部黃繼光連曾任連長李明龍、褚新國、胡東旗並排向營區走來。大門外,哨兵身著筆挺的橄欖綠軍裝,抬起右臂敬禮,目光堅毅。3人立正,莊重還禮,動作標準。
  • 【捍衛英雄】黃繼光血肉之軀為什麼能擋住子彈?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英雄事跡也不是靠「常識」來否認的。
  • 黃繼光:一面不倒的戰旗
    本報今起開設《偉大勝利 英雄讚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專欄,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尋訪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  前不久,湖北麻城遭遇特大洪災,空降兵某旅「黃繼光英雄連」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經過連續20多個小時奮戰,官兵鋪設沙袋5萬餘個,徹底消除了潰堤風險。
  • 解密黃繼光犧牲細節,身體擋機槍有用嗎?是真英雄還是無用的犧牲
    他們炸掉了三個地堡,付出的代價是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也已經七處負傷。  他爬起來,用力支起上身,向戰友們說了句什麼,只有指導員馮玉慶省悟了:「快,黃繼光要堵槍眼」隨後,黃繼光就用他並不寬闊的胸膛,堵住了那孔噴火吐焰的槍眼。之後一位女衛生員含淚回憶到,黃繼光的胸口上布滿了彈孔,血肉模糊。
  • 走進黃繼光烈士的故鄉
    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口,用生命為戰友開闢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21歲,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  黃繼光侄子 黃擁軍  中江縣1962年組建新館的時候,就由我奶奶通過四川省一位畫家對他的畫像進行了進一步的確認。
  • 他目睹了黃繼光犧牲的壯烈一幕
    今天是特級英雄黃繼光英勇犧牲68周年的紀念日。黃繼光以血肉之軀堵住敵人槍口的英雄一幕,還鮮活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氣吞山河、壓倒一切敵人的熱血與無畏,還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    在68年前的上甘嶺,志願軍連長萬福來親眼目睹了黃繼光犧牲的壯烈一幕。
  • 每次點名,第一個名字都是「黃繼光」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楊雅雯)從「黃繼光英雄連」指導員到炮兵營副教導員,吳健「進步」了。  在鄂北山區某綜合訓練場的野營駐訓地,即將離開連隊的他,和戰士們告別時說:「我會永遠記得自己是第3786名黃繼光英雄傳人,不管走到哪裡,我都不會給老班長丟人。」  「老班長」,是六連官兵對黃繼光的尊稱。
  • 英雄不朽丨「鐵腿通信員」穿梭槍林彈雨 用血肉之軀堵住敵人的槍口
    在攻佔主峰的戰鬥中,為了給受阻的部隊掃清前進障礙,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地堡機槍眼,壯烈犧牲,年僅19歲。李家發,安徽省南陵縣人,1934年3月出生。1948年,李家發的父親掩護一名名叫張華的遊擊隊員住在家中,受張華的影響,忠於革命、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逐步在李家發心中生根發芽。
  • 市移動公司和醫保局攜手走進「黃繼光英雄連」
    12月17日,廣水移動公司和市醫保局攜手來到駐廣空降兵某部,走進「黃繼光英雄連」,開展黨支部聯合行動,緬懷先烈,接受教育,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愛國情懷和大無畏奉獻精神。來自移動公司和醫保局30餘名黨員按約定時間,準時進入駐廣某部,走進黃繼光紀念館,瞻仰黃繼光銅像,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尋著英雄的足跡,依次參觀了黃繼光苦難童年、參軍報國、建功上甘嶺、英雄耀千秋、發揚光大建新功、轉戰南北建功勳、繼往開來譜新篇等展位。
  • 黃繼光紀念館館長:父母帶孩子來參觀,黃繼光精神一代代傳承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金文兵)「你們這兩天的報導我都認真仔細看了,你們追尋英烈歷史,從黃繼光的三個人生坐標著手,尋訪黃繼光連連長,有細節,很生動,說明對黃繼光和黃繼光連的採訪很深入,很有情,很感人。」
  • 黃繼光犧牲後,其母親被主席三次接見,始終沒掉一滴眼淚
    當抗美援朝爆發後,有一位英雄為了取得戰鬥的勝利而奮不顧身地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雖然壯烈犧牲,但是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國人民,他就是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 英雄犧牲後,得知消息的家人傷心不已,為了慰問親屬,主席曾三次接見黃繼光的母親,可是在三次見面的過程中,這位母親一直都在笑,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仔細想來,此舉的緣由並不簡單。
  • 我的叔叔是黃繼光
    &nbsp&nbsp&nbsp&nbsp他的「三爸」叫黃繼光。黃擁軍,是黃繼光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也是黃繼光弟弟的兒子。&nbsp&nbsp&nbsp&nbsp20日是黃繼光犧牲68周年的紀念日,紀念館內要舉行紀念活動。黃擁軍對記者說:「關於黃繼光的這一事跡早已耳熟能詳,但我卻想告訴大家更多有血有肉的黃繼光。
  • 讓黃繼光精神照進現實!歌劇《同心結》德陽聯排十月晉京首演
    歌劇《同心結》排練現場1981年,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創作首演的《同心結》,是一部紅色題材的經典歌劇,該劇田川、任萍編劇,黃慶和、王雲之作曲,故事以志願軍英雄黃繼光的光輝事跡為主線,以曲折生動的情節描述黃繼光及其戰友們與朝鮮人民如何在反侵略鬥爭中,用鮮血凝結起彪炳日月的戰鬥友誼,歌頌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崇高的國際主義。
  • ...這是黃繼光傳人的追求,黃繼光連曾任連長孫紅波:時刻做好打仗...
    談起黃繼光老班長對自己的影響,孫紅波目光堅定地說:「老班長是我們心目中的『戰神』,對我人生的影響非常大。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把自己當成『黃繼光連』的一名老兵,嚴格要求自己。向戰! 能戰! 勝戰! 這是我們黃繼光傳人的追求。只有時刻做好打仗準備,具備打贏能力。」孫紅波說,傳承黃繼光精神,黨員幹部要起到帶頭作用。
  • 志願軍老兵成都觀看《金剛川》銘記抗美援朝精神
    本次活動,成都影迷與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我老了,背也駝了,扛槍打仗不行了,但有義務宣傳抗美援朝精神。」88歲的老兵韓雨秋說道。《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役背後的一段真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