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光
魏迪仁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墨 見習記者 張建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編者按
歷史風雲七十載。犧牲的英雄,為和平而戰,浩氣長存;健在的老兵,曾九死一生,他們就是活著的歷史。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本報採訪了6位志願軍老兵,講述6位英烈戰友的故事,推出專欄《血戰上甘嶺-英雄老兵憶戰友》。
銘記歷史是擁抱未來的最好姿態,銘記英雄是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致敬最可愛的人!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幾十萬發炮彈在一天之內扔到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是怎樣的一種慘烈?
魏迪仁經歷過。
1952年10月20日清晨,朝鮮上甘嶺前線,血霧瀰漫。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五軍一三五團宣傳幹事的魏迪仁,正在團指揮部值班,執行上傳下達的任務。
一三五團二營六連連長萬福來打來電話:為了攻下597.9高地零號陣地,六連戰士黃繼光用自己的身軀堵住敵堡槍眼,英勇犧牲。
一天後,在魏迪仁的陪同下,《戰場報》記者麥斯坐在團指揮部防空洞門口,寫下一首長詩——《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新華社記者王玉璋、石峰也來了。很快,黃繼光的事跡傳頌到祖國各地。
歷史長河奔流,遠去了槍林彈雨。68年之後,92歲的魏迪仁面對楚天都市報記者的來訪,仍清楚記得那個壯烈的日子,飽含熱淚回憶自己的戰友——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十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六班班長黃繼光,中國人民軍隊歷史上獲得最高功勳的士兵。
誓師出徵 馬革裹屍也光榮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2020年9月18日,在空降兵軍史館內,魏迪仁唱起了這首歌,歌聲依舊高亢。
他身後的牆上,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譜。
1950年1月,22歲的魏迪仁隨部隊出發了,奔向鴨綠江。這個年輕的重慶人,已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經歷過西南剿匪。
十五軍在四川集結,至重慶,千帆啟航,順江而下。在武漢江漢關,部隊歇了兩個晚上。「年輕的士兵們頭一次見到霓虹燈,高興壞了。」魏迪仁說。
短暫休整,他們在漢口循禮門車站,踏上了北上的列車。
「不上光榮榜,便書烈士碑,馬革裹屍也光榮!」1951年3月15日,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正式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第十五軍;幾天後,在河北邢臺舉行的誓師大會上,第四十五師接受軍長秦基偉檢閱。
從冬到春,跋涉幾千公裡,魏迪仁和戰友們終於來到鴨綠江邊。
他清晰記得跨過鴨綠江的時刻:3月30日16時。這一跨,重擔在肩:前方,是他們以命相搏的戰場;身後,是他們誓死守護的家國。
「一過江,戰士們就掉下了眼淚,哪裡能看到什麼東西,全都炸平了。」滿目的瘡痍,更激發了魏迪仁和戰友們保家衛國、殺敵立功的鬥志。
戰役打響 敵軍一天扔下30萬發炮彈
當魏迪仁跨過鴨綠江的時候,遠在四川德陽中江縣的小山村裡,志願軍徵兵現場報名火熱。
第一個報名的是位小個子年輕人,一開始因身材較矮未被選中。但來徵兵的營長被他參軍的熱情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1951年6月,經歷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兩次戰鬥的四十五師,從前線下來休整。全師補充進新戰士4600多人,其中就包括魏迪仁的這位四川中江小老鄉,20歲的黃繼光。
當時,魏迪仁調到機槍連任指導員,兩個月後,又被調到團政治處宣傳股當幹事。新兵黃繼光8月補充到六連,是連長萬福來的通信員。
黃繼光從加入四十五師到犧牲,僅僅1年多。時間短到魏迪仁還來不及跟他互相認個老鄉。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時,上甘嶺戰役打響。敵軍的炮彈像傾盆大雨。戰役第一天,敵軍把三十餘萬發炮彈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彈砸到了上甘嶺。
「上甘嶺是五聖山的一個村子。五聖山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聯結點,是中部戰線的戰略要地。」魏迪仁握緊雙拳,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左手是537.7高地,右手是597.9高地,頭頂就是當時海拔為1061.7米的五聖山,我們團指揮所、師指揮所和軍指揮所都在五聖山上。」
這場仗一直打到11月25日。激烈程度前所罕見,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戰最高水平。敵軍共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魏迪仁回憶。持續鏖戰的43天時間裡,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悲壯一幕 他撲向冒著火舌的槍口
黃繼光犧牲之後,魏迪仁在帶著前線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從六連連長萬福來那裡,漸漸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戰友。
黃繼光很機靈,剛加入六連就被選派到連部當通信員。他很熱心,常給陣地的戰友送水,編草墊子放在坑道,讓戰友們防潮。
上甘嶺戰役打響,1952年10月19日夜,二營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
部隊接連攻佔3個陣地後,前沿零號陣地上敵人的火力點突然復活。時近拂曉,再不拿下將貽誤整個戰機。
關鍵時刻,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率兩名戰士攻堅。
三位戰士腰間插滿了手榴彈,向零號高地爬去。照明彈使整個山坡變成了白天,敵人的火舌密集掃來,三人相繼倒了下去。沒過幾秒鐘,黃繼光重又匍匐前進。萬福來看到,兩名戰士一死一重傷,黃繼光也受了傷。
距敵火力點只有不到10米了!黃繼光頑強機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裡是敵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頭朝戰友們看了一眼。
這時,最為悲壯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黃繼光猛地站起來,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奮力地向碉堡撲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著火舌的槍口!
敵人的機槍啞了。戰友們喊著「為黃繼光報仇」,衝了上去,一舉將陣地奪了回來。
戰鬥結束,天已放亮。連長萬福來和戰友們衝過去,發現黃繼光趴在地堡上,兩手還緊緊摳著沙袋。戰友們把黃繼光抱下來,但見他胸膛被火藥燒黑,彈洞像蜂窩一般……
銘記戰友 黃繼光的故事他講了一輩子
黃繼光的故事,魏迪仁聽萬福來講了無數次,在後來從事空降兵某師宣傳工作的20多年裡,他自己也對人們講了無數次。這一次,在空降兵軍史館,面對著黃繼光的雕像,他對楚天都市報記者再次講起英雄戰友,仍滿眼含淚。
黃繼光犧牲的時候,魏迪仁所在的團指揮部就在離陣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得見火光漫天,聽得見炮聲呼嘯。每一個戰友的犧牲,就是揪心的記憶。
魏老對記者講起上甘嶺戰役之前,部隊休整時看過的一部電影。片名叫《普通一員》,講述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馬特洛索夫捨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
剛進入朝鮮戰場的黃繼光,也看了這部電影。連隊組織談觀後感時,他對萬福來說:「連長,馬特洛索夫真是好樣的,關鍵時刻我也會像他那樣去做的。」
在魏迪仁的記憶中,無數個馬特洛索夫式的好戰友,成就了這場戰爭的偉大。
他記得,二營七連排長孫佔元,在上甘嶺戰役打響的頭一天,率突擊隊反擊來犯之敵,子彈打完,拉響最後一枚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他記得,一營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在團指揮所電話線被炸斷的緊急關頭,用身體連通了指揮的電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魏迪仁在空降兵軍史館的英烈名錄牆前,佇立良久。記者告訴他,這些都是犧牲的十五軍將士的名字。魏老的眼睛再次湧動淚光。
事實上,魏老患病的雙眼已經看不清楚字,記者一個個念給他聽。聽到熟悉的戰友的名字,老人在口中喃喃默念。
從槍林彈雨中走出,魏迪仁說,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他是幸運的。對戰友,他唯有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