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韓戰相持階段,美方計劃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被彭德懷稱作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前的兩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山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就是上甘嶺。此時,志願軍只有一萬人,而敵方則聚集了七萬餘兵力及火炮、飛機等。
在敵人的炮彈、航彈的打擊下,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志願軍堅持四天後,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陣地全部失守。美軍在奪來的高地上修了地堡。
志願軍反攻,黃繼光所在連僅存16人,要爆破4個子母堡,連續失敗後,只剩下營參謀長張廣生、六連連長萬福來、六連指導員馮玉慶、營通訊員黃繼光、連通訊員吳三羊和肖登良。他們炸掉了三個地堡,付出的代價是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也已經七處負傷。他爬起來,用力支起上身,向戰友們說了句什麼,只有指導員馮玉慶省悟了:「快,黃繼光要堵槍眼。」隨後,黃繼光就用他並不寬闊的胸膛,堵住了那孔噴火吐焰的槍眼。
圖為1954年部隊畫家創作的英雄畫像被翻拍成相片。對於黃繼光英雄壯舉,近年網絡上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人質疑,從人體構造上看,肉體擋不住子彈。連續射擊將使人體殘缺不全,肉體無法抵擋機槍的持續掃射。地堡類工事防護性強,但視野有限,黃繼光捨身堵槍眼,相當於在敵人碉堡的機槍射擊方向上,擋住了敵軍的視界和射界。
即使敵人通過持續射擊打穿黃繼光的身體,也無法恢復整個射擊口的觀察視野。如果敵軍想正常射擊,就必須推開黃繼光。而不管是用工兵鏟等器械從內部推,還是從工事中走出搬動屍體,敵人都需要時間,射擊也要停止。
黃繼光捨生忘死的犧牲,為志願軍後續部隊衝上陣地、拿下美軍火力點,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圖為戰友事後公布的黃繼光遺體照之一,照片中黃繼光用來封堵槍口的胸部以上部位,被大量敵人子彈擊中,已難以辨認。這組照片的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而戰友肖登良更是目睹了黃繼光堵槍眼的全過程,肖登良的女兒肖冬梅說,為了戰鬥的勝利,黃繼光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奮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
圖為肖登良(持槍者)。他一生做報告上百場,為傳承黃繼光精神做貢獻。在當時的韓戰期間,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普通一兵》熱映,講述的是一位叫馬特洛索夫的蘇聯英雄撲向敵人炮火,用胸膛堵住了槍眼的故事。黃繼光英雄事跡與馬特洛索夫如此相似,有網友質疑,黃繼光事跡為了配合當時的宣傳需要虛構的。
黃繼光戰友王精忠回憶,黃繼光是一位好學、思想覺悟很高的好戰士,在軍中環境的薰陶之下,選擇了和馬特洛索夫相同的用血肉之軀堵住炮火的行為是必然的而絕非偶然。
馬特洛索夫之後,也湧現了一批以肉體堵槍眼的英雄們,有媒體曾統計,朝鮮人民軍中至少有22名英雄捨身堵槍眼。
有人曾以英雄的家鄉無人叫黃繼光為由質疑英雄的存在,事實上,黃繼光出生後,按族譜起名「黃際廣」。黃繼光參軍登記時,文書將他的名字聽成並登記成「黃繼光」。
那時黃繼光還不識字,沒能及時更正。當負責接新兵、後在其所在連隊擔任指導員的馮玉慶發現有誤時,對黃繼光說:「繼光,繼光,繼承光榮傳統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黃繼光吧! 」所以直至犧牲,黃繼光一直沒用真名。
毛澤東曾多次接見黃繼光媽媽鄧芳芝,一場戰爭讓他們同時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鄧芳芝曾寫信給毛主席,「光兒光榮犧牲之後……大家親切地喊我"黃媽媽"。大家都說願作我的兒女,請我到他們工廠、機關、學校、鄉村去耍……」英雄捨身為國,英雄的母親堅毅和剛強,這是中華民族的脊骨,也是我們所要捍衛的!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