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已經搶到過年回家的票了吧?想好給爸媽多少紅包了嗎?想好帶什麼吃的穿的用的給老家的親戚朋友了嗎?
如果你都準備好了,那你準備好了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嗎?——「找著女朋友了嗎?」、「啥時候能抱個孫子回家?」
沒錯,像你去年那樣打個呼呼,糊弄過去也不是不行,但萬一今年糊弄不過去呢?畢竟年齡比去年又大了一歲。父母應該比去年更著急了。如果真的吵起來,兩邊都急眼了怎麼辦?
「大不了就跟他們出櫃,跟他們介紹清楚,他們也許會改變觀念吧?」如果你有這個想法,我建議你最好先看看下面這段文字再說。
01
即使是最優秀的辯論選手,他們也無動於衷
就在一周前,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舉行了一場「特別觀眾賽」,做了一場關於「說服」的社會實驗。
一直以來,『奇葩說』的觀眾結構都是年輕人,辯論雙方的勝負也是由這些年輕觀眾的「跑票」來決定勝負。而這次節目組選擇的觀眾是50個年輕人和50個父母。辯論的題目是「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
與以往不帶有明顯立場的觀眾不同,在這期中,年輕陣營和家長陣營的立場卻是十分明顯的。在現場,觀眾席上的父母幾乎全都選擇了正方,認為「應該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再離婚」;而年輕陣營的觀眾則幾乎都選擇了反方,認為「即使孩子要高考也應該離婚」。
為了說服正方,代表了年輕陣營觀點的反方先是打出了「現實牌」,稱決議離婚的父母是藏不住感情不合的;緊接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稱離婚並非孩子所不能承受的;最後打出的是「價值牌」,稱追求自我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價值所在,而非為了他人、為了孩子。
但面對反方辯手聲情並茂、動之以理、曉之以情的辯詞,在坐的父母長輩們幾乎一票未動。
在聽取反方陳詞時,家長們的表情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節目中,作為導師的蔡康永說,「即使是一個玩鬧的立場,家長也不敢放棄堅持了多年的原則。」
02
是愛?還是傷害
實際上,從一場辯論、一個話題、一次投票,並不能以偏概全的得出「家長是固執的」這一結論。但不能否認的是,當年輕人在向父母長輩交流一種他們並不熟悉的觀念或態度時,長輩的那種無動於衷著實在年輕人中引發了共鳴。
在知乎上,對於這期節目中父母的固執話題引發了大量討論。
在一條高贊回答中,匿名答主寫道,「看到觀眾父母幾乎一致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改票的時候,我眼淚立馬就掉下來了,私以為我作為孩子最無法理解、最委屈的,就是父母固執的自以為是的正確。」
有很多人回復,「你不是一個人」、「原來好多父母都是這樣啊」。也有不少人指出,「父母自以為是的正確,是自我犧牲式的自我感動」、「讓孩子做自己人格和觀念的延續,讓人不寒而慄。」
這些話,又何嘗不是每一位同志的心聲。更何況,同志向父母「出櫃」,並不是去傳遞一個新觀念或是一種新想法,而是一個事實。一個真真切切不可改變的事實。
但在父母和長輩眼中,無論我們如何苦口婆心,如何告訴他們知識和事實,他們總會認為這是「小孩子不懂事」、「被西方有毒思想侵蝕」、「不管怎樣,終歸還是要結婚生子才對」。
殊不知,身為同志,我們生來就是少數,卻也天生驕傲。那些所謂「正路」、所謂「所有人的歸宿」,才是對我們的傷害。
03
身為同志,往往「無家可回」
作為一名同志,我們往往是沒有退路的。在面對困境與無助時,家庭通常並不是那個避風港。對於同志而言,要有「大不了回家,回家就好了」的共識並不容易。
回家、出櫃,對於同志而言,有時還意味著更壞的結果——來自家庭的暴力。
就在今年5月14號,青島初中生小碩就其性傾向及感情經歷發微博、留遺書,稱在出櫃後被父子抓著頭髮把頭狠狠往牆上撞。緊接著的6月5日,自幼「生理、心理偏女性化」的四川高三學生小陳跟家人出櫃後,發微博稱要跳河自殺,稱向家人出櫃後,父母「天天逼我」、「巴不得我死」。6月18日,警方打撈到小陳的遺體……
2019年6月,一項由北京市千千律師事務所與性少數反家暴公益志願團隊共同發起的調查顯示,在2475份有效數據中,有超過六成的性少數受訪者在向家人出櫃後沒有獲得認同。而在這部分人中,有73%遭遇過來自家人的語言暴力,51%遭遇過來自家人冷暴力,36%被家人要求看心理醫生或者進行糾正治療。
值得注意的數據是,有12%的受訪者遭遇過來自家庭的肢體暴力,16%被限制人身自由,18%被限制通訊自由。
作為天生的少數派,從自我認知到自我認同,本就充滿荊棘。而在面對這世界的殘酷和偏見之後,卻也得不到至親的理解與支持。沒有家人理解的同志,累,不是身體的疲累,而是對過去沒懷念,對現在沒追求,對未來沒期待。站在人生路中間,前方無出路,身後沒燈光,四周全是隱藏著野獸的黑暗。
04
意外出櫃應急指南
向父母出櫃,得到理解與尊重固然是好。遇到頑固而暴力的父母,則最好冷靜並遠離。而更多情況下,我們能做的便是溝通。
當你意外出櫃時,可以第一時間將以下由同性戀親友會編寫的內容轉發給你的父母。[1]
Q: 同性戀需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A: 同性戀不是病,更不是心理變態,而是一種正常的性傾向。早在1974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將同性戀一詞從診斷統計手冊中除去。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
Q: 同性戀是不是不正常呢?
A: 人們判定「喜歡異性是正常、喜歡同性則不正常」的標準,其實非常模糊。如果認為同性戀是少數而認定他們不正常,不需要重視他們的權益,那麼,來到中國、金髮碧眼的外國友人呢?我們是不是也認為他們不正常、不該尊重呢?「正常」是一種相對概念,對同性戀者來說,喜歡同性才是正常的。
Q: 同性戀是不是趕時髦才當同性戀?
A: 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同性戀的存在,只是過去在社會壓力下,他們必須辛苦的隱藏身份,所以你看不到罷了。現在社會越多元開放,人們就有越多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對「少數派」的包容度也增加了,所以同性戀的社會可見度越來越高,造成「同性戀好像很時髦」的錯覺。
Q: 孩子是同性戀,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孩子受刺激了?
A: 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都是一種性傾向,是與生俱來的。關於性傾向的成因,有多種理論。科學界公認,性傾向最有可能是環境、認知和生物因素在複雜的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多數人的性傾向形成於早年。近年大量證據顯示,先天的生物因素對於個人性傾向有重要影響。如果要問一個人為什麼是同性戀,和問一個人為什麼是異性戀,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概率不同罷了。
Q: 同性戀有沒有可能「變回」異性戀?
A: 沒有人可以選擇做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大多數人的性傾向,會在青春期的最初階段,在從未有性經歷的情況下得以顯露。雖然我們可以選擇依從,或是違拗自己的感情來行事,但心理學家認為,性傾向並不是可以自願改變的主觀選擇。目前有一些從事所謂「性傾向逆轉治療」的機構,但同性戀不是病。研究證明,這些「治療」的有效性存疑,且對求診者存在潛在傷害。
05
接納父母的局限性
「做自己」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何況本就身為少數。
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對於父母長輩而言,他們有著被教育了一輩子的價值觀、樸素常識與社會共識,甚至是上溯幾百年幾千年始終延續的價值觀。幾千年的傳承,他們自然不會認為有錯。他們也會想,為什麼就一定是最近幾十年的東西是對的?而違背他們所處的那個圈層裡的共識,對他們也意味著巨大的壓力。
就好比,長輩眼中的祖祖輩輩幾千年的傳宗接代都是歷史延續,為什麼這一代人要選擇不同?誰家子女要是不成家,父母長輩在他們的圈子裡就好像比別人低了一頭。
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幾千年來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不曾變過,於是一種文化與認知可以在幾千年裡適用,但當生產方式發生巨變時,文化自然也會劇變。
值得注意的是,當觀念發生衝突時,對抗並非是必然。正如蔡康永在節目中所提到的那樣,「辯論的意義,不是為了認同已經認同的價值,而是開創新的價值。」
本文為淡藍原創並授權轉載,上Blued小藍倡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