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之外》世界因他們而偉大

2020-10-12 如歌

本文首發於樸素電影(pusu_movie)公眾號,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

00寫在前面

早些時候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

一邊因為這位母親被救出而感到鬆了一口氣,一邊又因為無法理解為人子女會有這樣毀滅人性的行為而感到震驚。

回想起來,最近負面的新聞真的很多: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鮑毓明性侵案件、陶勇醫生被病人報復……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特別容易陷入對人性失望的一種情緒裡。

很多人常說「人性經不起考驗」。

不可否認,人性確實是複雜的,甚至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完全講清楚說明白。人類的智慧可能永遠也無法達到徹底認識人類本身的程度。任何一個人的人性也不可能完全為他人所了解。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相信人性中善的成分的存在。

今天看了一部特別溫暖和善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充滿了人性光芒的電影。特別想推薦給大家。

希望在新聞之外,時光之中,我們能看到另一種平凡而偉大的善良。

這部電影就是《標準之外》。

故事講述二十年來,布魯諾和馬利克生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當中,那是一個屬於患自閉症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世界。他們二人分別管理The Hatch & The Shelter兩個非牟利機構,目標在貧困地區培訓青年人擔任守護工作,負責照顧一些被其他機構拒於門外的重度自閉症患者。這非傳統的合作關係展現了非一般的人生。

01「標準之外」的人和機構

布魯諾(文森特·卡索飾)經營的機構,主要負責照顧被官方機構拒之門外的重度自閉症患者。

說是機構,其實只是一間普通的公寓。

20多年來布魯諾一直照顧著有重度自閉症的孩子甚至成人。

這群患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和陪伴,官方機構無法做到一個病人一個看護。

而且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機構的標準是優先收治輕度患者

即使某些情況下,他們不得不接受,也缺乏照顧,往往採取綁住他們或者打鎮靜劑的方式,保證這些重度患者不傷人傷己。

馬利克(勒達·卡代布飾)經營的機構,主要負責培訓一些青年社工去照顧布魯諾收治的那些重度自閉症患者。

這些青年社工,很多都是沒有文憑,家庭貧困,甚至有的還曾經是小混混。

馬利克負責培訓他們如何照顧患者,想讓他們找到事情做,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甚至還鼓勵他們去學習,考證書,拿文憑。

兩人因為同樣的理念,已經合作了二十年。

布魯諾和馬利克的機構,是「標準之外」的。他們並沒有經營許可,不管是環境還是社工的情況,都是不符合標準的。

這群重度自閉者患者也是「標準之外」的。官方機構不願意收留他們,父母也沒有精力一直照顧下去,他們就像世界這個大棋盤的一枚枚棄子。

青年社工們更不用說,也是「標準之外」的。他們都是底層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基本毫無前途可言。

就是這麼一群「標準之外」的人,他們做著我們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幾十年如一日。

02社會群像

近些年自閉症這個群體逐漸得到重視,聯合國從2008年起還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意識日

關於自閉症題材的電影也不少,比如《雨人》《自閉歷程》《海洋天堂》等等。

這些作品基本都把焦點放在自閉症患者身上,雖然故事都不同,但是內核都是關於自閉症患者如何被治癒。

《標準之外》則是一部「社會群像」電影。

患者們跳舞的群戲超棒,看它!!!

影片沒有將視角單一的放在自閉症患者如何痊癒這個議題上,也沒有將視角單一的放在主角布魯諾或者馬利克身上。

而是將視角放在自閉症患者、患者家屬、調查人員、醫生護士、青年社工等等,這些不同身份的人上面,以「社會群像」的方式去敘述和還原故事。

這種不聚焦於任何一個個體的方式,反而讓觀眾感受到了每個人物的弧光。

故事因為一個跑到大街上的重度自閉症患者而展開,以調查人員展開調查為索引,帶著我們以一種「俯瞰」的視角去了解這些重度自閉症患者們的現狀和社會大環境。

從而帶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我們的社會雖然逐漸對自閉症予以重視,但是很多官方機構是有收治標準的,然而始終有些人是處於「標準之外」的。

這些「標準之外」的人,何去何從?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布魯諾和馬利克以及所有這些人的存在,告訴我們: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有制定好的「標準」,但是「愛」和「善良」是不需要也沒有任何標準的。

03 「0」戲劇成分

《標準之外》可以說幾乎沒有設置任何戲劇衝突。

全片都是「生活化」的表演和生活細節的展現。

布魯諾的機構因為種種問題被人投訴調查,機構是否能繼續存在?

這可以說是全片唯一一個可能具有戲劇衝突的設定,而這種很容易被很多導演用作「強戲劇衝突」的設定,導演反而把它弱化了。

每一次調查人員和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談話,都是非常自然而平淡的。

如此充滿「戲劇衝突」的題材,被導演處理得如此平淡。除了取材於真實事件,這部電影的導演也善於發現最容易被忽視的普通的人和事。

這部以「情感」為核心的電影,甚至連煽情的點都沒有設置。

電影通過不同人物不同視角的敘述,始終都在力求還原事情原本的樣子。

沒有給主角戴上任何光環,也沒有「自閉症患者一定被治癒」的定式劇情。

一點一滴的真實組成了這部電影,等看完它又會發現,這個電影的每一秒都是「煽情」的。

影片所呈現出的內容,是真實地生活。這些善良的「標準之外」的人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愛不斷地溫暖著這些自閉症患者的內心。

《標準之外》不僅聚焦於自閉症患者,也對社會如何對待他們進行了揭示和反思。

這部影片就像影片的海報一樣平淡無奇,但是卻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溫暖、樸實、治癒。

這個「標準之外」的故事會讓我們發現世界上有很多我們忽略的群體,也會讓我們發現世界上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無名英雄。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相信善良和愛,一定是存在的

相關焦點

  • 《標準之外》影評:理解身處於社會標準之外的人們
    世界因此而變得更溫暖明亮一直以來,影視作品都是一種藉由整體呈現帶著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媒介,無論是滿足每個人內心追求的想像、道出無法說出口的真實心聲,或者讓我們看見從未發覺的社會樣貌,都使得電影有著一股無法被取代的迷人魅力,而這次《標準之外》把故事主軸放在法國自閉症孩童的社會議題,讓我們通過電影的敘事深入平時日常生活中比較少見,或者幾乎沒有機會去注意的社會邊緣角落,既溫暖又有著深刻的正向意義
  • 《標準之外》:無法用標準衡量的愛
    文/夢裡詩書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標準之外》所講述的是一位自閉症護理機構負責人對自閉症患者傾盡所有的付出,這樣的藍本使其本身便已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而電影在克制內斂的情緒表達下對遊走於護理「標準之外」的機構與護理人員的聚焦,其在反映以一個被常人所忽視的社會問題同時,電影也將愛賦予了打動人心的形態。
  • 標準之外,是愛與信念在支撐
    四個月前,有著&34;之稱的凱撒電影獎,因為出人意料的把最佳導演頒給了羅曼·波蘭斯基而引發爭議,同時它也選出了實至名歸的大贏家-----《悲慘世界》。與此同時,所有人卻忽略了另一部顆粒無收的佳片-----由《觸不可及》的兩位導演帶來的最新力作《標準之外》。該片作為去年坎城電影節的閉幕電影,此次凱撒獎上僅提名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實屬遺憾。
  • 《標準之外》標準之外?標準之內?
    電影中自閉症的孩子們何嘗不是社會中身體表現不同於正常人的人,他們天生因為自閉症一直被我們正常人隔離、恐懼、觀賞、可憐。權力機器是不會反思自己的,它只會越來越固化自己,直到消滅了人類的意志。於是福柯說「人死了!」但是電影呈現出了不同於福柯式絕望與悲觀。
  • 《標準之外》用標準之外彌補標準之內的缺憾
    《觸不可及》是我幾乎每年都會看的影片,懷著渴望被治癒的心情,一次次被劇中兩人的感情所打動,對這部影片由衷的熱愛,讓我對這兩個導演的新作《標準之外》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標準之外》完整的講述了一個自閉症兒童護理機構的日常,它從機構負責人布魯諾,新護工,和前來調查這所機構的政府人員,三個視角還原了這群「標準之外」的人的生活。
  • 因一顆脆弱的心臟,他們被隔絕在世界之外.
    因一顆脆弱的心臟,小凡無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操場上奔跑,開心地上體育課,還可能面臨隨時的昏厥。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少部分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另外有少部分患者病情輕微,無需任何治療,但大多數患者需手術治療校正畸形。
  • 《標準之外》Ban
    《標準之外》借調查為引的展開,其並沒有將視角單一的放在布魯諾身上,而是透過患者,患者家屬,護工這些不同人的不同立場,去將這一故事克制內斂的緩緩展現出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發現這家機構有很多事情都不在所謂的「標準之內」,布魯諾對待所有患者,沒有標準,他將每一位患者都視作家人,即便面臨被查和資金危機,他也從沒有選擇放棄,而在僱傭的人員上,他也沒有標準,他並沒有歧視僱傭護工的本來身份,即便對方曾經只是個混混
  • 《標準之外》題材
    不可否認就作品本身而言,《標準之外》這種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時常見到的題材類型,確實是比上述幾部電影還要難引發觀眾的好奇與話題,但若我們願意給它機會走進戲院,便能深刻感受到裡頭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善良溫暖。在2011年以《觸不可及》獲得大量好評價的導演雙人組埃裡克·託萊達諾、奧利維埃·納卡什,這次《標準之外》延續他們過往對於社會各個角落的關懷,並以溫馨喜劇的形式來加以包裝,從不同族群之間的友情與衝突呈現出這社會上最可貴的人性耀眼光輝。
  • 《標準之外》:愛是無法用標準來衡量的
    ,而電影在克制內斂的情緒表達下對遊走於護理「標準之外」的機構與護理人員的聚焦,其在反映以一個被常人所忽視的社會問題同時,電影也將愛賦予了打動人心的形態。他們二人分別管理The Hatch & The Shelter兩個非牟利機構,目標在貧困地區培訓年青人擔任守護工作,負責照顧一些被其他機構拒於門外的重度患者個案。這非傳統的合作關係展現了非一般的人生。
  • 標準之外 Hors normes
    ◎譯  名 標準之外◎片  名 Hors normes◎年  代 2019◎產  地 法國/比利時
  • 這部《標準之外》電影節上雖然顆粒無收!但值得推薦
    除過獲獎影片之外,相信不少影迷也發現了這部顆粒無收卻獲得一致好評的的佳片——《標準之外》。早在去年坎城首映,收穫凱撒獎七項提名的《標準之外》,正是出自《觸不可及》的兩位導演最新自編自導的電影,一如從前的溫情聚焦的卻是另一個無奈的「悲慘世界」。
  • 《標準之外》
    這部電影裡的元素可以說細思極恐(褒義),劇情和節奏都完美融合在感性裡,正規還是不正規,標準或是非標準沒有準確的定義,這群社會遺棄的孩子,也許是另一種社會的展現。是因為自卑、自閉,才會自暴自棄,才會有暴力傾向,但就因為暴力傾向,被所有的一切拋棄,試想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機構,那麼這些同齡人,孩子是不是被關在籠子,鐵鏈鎖著,哪怕正常人也會被折磨瘋,何況是他們,內心更加脆弱、渺小、卑微。
  • 《標準之外》2019年最溫情的電影,現實給我們痛擊,電影給我們溫情.
    同時它也選出了實至名歸的大贏家《悲慘世界》。值得討論不休的東西實在太多,而讓影迷們忽略了一部顆粒無收的佳片。早在去年坎城首映,收穫凱撒獎七項提名的《標準之外》,是《觸不可及》的兩位導演最新自編自導的電影,一如從前的溫情聚焦的是另一個無奈的「悲慘世界」。而9年前的那部《觸不可及》,豆瓣698275人,打出9.2分,在豆瓣TOP250中排名第25。
  • 人因夢想而偉大,世界因你而不同
    人因夢想而偉大,世界因你而不同。我想可能無數個人,記得或看過,抖音上她穿著網紅熊服裝,在炎炎的烈日下,發過傳單,她滿頭汗水的樣子,讓人記憶猶新。有人嘲諷過她,說她長得不好看不會紅,而她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
  • 《觸不可及》導演用電影關注「標準之外」的人
    他們最新的電影是《標準之外》,這部由兩位法國頂級男演員文森特·卡索和勒達·卡代布主演的電影,年初獲得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8項提名。  片中文森特扮演的布魯諾和勒達扮演的馬利克,是巴黎兩家私人非營利機構的負責人,專門照顧沒有官方機構接收且攻擊性很強的自閉症、躁鬱症兒童、青年,片名《標準之外》指的,是這些可能永遠也不會「標準」的人,但也不僅僅是指他們。
  • 《標準之外》| 他們該不該被社會拋棄?
    她最後被一群男人制住,他們把她抱住,教她深呼吸,跟她商量數到3站起來。原來她叫艾米麗,她是一個自閉症患者。原本以為自閉症是一種莫須有的病,直到我親眼見到過這樣的孩子,我才意識到這種疾病遠比我想像的嚴重。2019上映的法國電影《標準之外》,讓這一部分人走入公眾的視野,他們的父母稱自己的孩子是「被社會拋棄的人」。這是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命題,誰該被社會拋棄?
  • 或許,他們遠沒有那麼偉大
    偉大並非一定是貢獻突出的科學家或者滿身功勳的戰士,各類行業的標準、職責不同,各行各業都能夠被稱之為偉大,都有自己獨特的偉大,與其他行業並沒有可比之處。那麼,電競選手又有誰能稱之為偉大?他們遠沒有那麼偉大忠誠如Flandre夠不夠偉大?不夠,還缺些東西。一人一城,堅守多年,為人也低調內斂的他,還缺一份能稱得上偉大的成績。
  • 他們因夢想而偉大
    當我們現在再去回顧這些年《漢密爾頓》走過的道路,我們更能意識到,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 這部電影,標準之外再給五星
    他們中有些人,靠著父母在外工作來維持治療,可這樣父母就無暇顧及他們。 有些人被送到了收養機構,被領養,然後再次被拋棄。 還有那麼一些人,因為不符合有關部門的收養條件,甚至不會被接收。 他們只能在「標準之外」的地方到處遊移,期盼著有一天可以被看到、被重視—— 《標準之外》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全程都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談談詼諧和克制的方式,記錄下了這個群體真實的生活。
  •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周星馳有句經典臺詞說:「人沒有夢想跟鹹魚沒有什麼區別」。周星馳跑了十五年的龍套都沒有放棄就是因為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在支撐著他。其實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夢想和沒有夢想的區別,沒有夢想就會痛苦、迷茫、沒有方向,沒有夢想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