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是我幾乎每年都會看的影片,懷著渴望被治癒的心情,一次次被劇中兩人的感情所打動,對這部影片由衷的熱愛,讓我對這兩個導演的新作《標準之外》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
《標準之外》完整的講述了一個自閉症兒童護理機構的日常,它從機構負責人布魯諾,新護工,和前來調查這所機構的政府人員,三個視角還原了這群「標準之外」的人的生活。
布魯諾的「正義之聲」護理機構不被政府認可,沒有取得相關的營業資格證書,但卻得到所有正規護理機構和自閉症兒童家長的信任和支持,願意把有暴力傾向,極度自閉的孩子交給他們來治療。
一個體制之外的機構照顧了一群不被正常世界接納的孩子們,這樣灰色而無奈的存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無解的問題「誰來對這群孩子負責」。
布魯諾從接收第一個孩子約瑟夫開始,就無言的把這份責任承擔起來了,他的生活幾乎都是圍繞這個機構,圍繞這群孩子,當鏡頭跟隨者布魯諾的腳步走進「正義之聲」的機構,尖叫,撞擊,吵鬧始終縈繞耳邊,這是布魯諾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場所的背景音,是這些自閉症兒童嘗試再次融入世界的哀鳴。這種有點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在布魯諾和這裡的醫護人員聽來,已經習以為常,他們儘可能用寬容溫和的方式去化解這些孩子們的不適和痛苦,而非用藥物和暴力,這也是「正義之聲」和那些政府的福利機構的差別所在,他們真心尊重這些孩子。
布魯諾幫約瑟夫找工作,並教會他獨自乘地鐵,但還是不放心悄悄跟隨他,在約瑟夫想要再次按響警報器的時候提醒他,這已經超過了一個護理機構工作者應該承擔的義務,更像是對自己的孩子的無償付出,將他從蹣跚學步一點點帶入成人的世界,學會獨立。這或許是約瑟夫作為布魯諾接收的第一個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情誼,也是布魯諾聽見約瑟夫年老的母親聲淚俱下的說道「我死後,他該怎麼辦,乾脆我帶他走吧」,內心的觸動。悲劇往往會在自閉症兒童的家庭接連上演,直至寸草不生。
影片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比如布魯諾兩次失敗的約會,他也是需要愛情滋潤的男人,他也會對美麗開朗的女人產生好感。人們將一個人定義成英雄時,往往忽略了這個人本身的真實訴求。布魯諾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神,而只是小心翼翼經營著體制之外的「非法機構」,為沒人願意接收的一群可憐孩子提供庇護的普通人。
影片還引入了一個群體,「正義之聲」的護工,是一群浪跡街頭,無所事事的「小混混」,沒文憑,沒工作經驗,將他們招募到這個機構去照顧同樣被社會放逐的自閉症兒童。看似挺不可思議,並讓人擔心這群年輕人的護理能力和是否有同理心。影片中的一位新參與的年輕人把事情辦砸後想要放棄這份工作,麥力克對他咆哮:是這些孩子給了你照顧他們的機會,讓你找到存在的意義,你應該感謝他們。也許,高超的護理能力和冷靜處理的專業水平很重要,但這群年輕人和自閉症兒童之間兩顆互相療傷的心也許對彼此都更有好處。
而最讓人感動的是,在公權力觸碰不到的地方,仍有那麼一群人,耗盡心血不求回報的以一己之力去彌補體制的缺憾,在所有機構追求高效拒收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之時,仍有那麼一群人,願意張開懷抱,耐心等待著這群孩子回到人間。
在完成度上,這部影片的結局處理略顯倉促,人物過於龐雜,導致主角形象不夠立體,想要展示的角度太多,反而失了水準。
但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用來治癒人心已是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