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底,曾經拍過《攻殼機動隊》的動畫導演押井守,在《文春文藝》上,對日本電影現況做了一番評價。
這篇評論,當然沒忘記創造商業奇蹟的動畫電影《鬼滅之刃》。但同行的成功,沒有讓他很高興。他反而認為:「日本電影快沒救了」,「鬼滅之刃就算出續作,也不會這麼紅」。
收穫100萬觀眾,靠作品的力量,再多就是社會現象。
雖然我只看過《鬼滅之刃》的公開影像,但最基本的了解還是有的,比如原作很有人氣,劇場版作畫認真等。
嚴格來說,《鬼滅之刃》這部作品,不管設定、角色還是劇情,都稱不上新潮。就算這樣,《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的劇場版,還是創造了能在日本影史留名的票房成績。
考慮現象的原因的時候,我腦海裡面浮現的,是鈴木敏夫(吉卜力的製作人)的話:「讓100萬人看,靠的是作品的力量,接下來都算是社會現象。」
熱潮變得無法控制,這才能叫一世風靡。換用現在的詞彙,這種現象應該叫「爆紅」吧。
「爆紅」的本質,應該也算現代社會的謎團了。超級爆紅,背後沒有人為的機關,只能稱為「現象」。而且這一現象先有結果,所有的解釋都是馬後炮。
作品「爆紅」的臨界點在哪一刻?所有人都是發言者的網絡社會,每一位個人,是怎樣讓作品成為社會現象的?
雖然有很多人在做研究,但我並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大家的思維方式搞反了。因為「爆紅」作為一種現象,只能通過歸納法來解釋。所有理論都是馬後炮,尋找邏輯也是白費力氣。
哲學角度來講,人能說一些東西,同時也有不可言說的部分。
無法言說部分只有信守沉默——偏偏「爆紅」,就是那種沒法說明的東西。畢竟人類本身,並沒發現世界運作的原理,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這種矛盾,也反映了流行的本質。因為無法理解,所以大家才那麼有興趣,並因此評論那些作品。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和作品好壞沒有了關係。
大熱的《你的名字》也是這樣。雖然電影本身很有水平,但現象級的作品,總是超越了作品本身。
鬼滅之刃,以後也會繼續製作劇場版吧。然而接下來的續篇,估計很難獲得第一部程度的人氣。
鬼滅這部作品,應該也不會成為《龍珠》、《海賊王》這樣的搖錢樹。這種感覺的來源是什麼,我也無法用語言來說明,這是「無法言說的部分」。
日本演員與觀眾都不行,只想著蹭人氣
現在的日本電影,只能算是一種蹭熱度的模式。到處都是知名動畫、漫畫、小說的改編。原創劇場版,幾乎得不到任何關注。
我和韓國電影圈有一些緣分,我的《人狼》與《最後的吸血鬼》,都被他們拍成了真人電影。
今年,韓國的《寄生蟲》,還獲得了奧斯卡獎。
就我的感覺來說,韓國的電影生態很豐富。不管是主角級的人物,還是個性強烈的配角,都顯得很專業。既有威武挺拔的男子漢,也有富有神韻的女主角。他們還足夠大膽,演動作戲也沒問題。
與之相比,日本電影就不行了,總拿有名偶像來撐場面,和他們搭戲的都是老頭子。就算嚴肅向作品,主角的臉也只有幾種模式。真人片靠演員,這麼一比,還是韓國更有料。
要說這反映了什麼,這就是「現在的日本電影,只是尋求與他人共感的場所」,「觀眾只想看已經了解的作品。不想為未知的東西消耗時間與金錢」。對電影院來說,這已經算是進入末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