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衛鋒:「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2020-12-28 澎湃新聞

俞衛鋒:「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2020-05-14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就像一塊巨大隕石砸向神州大地,既砸出了全球的風雲變幻,也砸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許多麻醉醫護人員以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一詩中所說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無畏精神毅然奔赴抗疫前線,與兄弟學科一起圓滿完成了艱巨的抗疫任務,還將大量中國麻醉抗疫經驗的文章發表在《Anesthesiology》等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然而,正當中國疫情即將平息、英雄凱旋之時,同時也引發了關於麻醉學科生存與發展的大討論。對學科未來發展的深層思考稱得上「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有人說「沒有事後諸葛亮就沒有事前諸葛亮」,甚至將之理解為「事後諸葛亮」乃「事前諸葛亮」之母。這句話至少有三層涵義:一是當「事後諸葛亮」並不可恥,反而精神可嘉;二是當好「事後諸葛亮」的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及時糾正工作中的錯誤;三是積累當「事後諸葛亮」過程中的智慧,從而總結經驗最終成為「事前諸葛亮」,再不重蹈覆轍。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這場討論的同道們,都是將學科發展掛在心上的好同志,是熱愛麻醉的優秀學者!大致想來,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麻醉學科通過這次抗疫是提高了學科的社會認知度,還是被忽略了?是在疫情中脫穎而出了,抑或是遇到尷尬了?

從身份認同上來看,在這次抗疫行動中,麻醉科是四大抗疫先鋒之一。國家在如麻醉規培醫生和研究生招錄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出臺了21號文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文件,都是在強調學科的身份問題。就身份認同而言,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非覺得自己地位有多低。

從主觀感受上來看,這次「麻醉科」三個字並不在媒體的主流報導中出現。反之「新冠患者產子」、「插管急救」等卻頻頻見於報端。明白的怎麼都明白麻醉醫生的付出,不明白的總能忘了還有個麻醉醫生。從短期來說,是導致了主觀感受上,麻醉科無人提及,更無人掛念的窘境。從長遠來看,麻醉學科的內涵和優勢未能很好地展示在人前,錯失大好時光。更有甚者,與由麻醉科分出去的重症醫學科相比,在所受的社會關注度一點上就高下立判。頓時,部分麻醉醫生化身「檸檬精」,意思是「檸檬成精」、「心中酸溜溜」的感覺隔著屏幕都能聞著酸。但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各行各業都有,並沒有什麼不妥,我倒覺得它是件好事。畢竟,不甘才能激發改變。網絡熱詞多出於大腦洞的網友,還有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名人名家通過主流媒體發表演說,也會被網友截取送上熱搜,最大的優點就是準確表達感受和情緒。這裡,兩個網絡熱詞大概能很好地歸納我的觀點。

第一個熱詞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出自2019年暑期熱播的綜藝節目《中餐廳》第三季的嘉賓黃曉明之口。原意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其他人的意見,盲目自信及獨斷專行的表現。後《北京青年報》發表的文章《乾隆皇帝:畫畫,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中表述霸道又自戀的乾隆皇帝作為統一王朝的皇帝,他追求對自己統治成就的藝術化表達,藉由和宮廷畫師的書畫交流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最終形成乾隆朝宮廷繪畫的風格。麻醉學科發展到現在的階段,有多少需要你覺得,有多少需要我覺得呢?又有哪一些需要領導部門覺得,又有哪些需要大眾覺得呢?我想,在構建高品質學科體系、構築高水平人才高地、培育高質量研究成果這三方面,是需要我們自己覺得的。做好自己,只為付出,不問收穫大概是要別人覺得的。成此三點之後,則來自相關領域的輔助會接踵而至,成就更高的學科地位和範圍,是需要領導部門覺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承受得起大眾的讚美,也能從容面對患者的忽略,但關鍵是我們並不太在乎,是需要大眾覺得的。畢竟,麻醉醫生是為人類醫學進步而奮鬥,不是為世俗謬讚而生。

第二個熱詞是「文明互鑑」,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相互借鑑。2019年5月15日,習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引起全球共鳴。 「文明互鑑」當即成為全球「熱詞」。西醫的發展水平越高,學科分工就越細,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疾病的救治往往需要多學科相互合作,也可以說要進行「文明互鑑」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救治成功,抗疫工作其實也不例外。看待麻醉學科的抗疫「尷尬」和重症醫學從麻醉學科分出後的「風光」時,要用客觀、冷靜、平和的心態,大概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滿意答案。學科的分分合合本就正常,學科向更精細化發展是永恆的主題,關鍵是要研究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賦予學科怎樣新的內涵。譬如,AICU就很有可能是麻醉學科下三級學科的新內涵。麻醉學在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基礎上,應追求與其他基礎醫學及臨床學科的相互借鑑,必然也包括和從麻醉學科分出的重症醫學和疼痛學科分工合作。

麻醉醫生,首先是一位醫者,隨後是一名學者,最後應是一名智者。用醫者的態度看待患者和生命,用一名學者的視角審視知識與技術的進步,用一名智者的眼光去理解時間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啟示。用冷靜、理智、審慎的心境去面對學科間合縱連橫般的生態關係。才是麻醉學科不斷迭代進步的基礎。

最後,在《Anesthesiology》中文版抗疫後恢復發行的今天寫下此篇感悟,以我個人有感而發的一孔之見,望得麻醉諸君之共鳴、爭論或批判,我都欣然受之。用陳佳明《陽光總在風雨後》中的歌詞與大家共勉,「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陽光總在風雨後」。經歷風雨後的萬物生長與更迭,都與你我有關。參與其中亦或袖手旁觀,皆是選擇,不問好壞對錯。

原標題:《俞衛鋒:「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Anesthesiolgy》中文版第一期卷首語-戰歌聲中的光
    戰歌中的慷慨激昂在不歇的歲月中激蕩著無數人,那種不掃倭奴不顧身的壯烈景象躍然於眼前。在又送走一批麻醉同道奔赴援鄂抗疫一線,我情緒萬千思緒難平!感嘆這何嘗不是誓抗疫情不顧身的情懷呢?當即寫下此文,借為《Anesthesiology》中文版寫卷首語的機會,談談當下麻醉與抗疫的兩件事的個人感悟。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成立的氣管插管小分隊被中央電視臺廣為宣傳並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 《在一起》——與你同在,抗疫劇就得這麼拍
    距上一個抗疫劇《最美逆行者》播出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於這部劇的評價也是頗有爭議,觀眾們對於這部劇的點評也是褒貶不一同樣是抗疫劇,《在一起》告訴我們抗疫劇就得這麼拍。用心還原現實不單靠旁白和臺詞,細節打動人《在一起》有很多用心的細節,每一處細節都深切還原了當時的情況。張天愛飾演的護士長,在休息時雖然摘下了口罩,但是臉上還是清晰可見的壓痕。
  • 8位抗疫英雄的故事!
    12月8日下午江蘇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焦廷標館劇場舉行東大師生在8位抗疫英雄的戰疫故事中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聆聽8位抗疫英雄的故事!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抗疫期間,他帶領蘇北、蘇中6個城市、17家醫院的66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省陽新縣,發揮江蘇醫療資源優勢,與後方醫院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成功救治158名確診患者,牽頭幫扶合作,為陽新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更留下了要踐行「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 抗「疫」戰爭中的晉中擔當
    對封村、封戶的村民,平遙「封戶不封情,隔離不隔心」,實行組織、生活、醫療衛生「三保障」,讓群眾感到暖心、增強了抗「疫」信心。以平遙為「點」,晉中以「嚴」「暖」交融的治理手段,從源頭上,徹底阻斷疫情向周邊再傳染,為把控戰「疫」全局贏得先機。由點及面,其他各縣(區、市)各出實招,守土盡責、守土擔責。
  • 國際述評:審視第一個百日得與失 展望下一個百日風險與期待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審視第一個百日得與失 展望下一個百日風險與期待中新社北京5月8日電 題:審視第一個百日得與失 展望下一個百日風險與期待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5月8日,距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
  • 白衣披甲戰江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戰「疫...
    援鄂抗疫歸來的北大第一醫院內科聯合團支部書記葉晶分享的感悟把大家的視線引向數月前那場波瀾壯闊的抗疫之戰。疫」行動中,北大第一醫院醫護人員們在組建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和北京嚴防嚴控兩條戰線上不畏艱險、挺身而出,以出色的成績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 人心不能麻醉——《麻醉風暴》
    《麻醉風暴》題材內容很大膽,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被大眾忽略的麻醉醫生。男主蕭政勳是一名麻醉醫生。而本劇一開始,就事無巨細地表現一個麻醉醫生的工作常態。一臉疲態,卻腳步匆匆。院方對麻醉醫生也沒多重視,人手配備也不齊全,日班麻醉醫生只有他一個,一天得負責好幾臺手術,一個月兩三百臺手術。
  • 抗疫劇《在一起》官宣定檔,全明星陣容,還原抗疫一線小人物
    最近熱播的抗疫劇《最美逆行者》,一經開播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抗疫題材的影視劇近期熱度不下。近日,又一部抗疫題材的電視劇官宣定檔了,備受大家關注的抗疫劇《在一起》定檔9月29日,初步確定會有9家媒體平臺聯合播出。
  • 疫情速寫拉開帷幕,抗疫劇要怎麼做?
    而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更是在全球熱播,成為全球網友了解抗疫一線的眼睛。此外《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記》《凌晨四點的武漢》《餘生一日》《武漢24小時》《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派出所的故事》《中華醫藥 抗擊疫情》《溫暖的一餐》等各式各樣的紀錄片在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露面,聚焦醫生、民警、司機等與此次疫情密切相關的職業,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真實記錄武漢這座城市的溫度,均取得了不錯的口碑與關注度。
  • 2020,疫起抗疫,拍照不息
    2020,疫起抗疫,拍照不息 2020-12-23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國心理健康工作者抗疫歌曲《用心點亮》今日全球首發
    2020年10月9日,在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北京回龍觀醫院舉辦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暨全國心理健康工作者抗疫歌曲《用心點亮》全球首發儀式
  • 【全民抗「疫」】《你聽春天來了》——曲陽原創抗「疫」歌曲
    【全民抗「疫」】《你聽春天來了》——曲陽原創抗「疫」歌曲 2020-02-0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疫」先鋒丨戰「疫」夫妻兵,共築抗「疫」情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有無數的「戰士」衝在最前面他們舍小家保大家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對對夫妻然而在韶鋼也有一對戰「疫」「夫妻兵」他們就是黃文星、羅丹健夫婦接下來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一起看看他們夫妻感人的戰「疫」故事吧!
  • 【全民戰「疫」】抗「疫」路上的家力量,我們在「疫」起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兒子陳志超,也作為一名黨員志願者,積極參與到防疫攻堅戰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上,父子倆戰地雖不在一處,但是他們戰「疫」的心卻緊緊相連。每天,他脫下隔離衣物從抗疫一線暫時撤下來,回家就立馬做飯,照顧小孩,為父母做治療……中間只能抽出片刻時間稍作休息,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抗疫戰場,真正成了一個主內又主外的全能之人。「把工作幹好的同時記得保護好自己。」「知道了,你也要注意安全。」
  • 3位抗疫英雄深情講述戰「疫」故事
    此次主題黨日活動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傳承102紅色基因」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激發集團全體幹部職工以更奮發的姿態、更昂揚的鬥志,投入到疫後重振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偉大鬥爭中。重溫誓詞3位報告人均為獲得全國和省級表彰的抗疫先進個人,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聆聽抗疫英雄的故事!陸定波:「拄著雙拐也要完成我的使命」
  • 益陽抗疫歌曲《春在路上》發布,暖心聲援抗疫一線!
    紅網時刻益陽2月11日訊(通訊員 宋詠琪)「春在路上,把風雨一掃而光,春在路上,和陽光一同綻放……」2月10日下午,益陽抗疫歌曲《春在路上》正式發布,暖心聲援抗疫一線。《春在路上》由劉華作曲,高漢武作詞。劉華,益陽本土音樂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湖南省音樂家協會創作學會副秘書長,現任湖南清溪文化旅遊經營開發有限公司副經理。
  • 抗「疫」戰爭中,珍貴的人物事跡,可作素材
    本文整理了抗「疫」戰爭中,珍貴的人物事跡,可作素材。1、「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鬢挽烏雲,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這16個字是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的真實寫照。
  • 待在家中!網飛《聖鬥士星矢》發「抗疫版」海報
    待在家中!網飛《聖鬥士星矢》發「抗疫版」海報 時間:2020.04.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助力抗「疫」,共迎春天 ——長春非遺人抗「疫」作品展示
    防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長春市的非遺傳人積極行動起來,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傳遞出美好的祝福,用他們優美的唱腔表達出抗「疫」的必勝信念,用他們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宣傳疫情防控的隊伍中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寒冬正在消散,春風已悄然拂面,我們共同期盼,繁花滿樹的春天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