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就像一塊巨大隕石砸向神州大地,既砸出了全球的風雲變幻,也砸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許多麻醉醫護人員以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一詩中所說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無畏精神毅然奔赴抗疫前線,與兄弟學科一起圓滿完成了艱巨的抗疫任務,還將大量中國麻醉抗疫經驗的文章發表在《Anesthesiology》等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然而,正當中國疫情即將平息、英雄凱旋之時,同時也引發了關於麻醉學科生存與發展的大討論。對學科未來發展的深層思考稱得上「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有人說「沒有事後諸葛亮就沒有事前諸葛亮」,甚至將之理解為「事後諸葛亮」乃「事前諸葛亮」之母。這句話至少有三層涵義:一是當「事後諸葛亮」並不可恥,反而精神可嘉;二是當好「事後諸葛亮」的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及時糾正工作中的錯誤;三是積累當「事後諸葛亮」過程中的智慧,從而總結經驗最終成為「事前諸葛亮」,再不重蹈覆轍。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這場討論的同道們,都是將學科發展掛在心上的好同志,是熱愛麻醉的優秀學者!大致想來,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麻醉學科通過這次抗疫是提高了學科的社會認知度,還是被忽略了?是在疫情中脫穎而出了,抑或是遇到尷尬了?
從身份認同上來看,在這次抗疫行動中,麻醉科是四大抗疫先鋒之一。國家在如麻醉規培醫生和研究生招錄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出臺了21號文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文件,都是在強調學科的身份問題。就身份認同而言,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非覺得自己地位有多低。
從主觀感受上來看,這次「麻醉科」三個字並不在媒體的主流報導中出現。反之「新冠患者產子」、「插管急救」等卻頻頻見於報端。明白的怎麼都明白麻醉醫生的付出,不明白的總能忘了還有個麻醉醫生。從短期來說,是導致了主觀感受上,麻醉科無人提及,更無人掛念的窘境。從長遠來看,麻醉學科的內涵和優勢未能很好地展示在人前,錯失大好時光。更有甚者,與由麻醉科分出去的重症醫學科相比,在所受的社會關注度一點上就高下立判。頓時,部分麻醉醫生化身「檸檬精」,意思是「檸檬成精」、「心中酸溜溜」的感覺隔著屏幕都能聞著酸。但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各行各業都有,並沒有什麼不妥,我倒覺得它是件好事。畢竟,不甘才能激發改變。網絡熱詞多出於大腦洞的網友,還有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名人名家通過主流媒體發表演說,也會被網友截取送上熱搜,最大的優點就是準確表達感受和情緒。這裡,兩個網絡熱詞大概能很好地歸納我的觀點。
第一個熱詞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出自2019年暑期熱播的綜藝節目《中餐廳》第三季的嘉賓黃曉明之口。原意為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其他人的意見,盲目自信及獨斷專行的表現。後《北京青年報》發表的文章《乾隆皇帝:畫畫,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中表述霸道又自戀的乾隆皇帝作為統一王朝的皇帝,他追求對自己統治成就的藝術化表達,藉由和宮廷畫師的書畫交流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最終形成乾隆朝宮廷繪畫的風格。麻醉學科發展到現在的階段,有多少需要你覺得,有多少需要我覺得呢?又有哪一些需要領導部門覺得,又有哪些需要大眾覺得呢?我想,在構建高品質學科體系、構築高水平人才高地、培育高質量研究成果這三方面,是需要我們自己覺得的。做好自己,只為付出,不問收穫大概是要別人覺得的。成此三點之後,則來自相關領域的輔助會接踵而至,成就更高的學科地位和範圍,是需要領導部門覺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承受得起大眾的讚美,也能從容面對患者的忽略,但關鍵是我們並不太在乎,是需要大眾覺得的。畢竟,麻醉醫生是為人類醫學進步而奮鬥,不是為世俗謬讚而生。
第二個熱詞是「文明互鑑」,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相互借鑑。2019年5月15日,習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引起全球共鳴。 「文明互鑑」當即成為全球「熱詞」。西醫的發展水平越高,學科分工就越細,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疾病的救治往往需要多學科相互合作,也可以說要進行「文明互鑑」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救治成功,抗疫工作其實也不例外。看待麻醉學科的抗疫「尷尬」和重症醫學從麻醉學科分出後的「風光」時,要用客觀、冷靜、平和的心態,大概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滿意答案。學科的分分合合本就正常,學科向更精細化發展是永恆的主題,關鍵是要研究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賦予學科怎樣新的內涵。譬如,AICU就很有可能是麻醉學科下三級學科的新內涵。麻醉學在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的基礎上,應追求與其他基礎醫學及臨床學科的相互借鑑,必然也包括和從麻醉學科分出的重症醫學和疼痛學科分工合作。
麻醉醫生,首先是一位醫者,隨後是一名學者,最後應是一名智者。用醫者的態度看待患者和生命,用一名學者的視角審視知識與技術的進步,用一名智者的眼光去理解時間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啟示。用冷靜、理智、審慎的心境去面對學科間合縱連橫般的生態關係。才是麻醉學科不斷迭代進步的基礎。
最後,在《Anesthesiology》中文版抗疫後恢復發行的今天寫下此篇感悟,以我個人有感而發的一孔之見,望得麻醉諸君之共鳴、爭論或批判,我都欣然受之。用陳佳明《陽光總在風雨後》中的歌詞與大家共勉,「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陽光總在風雨後」。經歷風雨後的萬物生長與更迭,都與你我有關。參與其中亦或袖手旁觀,皆是選擇,不問好壞對錯。
原標題:《俞衛鋒:「復盤」抗疫中麻醉學科的得與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