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倚天屠龍記》書中屠獅大會出現的太虛子武功有多高?謝遜讓他明白,到了棄劍之時,漸入無劍級!
為何棄劍
《老子》第三十一篇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獨孤棄劍,太虛亦棄劍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 利,不亦悲夫!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持劍難免殺人,劍乃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為之,無劍則無殺戮。
以道御劍,天下無敵!
和諧相處,不動幹戈。
無劍勝有劍與無招勝有招皆為武學最高境界
為道太虛,棄之又棄,一無所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有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太虛子,應道而生
太虛,是道
《莊子·知北遊》:「是以不過乎 崐侖 ,不遊乎太虛。」
清·田蘭芳《留別石仙堂(袁可立堂號)諸生口號》:「猶喜太虛無點染,鄙夫留得舊空空。」
《紅樓夢》第一二○回:「太虛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陳夢雷 《去者日以疏》詩:「冥心歸太虛,天地與同壽。」
南朝 梁 沈約《均聖論》:「我之所久,莫過 軒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虛,猶 軒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陸龜蒙 《江湖散人傳》:「天地大者也,在太虛中一物耳。」
明清之際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太虛即氣,絪縕之本體。」
宋 張載 《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四》:「太虛之精氣流動,充盈於天地之間。」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春秋時期 · 老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刀槍不入,棄劍歸隱
冤冤相報何時了,漸入無劍之境,天下少有敵手,仇人尋來,棄劍又何妨!
如此接連三十餘人,一一將謝遜侮辱了一番,到最後一名長鬚道人出來,稽首說道:「貧道太虛子,我兩位師兄,命喪謝大俠拳底。貧道今日得見謝大俠仁心英風,深自慚愧,貧道劍下也曾殺過無數黑白兩道的豪傑。我若找你報仇,旁人也可找我報仇。」說著拔出長劍,左手振指一彈,當的一聲,長劍斷兩截。他將斷劍投在地下,稽首行禮而去。
太虛又名大虛, 太虛,是道
老子《道德經》認為,道大而虛靜。
《道德經》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群雄竊竊私議,這太虛子江湖上其名不著,武功卻是如此了得,更難得的是心胸寬廣,能夠自責,看來再沒有人出來向謝遜為難了。
太虛子放棄報仇一是見識謝大俠仁心英風,大徹大悟,自視修為已到,棄劍悟道,藐視群雄,棄劍是太虛子的最後一步,也是他的開始一步,太虛子,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