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80年9月15日出生,祖籍河南省開封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2015年第一批開封市青年文化英才,北京工筆重彩畫協會會員,2018年擔負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項目。
參加展覽作品
2008年《九虎》 入選 紅星杯全國書畫作品大賽
2009年《而立》獲得河南省十一屆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2014年《去年夏天》獲得第十二屆河南省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
2014年《去年夏天》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16年《誰拆走了我的夏天》入選「工·在當代」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
2017年《魚缸》入選第六屆「jc.雅各布森」肖像大賽(國際肖像展)
2017年《三月》入選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化工廠》入選「悲鴻精神——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花園》入選「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人物作品展
2017年《西洋棋》入選「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當代中國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
2019年《塞罕壩》獲得第十三屆河南省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
2019年《塞罕壩》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管海龍是一位熱愛生活、執著於藝術的青年畫家,雖然很年輕,但有著豐富的不同於常人的人生閱歷。20年來,他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勤於求索,拜名師袁汝波先生學藝問道、畫藝日進,尤其在人物畫創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藝術創作是一項複雜的創造性工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對人物的眼神包括一切肢體語言的描繪,最終都是在刻畫人物的心靈。管海龍對此是明晰的。依託紮實的筆墨功夫和造型能力,他以工筆人物畫創作為主,追求工筆畫的寫意性表現手法,同時賦予現實主義題材以思想性和藝術性,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其探索和創作得到高度認可。
近年來,管海龍的參展、獲獎作品,如《去年夏天》《塞罕壩》《誰拆走了我的夏天》《西洋棋》等,便是其作品創作手法和思想性的詮釋。
中國畫範疇,工筆是相對寫意而言的,對應寫意畫,工筆畫描繪事物工細,比較具象,就其現實意義而言,其承擔了重要的社會文化使命,在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管海龍以工筆畫工整寫實的表現形式,來描繪市井生活、人間百態,找準了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找到了自我聲音的傳達方式。同時,他極力追求表現上的自由,不拘泥於再現形象的客觀真實,擺脫時空觀念的限制,把自己心中的物象以筆墨的形式細膩地表達出來。這種表達,無疑是緣物寄情,吐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在繁華、喧囂的現實社會,靜態的畫面、寫實的手法,發出了一個從藝者或讚許或歡欣或感傷或無奈或疑惑的聲音。
榮獲河南省第12屆美展金獎並參加全國第十二屆美展的作品《去年夏天》,便是如此。
這幅作品的創作源於城區改造的一次拆遷。家族房舍的拆遷,牽涉產權的分割和利益的分配,這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親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出現了出乎預料的情況,令人意想不到。畫面當中赤裸上身的男子,是主持財產分配的主要人物,畫面上人物與人物之間充滿了誤解、猜疑、迷惑。畫面的背景採用不穩定的構圖方式,產生一種動蕩感,使背叛、欺騙這些人性不光彩的成分充斥了畫面。畫面的細節,包括人物表情的刻畫,讓讀者感受到市井小人物在面臨重大變遷時所表現出來的人性複雜多變的一面。《去年夏天》是帶有濃重情感色彩的作品,畫家力圖通過畫幅上的人物來表達現實,同時傳達更深層次的信息,那就是,呼喚親情永駐,切勿因為眼前利益而起爭端,為此失去無法挽回的東西,值得嗎?
《塞罕壩》是管海龍有感於塞罕壩精神而創作的,是畫家以筆墨歌頌時代的一幅現實主義佳作。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甘於奉獻、艱苦奮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樹立了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的完整的精神體系。這幅作品,管海龍有意規避工筆人物畫表現現實題材的局限性,沒有選取戰天鬥地的大場面,而是選取人數不多的一個勞動群體、一個不大的場面。畫面上,有人精神抖擻,有人略顯疲憊,有人的眼神充滿期盼,有人太疲倦了要坐下來休息……這無疑是最真實的場景,沒有誇張,沒有刻意渲染,唯有真實方能打動人心,平淡的畫面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一種精神……而畫面上唯一的女性勞動者,紅色的著裝,無疑是畫家以藝術化的手法、以溫暖的色調,來「溫暖」讀者。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在勤勞勇敢的建設者的勞作中,那一抹紅,何嘗不是奮進精神的象徵!
在管海龍的筆下,《公園》《誰拆走了我的夏天》《西洋棋》《化工廠》《監控室》等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都在傳達著畫家的思想情感,表達著畫家關注社會、關注人性、表達情感的初衷。
工筆畫的寫意性表現手法,古已有之。在管海龍的工筆人物畫創作中,這種所謂的「寫意」,誇張的成分相對較少,人物的表情、肢體語言,沒有完全忠實於客觀現實,只是相對的「寫意」,這無疑更能合乎畫家表達情感和意願的需要。在這裡,畫家沒有再現形象的客觀真實,也僅僅停留在自然物象的客體上,而是在自然客體和自我藝術語言的關係中,營造一個繪畫空間。在色彩處理上未必再現物象的原色,而是根據作者的主觀願望設計畫面色調。
這便是管海龍強調表現手法上的自由,他「工中有寫」的表現手法,更體現了藝術趣味之「意」。在這種筆墨語境之下,管海龍賦予人物以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
全媒體記者:張德卿
原標題:《關注現實 緣物寄情——兼談管海龍工筆人物畫的寫意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