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已經下了一個月,當人類還在為出行苦惱,這個城市的流浪動物已經在生死線掙扎。
7月15日10點,30歲的張景殿開車前往江夏藏龍島。有人撥打援助熱線說,這裡一個別墅小區有流浪貓需要救助。
暴雨突降,視線一片模糊,張景殿靠邊停車,陷入回憶。
張景殿第一次接觸到動物救助是2011年,那時候他還是武漢工程大學的一名本科生。
微博上,他看到一隻名叫「元元」的狗,半邊臉被巨大的口腔黑色素瘤包裹,面目因為痛苦而猙獰,眼神裡都是無助。這張照片刺痛了張景殿的神經,「一定要親眼看看它。」
張景殿找到了元元所在的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
踏入基地前,他腦補的動物救助工作是帶著柔光濾鏡的,但推門所見的景象打破了他的想像。
暗淡的門窗,生鏽的圍欄,不到400平米的院子裡擠著200多隻狗狗。
它們曾經都是流浪狗,有些被主人棄養,有些因為走失流落街頭。被協會救治痊癒後,它們在這裡暫住,等待某個機緣,被新主人領養回家。
「那一刻我覺得應該為它們做點什麼,不帶目的的那種。」
那之後每個周六的動物保護志願者服務日,張景殿都會過來幫忙做些打掃清理的活兒,這個習慣延續了9年。
如今,張景殿已經是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也是協會裡為數不多的全職人員。
近來連日的大雨,讓城市裡流浪動物的生存更加艱難。
動物們春天發情,到了入梅前後,會有很多小貓小狗出生。狗媽媽習慣打個地洞生寶寶,一旦積水,不僅狗媽媽被困,新生的小狗也會被淹死。
貓咪體型小,禦寒能力差,身體打溼後容易生病,有的貓害怕被水淹,會爬上樹或者空調外機,但跟我們通常認為的不一樣,它們也會恐高,不敢往下跳,只能困在原地。
△志願者拍攝於救援現場,躲雨的小貓困在高樓天台
這次去藏龍島,張景殿特地帶了個網子,疫情期間,大量的寵物被棄養,這些棄養寵物對人類的戒備心很強,只能用特殊的方法救助。
「之前一個月救二三十隻,但是上個月猛增到70多隻,昨天一天就救了5隻。」張景殿說,疫情後的雨季,大家的工作量翻倍不止。
△救治痊癒後的流浪動物會暫住在基地裡
我們通過各種渠道都無法查實城市流浪動物的準確數據,網上流傳較多的是這個來源不明的版本:世界上流浪狗的數量約為2億隻,而中國流浪狗的數量佔了20%,達到4000萬隻。
公開報導的數據相對更具參考性:西安市警方每年收容的流浪狗在4000隻左右,南京市自2007年至2015年10月,收容了超過3萬隻流浪狗。
即使是不完整的數據,對比之下,也足以看到救助力量的微薄。
人力有限,資源有限,張景殿和他的同事們只能按照緊急程度來安排救助,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去衡量生命的價值,被迫做出關於生殺的決斷。
「但能救的我們都會去救,能救起來一隻是一隻。「
2014年年初,一則新聞轟動了武漢,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張景殿們的存在。
距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寒冷的冬夜,協會接到志願者電話:白沙洲大道石門段,有人正把一筐一筐的貓裝上大貨車,形跡很可疑。
貓販子動作很快,會長杜帆和同事趕到現場時,大貨車已經上路了。如果不及時攔截,一車2800隻貓將被連夜送往南方,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杜帆驅車追趕,同時尋求高速和動檢部門的幫助。三小時後,在赤壁新店收費站,貨車被攔截檢查。
停車之後,杜帆看到了密密麻麻的貓,「隔著很遠都能聽到它們的呻吟聲。」
△圖源:楚天都市報
動檢部門認為,該車檢疫證疑似造假,勒令其返回武漢接受處理。
返程途中,杜帆繼續跟車,最驚險的一幕出現了。
凌晨三點,車行至京港澳高速安山出口,原本慢悠悠的貨車忽然提速,意圖暴力衝崗。
杜帆沒猶豫,直接把油門踩到了底。
轎車提速比貨車快得多,車身像一頭失控的野獸衝了出去。在大貨車進崗前的最後一刻,杜帆斜插入彎,橫在貨車面前。
貨車急剎,輪胎青煙騰起,在地上拖下兩道長痕。「要是再往前滑動半米,我不死也得殘疾。」
貨車上跳下兩個壯漢,敞著領口,手握鐵棍。
杜帆驚魂未定,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慫,「我一慫,2800隻貓都得死」。
一場惡鬥在所難免。就在此時,尖銳的警笛由遠及近傳來。壯漢愣了一下,把鐵棍藏回車裡。
△圖源:楚天都市報
杜帆一直在微博上更新事件進展,越來越多的愛貓人士前來支援。轉運到白沙洲的時候,自願跟隨「押運」的已經有100多輛車。
然而,抵達武漢後,動檢部門的消息讓杜帆再次崩潰:如果檢出問題,就要對這車貓進行無害化處理。
無害化處理就是安樂死,也就是說,這群普通人一夜驚險追車,甘冒不法分子威脅,一腔孤勇,連班接力,換來的可能是同樣的結局。
就在此時,轉機出現了。一家民間愛心組織願意出資5萬元「贖」下這些貓,轉交給協會安置。
到達安置地點,杜帆累得有些恍惚,雙腿一軟,兩肘撐在了水泥地上。
協會兌現了承諾,「有病治病,沒病找領養」,歷時兩個半月,把2800隻貓全部安置妥當。
△圖源: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
這是協會成立以來經歷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救援,而澎湃的善意的確容易惹來非議。
微博下面有人留言,認定這群「吃穿不愁、從不為生計操心」的人太閒,想找點事兒,過過管人的癮。更加險惡的評論猜測志願者就是貓販子,「他們用貓斂財」。
這場心力交瘁的救援之後,有人傷了心,離開了,有人留了下來,其中就有張景殿,「這麼大的風浪都挺過來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採訪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武漢小動物保護協會的基地。
基地在白玉山勝強村,從青化路轉進小路,紅瓦黃牆的民居,構樹搖著紅果子,一派鄉村風光,很難想像這裡屬於武漢。
基地是租來的民房,外面幾間是宿舍和倉庫,後面的院子用作狗舍。
狗舍外的長廊長滿了爬山虎,牆上的字掩映在綠意裡:願所有生命都被溫柔相待。
長廊裡掛著的助養卡片已經風化褪色,翹著邊角。每張卡片上有一隻小動物,寫著它們來到這裡之前的經歷,期待愛心人士為它們的生活提供一些保障。
△這隻藏獒被救助前,差點被殺了吃肉
協會的志願者以大學生為主,疫情期間,很多大學沒有開學,基地人氣清淡,一有新面孔出現,狗舍就吠聲一片。
有些性格溫順的小狗會走近來,看看你,然後走開。
人變少了,狗卻越來越多。疫情和雨季把更多的流浪狗帶到了這裡,加之每周的領養日還沒有恢復,眼下住在基地的小狗已經增加到400多隻。
飼養員老郭是襄陽人,他和老伴兩個人負責照顧小狗們的飲食起居。
下午五點是每天的餵食時間。老郭一出現,狗舍馬上熱鬧起來,小狗們搖著尾巴汪汪的叫喚,跟老郭打招呼。
不鏽鋼盆裡盛了清水,老郭把狗糧一一倒進塑料食盒。「400多隻狗,一天吃220斤狗糧,得三千多塊錢哪。」
它們對食物好像興趣不大,聞一聞,也不怎麼吃。老郭說,這兩天剛換了新糧,不習慣,「要掰個兩三天」。
狗糧大多來自個人、企業或者社會組織的捐贈。幾天前,基地剛剛收到了亞洲動物基金送來的狗糧、風扇和剃毛用的電剪。
△這些狗屋也是企業捐贈的
吃喝拉撒有人照顧,除此之外,這裡猶如一個小小的狗社會,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哪只是老大,哪些是貼身的小跟班。
一隻白色小狗被其他的狗咬了,耷拉著耳朵溜著邊兒走。他面前的圍欄上掛著一個小宣傳板:「鏟屎的,你準備好了嗎?」
鏟屎的可能還沒有準備好。
來自國內外的調查都顯示,人類的遺棄是造成流浪貓狗激增的主要來源。人們衝動地養寵物,又輕率地將它們趕出家門。
生命的價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當動物走上街頭,有太多個人和社會組織需要付出辛勞,收拾殘局。
小動物可愛,如果真的喜歡,就把他們當作家庭的一員,假如做不到,請不要帶它回家。
撰文:竹子 阿純
編輯:阿純
攝影: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