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不能提燒雞的人,或者說對燒雞有著深深執念的人,執到什麼程度呢?
我見不得任何人在我眼前,以任何形式吃燒雞,哪怕在電視裡吃,讓我看到,也是鬧心的不行。
我記憶中的燒雞,都是帶著武俠片兒bgm的,小時候兒看港劇,根本不關心什麼大俠,什麼武功秘籍,什麼門派恩怨,吸引我的,只有周伯通洪七公他們手裡的燒雞。他們武功高不高強我壓根兒不care,只嚮往著,有朝一日能像他們一樣,舉著一整隻燒雞撕吧著吃!
燒雞在電視劇裡的誘人程度,完勝現在視頻直播裡的各種網紅美食100倍啊100倍。
想當年,坐在咣當咣當的綠皮火車裡時,誰要是有一隻燒雞,那簡直能把一火車人的魂兒給勾了去。過節串親戚圍坐一桌子時,只有燒雞端上來一剎那,才算是彰顯招待規格啊。假期結束,哪位同學從家回來要是帶一隻燒雞,受歡迎程度堪比女王駕到啊。
那一隻只被油紙包著,紙繩兒捆著,散發著燻醬香味兒的燒雞不管在任何場景出現,我的天,我嘴裡的唾液是真的譁譁往出湧,胃也真是跟著一抽一抽的動。
有一年春節,去我姑奶奶家吃飯,5歲的我差不多吃了人家半隻燒雞,面前堆起了小山一樣的雞骨頭,我姑奶奶愛撫的摸著我的頭說:「哎呦,看把我們孩子餓成什麼樣兒了,一人能吃掉一隻雞。」
回家的路上,我被我媽懟到牆角兒,可能是她覺得自己太沒面子了,扯著我的臉蛋子問:「你說,你怎麼這麼饞?你為什麼這麼饞?你不吃那麼多燒雞,你能死麼?」
我一邊對著我媽搖頭,一邊心裡堅定的答:「能!」
現在,我都這麼大歲數了,可還是經常會被我媽罵「饞」。但其實,我一直都不覺得我饞,這不過就是一種吃過好吃的之後,產生的味覺記憶,頂多就是我的條件反射比別人靈敏點兒罷了,每當看到好吃的東西,嘴巴和胃就迅速被大腦給「控制了」而已,其實我本人是冤枉的哈。
因為一直酷愛燒雞,所以這些年,天南海北的燒雞,有機會都會試試看,它們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很難遇到我自己完全滿意的口感和口味。人有百口,口有百味,吃的這個東西,確實100個人有100個想法兒。
但我對一隻好燒雞,是有明確標準的,不高,但第一個標準,就把好多的燒雞給pass了,這第一條就是:要用自然生長的走地雞——做!燒!雞!這樣才能讓燒雞的口感緊實,有嚼頭兒,還不塞牙。
第二條:料得足,但不能太鹹,不管是香料味兒,還是鹹味兒,都不能搶了燒雞的香味兒。
第三條:工序不能湊合,該36小時才能烹出味兒來的東西,就不能搶時間,否則,這燒雞,哪兒哪兒都差那麼一點兒,這一點兒一點兒加起來,最後味道就差很多了。
所以,等到我們做燒雞時,這三點,就成為了硬標準。
關於吃法,我簡單說說:
撕開袋兒就能吃,你是白嘴兒吃,還是配別的東西,我就不管了,反正就是撕開袋兒這麼簡單,不用加熱。雞胸肉撕成絲拌麵,或者做涼拌菜,你的面和菜搞不好會香出一個新高度哦。
關於保存,我也說說:
這款燒雞,是經過了滅菌處理的,不開封的話,可以常溫保存90天,但也別放在太潮溼悶熱的地方保存哈。如果開封了沒吃完,記得一定放冰箱冷藏保存。
關於燒雞的其他,你想多了解下的話,可以往下接著看看,但我的建議是,你先買完,再回來看,這樣穩妥些。現在買兩隻以上有優惠哦~
這款燒雞的雞,選用的是嶺南地區,大山上樹林兒裡養殖的走地雞,雞齡都在500天以上。在這500多天的生長期裡,它們吃的是玉米穀物、青菜蘿蔔、還有它們自己找的蟲子草籽兒什麼的,營養非常均衡。在覓食的過程中,也鍛鍊出它們自己強健的兩肢(這麼寫還是怪彆扭的),所以呢,這些雞的肉質相比一般快速生長的肉雞更緊實、有嚼頭兒,但又不會老得塞牙。
說完雞,咱們說,做。
做直接入口的食物,還得搭配更高標準的屠宰工藝才放心。這些燒雞在屠宰後,不僅要經過手工去除殘毛、清洗的步驟,還要掛在恆溫冷藏庫控幹4個小時,讓雞皮乾爽緊緻。
做的時候,表面刷上一層冰糖水,輕微燻烤,美拉德反應知道不?就是讓雞有那種糖shai的顏色。再經過24小時滷製,讓雞肉充分入味。滷好的雞,還要進入恆溫保鮮庫風乾4小時,最後以80度的低溫,再烹飪4小時。
36個小時以上的工夫烹出來的燒雞,絕對對得起這個時間的付出,每咬一口,嗅覺和味覺,都能感受到濃濃的鮮香。肉質有嚼頭兒,但不硬,不塞牙,任何一個部位,就連雞胸肉都是好吃的。
好了,我說完了,再上一張雞肉圖,你好好吃飯,我要去研發更多的,比好吃更好吃一點兒的好吃的,以後,你的飯,我管了!88啦~
如果你也好這一口兒,那就點擊小程序,or戳「閱讀原文」連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