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肥紅瘦的季節,翻開如詩如畫,婉約至美的《李清照》。
清代·沈謙: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他們二人,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是曠世才女;都是婉約派大家,一為詞中之帝,一為婉約之宗,他們不僅在才華與藝術成就上難分高低,也被後人推崇。
無論才華與藝術成就有多麼高的造詣,最令人尊崇的其實是不屈的民族氣節,藝術沒有國界,而藝術家要有民族精神。
而像方方那樣為了能夠讓自己能更紅,不惜抹黑自己的國家,背叛自己的民族,這樣的人即便在文學藝術中有多麼高的成就,也不會被人民認可,最終也只能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而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不僅是令人稱讚的詩詞,更是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忠貞的愛國情懷,她的人格如她的詩詞一樣,名垂千古。
她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頗受東坡先生賞識。
李清照則遺傳了父親的基因,成為那個時代當仁不讓的女詞人,婉約派詞宗。
古代才女註定承受著,封建禮教的疾風勁吹,而李清照則特立獨行,不顧世俗的眼光,煮酒弄詞,任性灑脫,無拘無束。以獨特的視角看待天下蒼生,人間冷暖,一顆婉約的心,卻裝著家國天下。
1、以史為鑑,借史喻今
一年冬天,李格非和張耒在樊口船上飲酒賦詩,張耒把他寫的《題中興頌碑後》拿給李格非看,當時時間比較倉促,李格非只好帶回京城細細品味。
李清照看到了這首詩,對此產生了興趣,並把自己的想法一吐為快,婉約的女子,勇敢的品評那段歷史。
她公正大膽地指出了,大唐國運是君王主宰,紅顏禍國,只不過是當權者,為君王開脫罪名的一個藉口而已。
唐玄宗流連美色,荒淫誤國,以至於發生了叛亂。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即使息了叛亂,國力日漸頹勢,使國家走向了衰落,還要歌功頌德,刻在石崖上,真是淺陋之極。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李清照在豆蔻年華具有如此高度,讓鬚眉也汗顏。
在詩詞的世界裡,她同樣洞察著大宋江山,發現了這個世界同樣的紛亂。
他用這兩首詩借古喻今,影射當朝,表現出對這個王朝的擔心。然而,當權者仍舊麻木的荒淫度日,聽不到邊關胡馬磨刀霍霍。
2、國家蒙難,落筆成詩
靖康二年(1127)三月,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擄走,結束了北宋的歷史。
康王趙構繼位,在杭州建安建立了南宋的動蕩王朝。他們依然在紛亂破碎的山河中縱酒淫樂,醉生夢死。
李清照十分傷心,君王和當權者們面對金人的鐵蹄,不顧人民生死,不積極組織抵抗,而是一心只想逃命,不顧百姓的生死。
目睹百姓流離失所,江山被金人摧殘。李清照十分悲憤,只恨自己女兒身,不能為國家效力,只有用手中的筆,落筆成詩,抒發心中的不平。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婉約的女子,人比黃花瘦,纖纖弱弱卻有如此壯懷激烈,氣吞山河的氣魄。夢想著乘風、駕雲、入仙境,九萬裡風鵬正舉般的豪邁。
3、恨鐵不成,追憶英雄
大宋王朝的興衰,直接影響到李清照的命運,其實又豈止她一人,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山河破碎,百姓命如草芥。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幸福婚姻,是在動蕩飄搖中建立的。他們的賭書潑茶,踏雪尋詩的生活,他們對金石的痴迷,都隨著國家的興衰中沉浮。
她痛恨貪生怕死的人,鄙視沒有擔當的官員。而她作為太守的丈夫,卻在叛軍反叛的當夜,丟下了滿城的百姓和那個纖弱的老婆,從城樓上用一根繩子逃了出去。
李清照發現這個男子的懦弱,與那些只會遁逃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她十分傷心。幸好江東轉運副使李謨提前發現,果斷採取措施,平息了叛亂,整城的百姓和她才倖免於難。
幾個月後,李清照與趙明誠路過天門山,在烏江鎮遊覽西楚霸王廟時,李清照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認為,項羽雖然有退路,卻不肯苟且偷生,寧折不彎,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首詩也是寫給趙明誠看的,估計趙明誠看到後會羞愧難當。
雖然對丈夫很失望,但是作為妻子也不好說的太直白,只能感傷,用文字直抒胸臆,表達對英雄敬意和對丈夫懦弱的無奈。
4、痛斥奸佞,痛惜英雄
建炎二年冬天,金軍攻佔濟南,太守劉豫在驚人的利誘下投降。
建炎四年(1130)九月,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了齊偽政權,被金人冊封為文帝,配合金軍共同攻打宋朝軍隊。
靖康之變後,與康王趙構共同做人質的張邦昌也投降金人,做了傀儡皇帝。對於劉豫和張邦昌這樣賣國求榮的行徑,李清照用一首《詠史》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山河破碎,南宋朝廷偏安苟且偷生,金人肆意妄為,猶入無人之境。南朝之地也在風雨中飄搖,黎民百姓生靈塗炭,李清照只有手中的筆,發起文字的力量。
紹興三年六月,南宋朝廷派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國和談。慰問被囚禁北方的徽、欽二帝。
李清照特作詩為兩位使臣送行。《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歌頌人民不屈服的愛國主義精神,希望收復失地,救民於水火的心情。
李清照不是政治家,卻表現出對國家的前途,民族命運的密切關注,一心裝著天下的家國情懷。
紹興四年九月,劉豫和金軍擁兵進攻滁州和揚州,繼續南下。
李清照十月桃到金華,經過富春江時,寫下了《釣臺》
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許多有心之人,過富春江的時候,覺得羞愧,大都會選擇晚上通過調臺。
李清照明是自嘲,為了保全自己,四處逃難,實則抨擊偏安南方的當權者。
金軍大舉南侵,南宋朝廷慌忙逃竄,一向關心時局的李清照在金華避難,危難時刻心潮翻湧,寫下了《打馬賦》這是李清照在國家危難之際,發出最強烈的呼聲,令人欽佩,值得尊重。
當時正是秦檜當道,到處都是他的黨羽。人們不敢直言抗金,而李清照用巧妙的方式,借用博弈遊戲,抒發自己的抗金救國情懷。
讚揚了花木蘭女中豪傑,自己雖然年老體衰,但仍然盼望能夠北返中原。
紹興五年夏天,李清照來到金華城南,獨自登上婺江北岸的八詠樓。
眺望東南,不禁又想起了被金人佔領的北方土地,感慨萬千,寫下了《題八詠樓》這首詩寫出了千古風流只是虛幻,如今留給後人,不再是風光古樓,而是河山落入金人之手,而發出的憂國之愁。
「江山留與後人愁」也是悽婉深邃的愛國情懷,最後兩句說明金華之地非常重要,宏大氣勢表現傲人風骨,譏諷南宋朝廷不珍惜國土,偏安一隅。
李清照是秦檜的妻子王氏姑姑家的女兒,是嫡親表姐妹,但是她秦檜家素無往來,他對秦檜夫妻二人的為人應該是了解的。以至於當年狀告張汝舟時,也沒有請秦檜幫忙。
她不願意與卑鄙陰險、少廉寡恥,賣國求榮之人,有任何瓜葛。即使是在最悽慘困難的時候,也沒向王氏二人求助。餓死是小,失節是大。
紹興十一年(1141)十月,嶽飛被誣告謀反,抓入大理寺牢中。除夕,嶽飛及其子嶽雲,被害於大理寺風波亭。
李清照聽到了嶽飛被害的消息痛不欲生,這樣舉世無雙、精忠報國的將領,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奸佞小人之手。
讓她深惡痛絕的,是她的表妹王氏參與設計殺害嶽飛父子。
多年之後,嶽飛沉冤未雪,君王仍沉醉於紙醉金迷,不思進取。
李清照雖已暮年,卻無法忘記凡塵俗世,對朝堂之上的當權者充滿了憤慨。在她的詞裡,滿是憂愁和晚年的悽婉,身在異鄉,國土淪喪,孤燈獨影,滿是悽涼。
李清照號易安,而後半生卻未得易安。半世漂泊,半世蒼涼。
紹興二十五年(1155)時光無恙,朝堂之上,依舊歌舞昇平,阿諛奉承之人,竭盡粉飾太平。
君王依舊醉倒在溫柔鄉裡。十月秦檜病死,留得千古罵名,嶽飛慘死,忠奸可辨。
一切都在塵風往事中慢慢飄散,嶽飛墓前跪著秦檜和王氏二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李清照在那個秋天走了,悽悽慘慘,眼望故土,終不能回。
她就是她,敢愛敢恨,他的人格同她的詩詞一樣讓人景仰。有淑女之賢德,又有鬚眉之豪情。
一顆婉約的心,裝著家國天下。千年後依然讓人崇敬的,是那不屈的民族氣節,忠誠愛國之心。「千古第一才女」千年之後仍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