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女兒身,心有凌雲志,李清照的詩詞為何有男性化色彩?

2020-12-26 騰訊網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以詞著稱。她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詞國皇后」。李清照詩詞不僅表現了女性溫婉、細膩、柔綿,而且時常以男性視角審時度勢,感悟生活,體現了鮮明的男性化色彩。

據記載,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親當朝為官,其母親也是大家閨秀,李清照的家庭民主和諧,父母思想開明,並沒有像當時社會其他父母那樣,將李清照養在深閨,而是給她男兒般的自由,讓她出府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允許她接觸自然到郊外遊玩,可以說李清照的成長環境寬鬆,早期生活優越,同時,父母也注重對李清照的教育,在父母的引導下,她從小博覽群書。除此以外,李清照個人也注重自我的品性修養,通過賞花、泛舟等方式來親近自然,用讀書、飲酒、品茶等情趣來陶冶情操,借奇異夢幻來抒發個人長情,富有瀟灑豪放不羈的雅士氣質。可見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的產生是合情合理的。

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描述了李清照到郊外遊玩的情景:一直玩到日暮時分,因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卻迷入荷花的深處。怎樣才能把船劃出去?我奮力划槳,爭著渡過去,槳聲驚醒了棲息在水中的鷗鷺。從此詞看,她外出划船、喝酒、競渡、晚歸,字字句句表明了李清照不同於一般的閨閣女子,她那瀟灑豪放、不受拘束的男性性格躍然紙上,充分體現了她的男性化色彩。

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相比,李清照的《漁家傲·記夢》卻抒發了另外一種士大夫的精神苦悶而追求理想不滅的遊仙幻想。她是歷史上首個描寫遊仙幻境的女詞人。如「我報路長嗟日暮,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裡風鵬正舉」。李清照完美地把真實的現實生活感受融入到奇幻的夢境之中,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等典故乃至神話傳說都譜入詞中,將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瀟灑豪放、格調雄奇的夢幻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瀟灑、豪放、超脫的雅士氣質,男性化色彩也躍然紙上。

最能體現李清照心憂天下、關心國事的作品當屬《上樞密韓肖胄詩》。這是她詩作中留傳下來最長的一首,也是現實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首。作此詩時,李清照年近半百,貧病交加,在聽聞朝廷派遣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國去慰問被囚於北方的徽、欽二帝後,她毅然提筆作詩一首。在詩中,李清照首先借記述韓、胡二公出使前受命的情景,巧妙揭露宋高宗一味求和的懦弱無能;其次高度讚揚韓肖胄的品德,勉勵其不負重任,重振國威,甚至為其代言受命誓詞「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或取犬馬血,與結天日盟。」詩中豪情正是李清照身上倜儻丈夫氣的生動寫照。

接著,李清照以一個流亡寡婦的身份向二位使臣進言:「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她一針見血地指出敵人的掠奪本性,叮囑二公要多加提防,防患於未然。同時提出「聖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堅決反對與敵人籤訂合盟,體現了其對時局的清醒認識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最後,李清照還請求使臣能帶回家鄉和中原百姓的消息,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故鄉人民的牽掛化成一句震天的吶喊「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作為無權過問政事的流亡寡婦,李清照卻以政治家的眼光表現出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高度關注,所提出的獨到見解不僅使得此詩的思想性得到增強,也豐富了其作品男性化的色彩。

李清照十七歲左右時,讀到了張文潛的《讀中興頌碑》,她讀後感觸頗深,隨後創作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在詩中,她立意高遠,一反前人大肆歌頌健兒猛將之意,用史實與現狀對比,直接指出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以玄宗為首的整個政治集團的荒淫昏庸。「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李清照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之時,她清醒地知道,不能再盲目地對「唐朝中興」加以歌頌,而要以史為鑑,避免造成和前人一樣的悲劇結局。

李清照最為著名的一首詠史詩當屬《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這首膾炙人口的詠史詩中,李清照不以成敗論英雄,獨具慧眼地發現了楚漢之爭中失敗的楚霸王項羽身上最可貴的品質——不屈的英雄氣節,歌頌了他勇敢、堅強、自信、不屈不撓的英雄形象。這種「生當作人傑」的疾呼是對身處動蕩時代的人民一種保守氣節、不屈不撓、奮起抗爭的精神感召。「不肯過江東」的英雄項羽與苟且偷安、臨難逃亡的南宋最高統治者形成了強烈反差,詩中的諷刺與譴責也可見一斑。此詩似匕首、似投槍,短短四句,擲地有聲。人們不禁為詩中所謳歌的不屈精神所感奮,被詩中為國犯顏、不怕斷頭的膽略與擔當所折服!

李清照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鮮明的男性化色彩,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父親的影響。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當朝官禮部員外郎,「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據史料記載,李格非為人剛直,為官清正,心憂天下,不懼權貴。這些崇高品質直接遺傳給了他的女兒。

二是李清照自身豐厚的學識修養。李清照在學問方面,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興趣愛好和積累。長期的學習和積累,使她視野開闊,眼界高遠,思維獨特,創作起來厚積薄發,才思噴湧,忘記了當時封建社會對女子的約束和束縛,以及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儼然像是一個男性作家一樣,用自己毫不顧忌的文採去大膽創作,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佳作。

三是時代的催生。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王朝分裂時期,生活的巨變、時局的動蕩,使李清照的個人生活與寫作風格均產生了急劇變化,她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其她女子的道路。在作品中,她像一名男子漢一樣站在時代前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讀李清照,我們不會感受到小女兒的扭捏之情,反而會有一種閱讀大丈夫作品的酣暢淋漓之感。

相關焦點

  • 李清照僅用三十三字,便將「寂寞女兒香」,寫成一首優美的詩詞
    此時的人生如同涓涓細流,像是陣陣飄來的「寂寞女兒香」。寂寞,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東西。很多文人騷客的筆下,它是被打翻的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鹹一把辛酸淚。然而李清照在《如夢令》中,說「寂寞」是一縷幽香。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古往今來,以花喻人表達惜春傷秋的詩詞如浩瀚繁星。
  • 千古才女 萬古愁心 ―― 李清照
    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環形山,有十五座環形山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從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陽的照耀下開始放射更加輝煌的光芒。 李清照的詞,格調高雅清麗,情感濃烈真摯,個性鮮明突出,語言通俗清新。
  • 【解讀詩詞】李清照《聲聲慢》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悽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 《李清照》一顆婉約的心,裝著家國天下
    而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不僅是令人稱讚的詩詞,更是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忠貞的愛國情懷,她的人格如她的詩詞一樣,名垂千古。她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頗受東坡先生賞識。李清照則遺傳了父親的基因,成為那個時代當仁不讓的女詞人,婉約派詞宗。
  • 李清照詩詞:當身邊的鬚眉都懦弱可鄙,她的詩詞便多了一些男兒氣
    說起中國古代傑出的女性作家,李清照當之無愧居於首位。她以女子之身,打破詞壇普遍的"男子做閨音"的局面,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不僅如此,她還研究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親身實踐,自成一體,宋人稱之"易安體",許多詞人都曾效仿,與蘇軾齊名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有詞作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評價她說:"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
  • 從前的繁華汴京裡,有個簪花少女叫李清照
    【本文選自小潮原創專欄《詩詞背後的人生》(宋朝系列)】宋人好花。宋朝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盛大的花朝節。《夢粱錄》裡有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花朝節時,汴京萬人空巷,市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並以簪花、插花為時尚。
  • 李清照一首經典詩詞,武亦姝輕鬆應答,卻被康震教育了一番
    比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時候,有一場比賽中,題目是李清照的一首經典詩詞,這首詞很多人都有讀過。這是為何?我們來看看康震當時是怎樣說的? 康震是這樣解讀的,他說,李清照這首詞基本上就一個基調,那就是「玩」,讓人感覺節奏非常歡快流暢,情節內容非常有趣。他說這是李清照16歲的時候的作品(註: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一個16歲的少女,寫出如此經典的詞作,字裡行間都帶著調皮的味道。
  • 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女人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整理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李清照寫「花」無數,唯有三朵花,寫成經典永流傳
    身為才女的李清照,擁有天底下所有女人的愛好,那便是酷愛鮮花。李清照一生寫花的詩詞無數,真正寫出李氏風格,讓易安詞獨成一派,莫過於她廣為人知的三首詩詞。 才女李清照同樣如此,她生於書香門第,有著同齡人不曾具備的讀書條件。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活得天真爛漫,人生充滿樂觀和自信。 從她早期的作品中,大概能夠讀出一二。此時的詩詞風格明顯趨向於活潑明朗,有一種妙齡女孩的歡快,是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充滿朝氣。
  • 李清照:17歲寫下33字千古小令,寫盡寂寞女兒香,期待著俊秀男兒
    李清照的這首小令,是她17歲所作。17歲年紀,朝氣蓬勃、青春逼人,但少女的心思,也會多了那份細緻與敏感,最易傷春悲秋。原來那份年少騎竹馬、弄青梅的樂趣早已不在,待午夜夢回時,才偶爾拾起昨日的細雨流光。此時,最是寂寞女兒香。
  • 教學設計《讀懂李清照的最美詩詞》
    `教學設計《讀懂李清照的最美詩詞》姜慧卿【教學目標】1.讀懂34首易安詞2.體會詞中的人與情今天走進《漱玉詞》1.同學們了解多少李清照的情況2.老師簡介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明·楊慎《詞品》「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shàn ,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採第一。」——宋·王灼《碧雞漫志》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
  • 蒙曼講詩詞:腹有詩書,如草之蘭
    那其他在各方面有成就、有影響力的女性,她們又身在何處?於是她開始翻閱大量歷史典籍,去尋找答案。在一遍又一遍的琢磨、研究中,她發現一個規律,在詩詞歌賦中,處處都有很多記載女性傳奇的足跡。 從三皇五帝時期的娥皇、女英,到近代的女傑秋瑾。
  • 李清照的一首痴情詞,道盡相思之苦,句句含蓄深沉,令人心生憐惜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愛情是一種非常讓人嚮往、沉迷的東西,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這一點無論是現代人還是古代人都是一樣的。在古代也有很多抒寫愛情的詩詞,其中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詞人就寫過很多有關愛情的詞作,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李清照眾多詞作品中有一首詞堪稱最痴情的詞,這首詞深情婉轉、道盡了相思之苦,句句含蓄深沉,令人心生憐惜。
  • 李清照:知否,知否,最好的姿態,是活出自己
    同樣是善於詩文的兩夫妻,常常切磋詩詞,卻因這樣,成就了一段佳話。有年重陽,因為分隔異地,李清照便將滿腔相思付與詩詞,寫就了一首名傳千古的《醉花陰》。《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 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為何沒被發現女兒身,《木蘭詩》中已交代
    不過,這其中肯定也有很多人有過如此疑惑,花木蘭從軍12年之久,為何一直沒被發現是女兒身呢?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這其中的原因。關於這個問題,猜測很多。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她是不是只存在於古詩之中。不過,由於描寫花木蘭的詩詞太多了,所以小編還是更傾向於歷史上是有花木蘭這個人存在的。那麼她為何沒被發現是女兒身呢?
  • 如果你心裡藏著一個人,就讀李清照和納蘭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竟如綿綿江水,從古流到今,從春流到秋,賺得英雄長扼腕,賺得女兒淚溼帕,賺得世人竟白頭。且不言渭水河畔、蒼蒼蒹葭中追尋伊人的秦國少年愛情夢的苦澀,也不說「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痴情女子的悲憤.我們只讀一讀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納蘭性德兩位詞人遺響後世的那些天籟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 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靈感來源於韓偓的《懶起》
    看到李清照的詩詞中多半描寫著生活瑣事,但卻又能把生活中的瑣事描寫的浪漫多姿,就足以見得李清照的父母非常的開明,才能讓自己的女兒性情當中有柔帶剛。在不少李清照的詩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李清照,對於民生的關注和事態的關懷。李清照的文化領悟力極高。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是誰?她有孩子嗎?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漢族人。  李清照因為自幼身在書香世家,且父親李恪藏書眾多,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氣氛中,李清照受到家庭環境薰陶,從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在經過一 系列的變化之後,她所寫詩詞無論是內容還是意境,都得到了極高的升華,因而才能有後世人稱」千古第一才女「的成就。特別是她那一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寫自己孤期感受的同時,也寫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不平之身。
  • 李清照的一首詞,寥寥幾句卻暗含心機,被稱為第一才女是有道理的
    這樣有才情的女子,怎能不讓人心動,後來李清照遇見了英俊才子趙明誠,她的愛情來了,殊不知愛原本也是一件千迴百轉的事,命運也愛開玩笑。李清照44歲那年,金兵大舉南侵,都城汴京失守,徽欽二宗被俘,北宋瓦解,史稱「靖康之變」。
  • 李清照最調皮的一首詩,只是專門寫給夫君撒嬌,卻成了千古名作
    也許我國有「才女」之稱的女人不少,但是能擔得起一個千古才女之稱的,卻只有一個李清照。在她的詞中,有女子的細膩,也有不輸於男兒的霸氣和豪情,她給宋代詞壇帶來的驚喜不輸於任何一位男兒。李清照不僅才華甚高,而且容貌秀麗。她寫過很多首詩,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其中,有16歲時「知否,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