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學識淵博、理想高遠、抱負豪邁;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婉約詞派宗主;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詞獨樹一幟,被譽「詞家一大宗」。
在浩若煙海的中華文壇裡,千秋才女,本就寥寥無幾,鳳毛麟角者,李清照是也,詩才比肩蘇辛,風格媲美李杜。她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惹人駐足凝望;她是一壇佳釀,彌久愈香,讓人甘之如飴。
初識才女,源於青蔥,少時難解易安意,悟透已是滄桑人。任鬥轉星移、時光流轉;任曲水流觴、把酒放歌;易安之美才,終究勝卻人間無數,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即成佳篇。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的這首小令,是她17歲所作。17歲年紀,朝氣蓬勃、青春逼人,但少女的心思,也會多了那份細緻與敏感,最易傷春悲秋。原來那份年少騎竹馬、弄青梅的樂趣早已不在,待午夜夢回時,才偶爾拾起昨日的細雨流光。
此時,最是寂寞女兒香。
窗外,是一陣陣銀鈴般的少女歡笑聲,一群同齡女子在追逐嬉戲,笑得花枝亂顫,她很想同她們一道玩鬧,但少女的心思難以捉摸,看著窗外她唯一鍾愛的海棠花,李清照的女兒情懷開啟了。
尚記得那民國時期的」臨水照花人「,那是胡蘭成誇讚陷於愛情的張愛玲的。李清照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兒女心思不言自明,她象所有獲得啟蒙的少女一般,渴求一個愛她懂她的翩翩佳公子。
史上傷春悲秋詩詞不勝枚舉,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可謂清新脫俗,短短33字,便將17歲少女傷春惜春的情懷,透視得淋漓盡致,讀之讓人感懷,如此佳作,實屬罕見。
」昨夜雨疏風驟「,春暮季節,雨狂風猛,少女敏感的心思原本就惜春,恐那多姿多彩的明媚春天逝去。因為春天是花朵綻放、少女懷春的季節,暮春一旦逝去,意味著少女懷春季節將消逝。
但是,偏那風雨真來了,李清照倚窗望著滿院鍾愛的海棠花,心生憐惜,心緒如潮,被那莫名而來的狂風驟雨惱得不行了,因為那滿院的花紅是她的愛憐,豈能被風雨踐踏和肆虐?
」濃睡不消殘酒「,李清照一眼看到桌上的酒杯,心頭的愁緒又襲上來,仿佛只有將鬱悶的情感付諸於美酒,才能讓自己內心好受些,於是復又起身吃飲幾杯淡酒消愁起來。
此時舊愁心事湧來,幾番下來,酒喝得有點多,腦子開始昏沉,李清照便枕著孤夜的冷風寒雨,悄入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天已大亮,雖然昨日濃烈的酒意尚在,但思之昨夜之心緒,仍然記掛著昨日之事。
於是試探著問不遠著正待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
」試問捲簾人「中的一個」試「字,生動描繪了李清照惜花愛花的少女敏感心思,所以」試「在這裡用得極妙。但那一夜狂風驟雨,滿院落地殘紅,這樣的因果豈是李清照這樣的聰慧之人不能預料的?
但是,李清照仍對風雨後的海棠心存一絲希望,因而小心翼翼地問那捲簾之人,但為何她不親自己去看看院落情景?這一問究竟是為了海棠花,還是為了自己,通篇情感梳理下來,答案不言自明。
但誰曾想,侍女只是不經意地看向院中,便笑著回答道:」海棠依舊象以前一樣鮮豔穠麗「。
面對李清照如此小心翼翼地試問,那粗心的捲簾之人並不知曉,所以才回答得如此漫不經心,簡單一句」海裳依舊「,不但沒有慰藉到李清照的輕愁,反而讓她又增傷悲。
李清照的敏感多愁,侍女的漫不經心,主僕二人一問一答,仿佛細膩與粗放的較量,如此的落差被清晰地呈現出來,讓人備感唏噓。少女的心思,即便身邊熟悉之人也難猜。
終於,在詞的結尾,風雨後的結局,應李清照的話揭示了出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場狂風驟雨過後的滿院海棠,綠色葉子更加豐潤,海棠花恐剩點點殘紅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詞人借宿酒醒後問花事,全詞僅33字,卻把詞人憐花惜花的女兒情態展露無遺。17歲,如花的季節,敏感的年紀,對著小徑香疏的院落髮呆,看懂了一朵花的心事,進而傷春惜花。
也這是17歲的年紀,李清照長大了,夜深人靜,百無聊賴,任心事寂寞流淌。古代很多女孩在十四五歲年紀就早已為人婦了,更何況17歲的李清照?這時候,她又何嘗不憐惜自己,渴求一份至真至純的愛憐?
渴求一位英俊瀟灑的翩翩佳公子來到自己身邊呢?自古以來,男歡女愛是人之常情,且最易在青春時節萌生,《西廂記》裡崔鶯鶯私會情郎而「遊園驚夢」,兩人心心相印並以詩詞來唱和。
此時的李清照與那崔鶯鶯,又有何兩樣?她便在如花的年紀、俏麗的芳華裡,等待著一個心愛的男子翩然降臨,從此恩愛白頭。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詞尾「綠肥紅瘦」堪稱千古經典,清雅富麗,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裡說: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綠肥紅瘦「,此句甚新。
這首《如夢令》僅為李清照眾多詩詞中的一首,更多經典詩詞鑑賞,請見《李清照:枕上詩書閒好處》,其內容豐富、涵蓋廣泛,並以詞為主線, 展現了李清照才華和情愛的一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