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與趙明誠,浪漫與離愁

2021-02-13 長安處處有唐詩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歲的趙明誠結為夫妻。  

關於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民間還流傳一段佳話。據說,趙明誠一天在睡午覺時,夢中誦讀卷書,醒來時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於是趙將這些信息告訴告訴了父親,那段時間正好是他父親為明誠擇妻的階段。父親為他解釋說:「汝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

明誠的父親轉頭一想,京城裡待字圍中間播、門當戶對的才女,無疑首推既是同鄉又是同僚的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了。於是乎,趙明誠的父親便託人到李家提親,趙、李兩家隨之聯姻,結為秦晉之好。

雖然傳說不一定可靠,但趙李兩家相互來往,乃至趙明誠與李清照之間也有一定的了解,以至兩家最終為兒女確定婚姻,也是在情理之中。

這一段傳說,給李趙兩人的情感婚姻添了許多浪漫色彩,實在令人羨慕不已。

宋 · 李清照

帝裡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捨,又是寒食也。鞦韆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這首詞抒發了李清照在暮春時節閨中獨處的寂寞,含蓄卻也真實地表達了她對丈夫趙明誠的相思之情。

由於當時趙明誠還在太學讀書,平日寄宿在校舍,一個月只有兩三天時間可以回家。即使他們處於新婚時期,但是因為太學的學習環境與學校規定,導致趙明誠不能長時間居住在家中,因此剛剛品嘗到了戀愛甜蜜的一對新人,便立刻體會到了離別之苦。

「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獨處深閨的李清照,整日盼望能與丈夫相聚,可是「重門深院」,哪能那麼容易見到心愛之人呢?

新婚燕爾,卻如同異地戀,相思之苦煎熬了兩位新人。

宋·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崇寧二年(1103),趙明誠結束在太學的求學生活,出仕為官,於是兩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經濟收入,生活變得滋潤了許多。

李清照由於受到趙明誠的影響,也喜歡上了金石藝術,於是金石刻錄以及古玩字畫成為兩人的共同愛好。趙明誠與李清照決定省吃儉用去收藏一些名文著作,沉迷於書文字畫當中,自得其樂。

在《減字木蘭花》一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詞人李清照作為新婚女人的嬌羞又懂情趣的樣子。市面上的鮮花光彩奪目,美麗動人,「爭強好勝」的李清照卻撒著嬌要丈夫拿花與她做個比較。

這首詞充滿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後生活的親暱歡愉,美滿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氛圍躍然紙上。

可夫妻恩愛的幸福時光飛逝,在李清照二十歲到二十四歲的大好年華裡,和丈夫趙明誠有了短暫的相聚。可是相聚之後,依然有別離。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經過四年時間的朝夕相處,丈夫趙明誠負笈遠遊,在外忙於仕途,留下李清照一人獨守空房。

無法忍受離別所帶來的相思被李清照淋漓盡致地傾吐到這首詞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秋天來臨,屋內的香已殘敗,卻沒心思理它,慵懶地解下外衣,獨自一人乘上了小舟。

本以為在外頭划船娛樂,能排遣內心的離愁,可是看到天上的飛雁,又觸景傷情。丈夫給她的書信,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送達呢?可能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吧。

自從與丈夫分離之後,李清照內心的相思之情難以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離別的苦惱常常困擾著李清照,相思難以訴說。

離別已成現實,李清照只好對他們之間的婚姻滿懷信心,她相信遠在他鄉的丈夫終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邊,而他,也時常想起她。

後來丈夫趙明誠遠遊歸來,夫妻兩人得以團聚。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經過近十年的團聚時光,大約在1117年,趙明誠再度離家。此詞便是李清照在趙明誠再度外出時所寫,與愛人分離的痛苦讓讀者心寒,更讓李清照瘦比黃花。

重陽佳節,李清照獨自一人東籬把酒,「暗香盈袖」又如何,心愛的丈夫卻不在自己的身邊守護著自己。孤獨寂寞,苦,苦,苦!

直到1121年,夫妻兩人再度重逢。分分離離,聚少離多,已成了他們的生活常態。已經有過人生大半個路程的他們,或許可以白頭偕老了吧?可惜生於末世,山河動蕩,戰亂四起。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人多次渡江南侵,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淪陷。在此狼煙四起,民不聊生之際,李清照與趙明誠背井離鄉,流離於兵火之間。

國破家亡,他們被迫逃亡建康城(今江蘇南京)。趙明誠長時間的忙碌奔波,沒有得到片刻喘息,背井離鄉的他們,更是難以適應他鄉的生活環境。

身體脆弱的趙明誠此刻正是雪上加霜,在建康城的大暑天裡,趙明誠不幸染上了瘧疾,從此一病不起,最終先於李清照而走,撒手人寰。

李與趙的婚姻,就此結束於兵火相交、動蕩不安的歲月之中。那一年,李清照四十六歲。之間也曾經歷過別離,長長短短,卻終有相聚之時,如今一個我天上,一個在人間,相逢不可能有期。

他們一起走過了浪漫的歲月,離苦的歲月,相愛不夠二十載。但是他們的愛情婚姻卻如此刻骨銘心,為人所羨慕。

這一生,如果能遇到一個真心相愛的人,即使生命短暫,那也足夠了。

相關焦點

  • 趙明誠娶李清照,苦死個人
    美好太多,不再美好,美好被美好搞壞,浪漫太多,不再浪漫,浪漫被浪漫搞爛。討了一個女詩人,趙明誠開始是心滿滿意足足,後來是苦逼逼苦酸酸,「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合。明誠每苦之。」漫天飛雪,好景好景。好山必有好水,好景必有好詩。好詩在哪?在雪花掩蓋下的一朵梅下,還是在雪花掩蓋下的一條溪裡?李清照戴著鬥笠,披著蓑衣,要去尋詩。
  • 李清照與趙明誠志同道合
    ,京城家喻戶曉,相府公子趙明誠對才貌雙全的李清照傾慕不已。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相府公子趙明誠,,可謂門當戶對,珠聯璧合,婚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志同道合,一起琴棋書畫,共同填詞作賦,舉案齊眉,幸福美滿
  • 知否知否:李清照與趙明誠是金玉良緣麼
    ——《點絳唇·蹴罷鞦韆》李清照第一次見趙明誠,是在自己17歲的時候。她裝做嗅青梅的樣子,在門外偷聽父親談論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她不求那人達官顯貴,只求他能和她詩詞唱和,靈魂契合。
  • 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這段愛情,是伉儷情深還是終被辜負?
    18歲時,認識了丈夫趙明誠。趙明誠大李清照3歲,其父親當時任吏部侍郎,從三品,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副部長。趙明誠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但他身上並沒有那些紈絝子弟的壞習氣。趙明誠被李清照的才氣所吸引,一心想要娶她為妻,可當時需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趙明誠就生了一計。
  • 李清照與趙明誠
    有人說,命運從來對李清照寬厚,讓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北宋有名的「後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讓她從小便受書香薰染,才情逼人。在愛情上,李清照似乎也別一般人運氣好很多:「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李清照寫給丈夫的趙明誠的情話,曾幾何時,感動了千百年來多少痴男怨女。
  • 不能公開的《一剪梅》,因為《一剪梅》是李清照寫給她丈夫的情書
    一、作詞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後不久,因李清照父親蒙冤,被迫還鄉。無奈李清照與趙明誠時有分離。必然,獨居少婦寂寞難耐,思念丈夫的迫切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這段時間李清照給丈夫趙明誠寫了多首相思之詞,此《一剪梅》是其中之一。
  • 趙明誠幸運幸福又不幸的一生
    縱觀趙明誠一生,同其妻李清照一樣(見夫妻篇:《李清照絢麗悲壯又才情斐然的一生》),出生名門,兼具才華,婚姻美滿,情趣相投。前半生,無以復加的幸運與幸福,但其晚年遭遇金兵南侵,北宋滅亡,給趙明誠政治上留下汙點,又四十九歲而英年早逝!          其父趙挺之,官至宰相,趙明誠出生官宦,並無世家子弟的紈絝陋習,不僅如此,自小涉入金石領域,後入太學,儼然一奮發有為的上進官宦青年。
  • 李清照趙明誠新婚燕爾,李清照問她和花誰美,趙明誠回答五個字
    李清照新婚燕爾寫了一首詞秀恩愛,為何被譏為淫靡庸俗之作?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李清照嫁給了才情兼備、與之意趣相投的趙明誠。兩個人的婚姻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卻是珠聯璧和,佳偶天成。其實,李清照這時正是花容月貌的年紀,更兼飽讀詩書。腹有讀書氣自華,一枝梅花怎麼會有她綽約多姿、儀態萬方?之所以如此,正是對梅花的羨慕嫉妒恨罷了。望著明豔不可方物的愛妻,與鬢間一時瑜亮的梅花,趙明誠不禁痴了,良久才知情識趣地說出了標準答案:「花美、人更美!」
  • 李清照趙明誠學習陶淵明隱居,住所起名三個字,喜歡飯後做一遊戲!
    時任鴻臚少卿的趙明誠攜妻李清照回到青州(今屬山東),夫妻二人開始了十年的平居生活。 次年,趙明誠與李清照用陶淵明《歸去辭來》之意,為居所起名為「歸來堂」,決心過「甘心老是鄉」的隱居生活。
  • 從前的繁華汴京裡,有個簪花少女叫李清照
    這可難不倒李清照,她將花「雲鬢斜簪」,讓花與自己的臉龐並列,再問問夫君到底哪個比較漂亮!詞寫到「徒要教郎比並看」就戛然而止,趙明誠會怎麼回答呢?李清照沒有寫。這是詩詞的妙處,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千百年來的讀者自行想像。故事的結局有千萬種,但幸福的模樣卻如此相同。身為宋朝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與李清照二人志趣相投,都善寫詩文,喜愛收藏金石。
  • 千古才女 萬古愁心 ―― 李清照
    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環形山,有十五座環形山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從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陽的照耀下開始放射更加輝煌的光芒。 李清照的詞,格調高雅清麗,情感濃烈真摯,個性鮮明突出,語言通俗清新。
  • 趙明誠擅自納妾,傷心悲痛的李清照,寫了一首詞,訴說心中哀怨
    在世人心中,李清照應當是可靜可動,富有才氣,讓人心疼的女子模樣。但是真正的歷史中,她飽經風霜,這些大風大浪不光是歷史給她的,還有她的丈夫給她的。她與趙明誠結婚時,郎才女貌,很是登對,成為了人人稱讚和豔羨的一對,而且二人新婚燕爾,舉案齊眉,讓人好生羨慕,但是他們結婚後不久,趙明誠便因為奔赴仕途而離家,二人便長時間分居兩地。在古代,結婚後,必須生子,但是二人一直沒有孩子。
  • 李清照和趙明誠,他倆究竟是怎麼愛上的?
    大家好,小編今天講的是李清照初涉愛河的故事。不經意間,只見有個人徑直闖進來了,他是誰呢?在私家庭院裡不可能有陌生人,從那舉止瀟灑、風度翩翩的遠影不難判斷:不正是「他」嗎?原來是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這位趙公子絕不是紈絝子弟,他不但有出眾的才華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稱得上是倜儻風流的青年才俊;李清照呢,據《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說,她「能書、能畫、又能詞,而尤長於文藻」。更是一位蜚聲遐邇的一代才女。他倆的結合,真可謂珠聯璧合、佳偶天成。他倆究竟是怎麼愛上的?
  • 紅藕香殘玉簟秋——千古詞人李清照
    作為太學生的趙明誠,自然也早就讀過在士大夫中間流傳甚廣的李清照詞,並且多有關注。說來趙明誠出身亦是名門,高官之後,但其身上並無富家公子的秉氣惡習。自幼喜好收藏金石字畫和文物的他,九歲的時候便已愛上了這些東西。包括他那個非常不待見其父趙挺之的姨夫陳師道也一直在鼓勵和幫助趙明誠。在外為官的陳師道雖說厭趙挺之,可對這外甥卻是愛護有加,欣賞喜歡。
  • 《醉花陰》中李清照因何而「愁」?又是如何寫出「愁」的?
    02因何而「愁」李清照的愁,大的來說,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少女的相思離愁,一是少婦的命運悲戚之愁。接下來,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首先,關於李清照《醉花陰》的寫作背景一直是有爭議的,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此詞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婚後久別,思念丈夫而作,而另外一種觀點則是認為此詞是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政治失勢後被趙家逐出家門後所作的。
  • 李清照是千古才女,一身傲氣,卻追隨皇帝顛沛流離
    李清照的作品初為人婦,琴瑟相合那年元宵節,趙明誠初次見到李清照便已心生愛意字謎的謎底為"詞女之夫",也就是說趙明誠這風流才子想娶才女李清照為妻 。他的父親趙挺之也是文人雅士,自然一眼就看出來了,兩家又算是門當戶對,一番求婚打理後,這好事兒還真就成了。《碧雞漫志》 :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採第一。
  • 《聲聲慢》李清照 || 悲夫,李易安;偉哉,李清照!
    亂世情緣,可易安居士在趙明誠死後為了這些字畫、為了這些文物,整整在悲傷流離中堅持了二十七年。我們前面說過,趙明誠雖然在文學創作上才能遠不及李清照,但他卻是有宋一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而金石學也就是中國古代考古學的前身。在趙明誠的影響下,李清照同樣成長為一個偉大的金石學家。洪邁就曾經評論說:「趙明誠娶妻易安居士,平生與之同志。」
  • 李清照——「有一種悲傷叫做曾經的美好」
    我相信大部分人能回答的上的答案,只有李清照一個。李清照在詩歌上的地位像大家回答的一樣,在中國詩歌的歷史長河中,她就像是月明星稀的夜空中,那一顆顯得格外孤獨的明星。 幸福是平淡的生活加上有你的陪伴 在李清照18歲那一年的冬天,雪花飄落在她眼裡似乎不再是寒冷的代名詞,而是一個情竇初開小女生的浪漫
  • 【名師講堂】《武陵春》李清照詞裡的春天
    到達池州的時候,趙明誠又受到了朝廷的任命通知,南宋讓趙明誠去浙江的湖州擔任知府。那麼這一下,趙明誠跟李清照就沒有辦法繼續往前走了,因為趙明誠接到這個通知以後,第一他要趕緊去建康,也就是這個宋高宗所在的地方,要去報到,然後要到浙江的湖州去上任。那麼這就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趙明誠跟李清照要暫時分別了。
  • 撒嬌一姐:李清照
    撒嬌不是簡單的嘟嘴賣萌,讓我千年一姐李清照來告訴你什麼才是高級的撒嬌。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