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代表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鞦韆》等。
除了壓倒鬚眉的才情,李清照的愛情婚姻同樣讓後人津津樂道。
她有兩段婚姻,第二段發生在李清照晚年時期,那時她已經50歲左右,對方只是為了她手中的金石財物,極盡諂媚,婚後發現李清照不肯給他,就原形暴露,對李清照拳加腳踢,李清照寧願受兩年牢獄之刑也要離婚,最後她頂住輿論壓力,狀告成功,又被親友營救,最後只受了九天牢獄之苦,這段婚姻荒唐可恨之極,基本沒有異議。
有異議的是第一段婚姻,門當戶對,才子佳人,兩人興趣愛好相通,可謂珠聯璧合,可惜的是丈夫因病早逝,一段美滿婚姻戛然而止,這基本上是後世對李清照第一段婚姻的讚美和祝福了,可事實當真如此嗎?
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其父親李格非當時官居六品,時任禮部員外郎,禮部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主管科舉考試。她從小受家庭影響,飽讀詩書,15歲就以一首《如夢令》名動京城。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18歲時,認識了丈夫趙明誠。趙明誠大李清照3歲,其父親當時任吏部侍郎,從三品,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副部長。趙明誠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但他身上並沒有那些紈絝子弟的壞習氣。趙明誠被李清照的才氣所吸引,一心想要娶她為妻,可當時需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趙明誠就生了一計。
趙明誠跟父親說,夢見了一本書,書裡寫的,只記住了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也不知何意。
「言與司合」就是「詞」字。(言字和司字,合在一起)
「安上已脫」就是「女」字。(安字的上面,脫掉)
「芝芙草拔」就是「之夫」二字。(芝芙,都有草字頭,把草字頭拔了,就是「之夫」)
這三句組合在一起,就是「詞女之夫」。而當時京城裡與趙明誠條件相匹配的「詞女」只有李清照一人。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對李清照的才名也有耳聞,對其才華也非常欣賞,便向李家提了親。
趙明誠在詩文方面不及李清照,但是他在「金石書畫」收藏研究方面,在當時已是頗有名氣,而李清照對金石書畫的收藏也頗有興趣。
二人年齡相仿、相貌相襯、門第相當、興趣相通,真所謂金童玉女,兩家一商定,婚事就這樣成了。
這就是故事的開始,他為了她編造了一個美麗的千古傳說的佳話。
婚後二人過得也非常甜美幸福,後隨著政權跌宕,二人回到山東青州老家過了十年左右的幸福生活,這十年是李清照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了。
在青州,他們遠離官場上的紛爭,有大量的時間研究收藏金石書畫,時常一起去廟會淘喜歡的古玩字畫。
李清照記憶力好,晚飯後,二人煮一壺好茶,坐在屋裡,指著書櫃裡的一大堆書,打賭猜書,某某事件記錄在哪本書的第幾頁第幾行,說對了可先喝茶,往往是李清照說對的次數多,而每次賭贏了,她總是端著茶杯笑,以致茶水都灑在懷裡,反倒喝不成。納蘭有一句詞「賭書消得潑茶香」,這個典故就出自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這就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青州10年的美好生活,很幸福。
這種幸福結束於青州10年的後期,李清照35、6歲的時候,趙明誠重新被朝廷啟用,離開了青州,去萊州赴任,李清照就一直留守在青州。
這時二人感情開始發生變化。
一是距離的產生,彼此之間溝通交流變少;
二是兩人已經結婚20年,新鮮感缺失;
三是李清照已然30多歲,年老而色衰,色衰而愛馳,管你是多有才華的女人,終究抵擋不住男人喜歡年輕貌美的姑娘,偏偏趙明誠也是這種男人,而且他當時正好是事業有成的官老爺,身邊被眾多年輕貌美,又多才多藝的女子環繞,宋代士大夫蓄養侍妾的事比比皆是,趙明誠也沒有例外;
四是二人結婚二十年,卻無子嗣,傳統觀念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也給趙明誠尋花問柳、蓄養外室提供了一個很合理的藉口。
雖然仍有趙明誠找到了難得的金石為跟李清照分享,連夜夜行趕回家的典故在外流傳,但作為一個女子,還是一個才華出眾、驕傲獨行的女子,如何能心安理得歡歡喜喜地接受別的女子與自己共享一個丈夫?
此時李清照的心境也大不同了,而這一階段的詩詞,多顯沉悶,可見她的愁苦。
念奴嬌·蕭條庭院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幹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景象之蕭條,心境之悽苦,一讀就讓人倍覺愴然。
此後,李清照為挽回丈夫的感情,做了很多努力,她先是跟隨丈夫來到萊州,後又跟隨丈夫一路顛簸出行,後朝廷危機,她跟隨趙明誠開始南渡,一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終於安定下來,趙明誠再次被重用,出任建康知府,李清照雖是堂堂知府夫人,衣食無憂,但卻因為時刻思念遙遠的故土而鬱鬱寡歡。而這時又發生了雪上加霜的一件事,讓李清照極度難忍。
建康城裡有一支朝廷直屬的護衛隊伍,預謀要叛亂,此事趙明誠的部下李謨事先得到消息,便向趙明誠匯報了此事,而此時的趙明誠已經接到了改任湖州知州的調令,竟然以自己已是湖州知州為藉口,對此事不作為。
入夜,叛軍果然有所行動,但李謨因事先得到消息,早有所防備,迅速平息了叛亂。第二天李謨來到衙門想向趙明誠匯報此事。哪知趙明誠已於叛軍起兵之時,從窗戶放下了一根繩子,逃到了城外。
皇帝得知此事後,將趙明誠免職,貶為一介平民。從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到被皇帝就地免職,僅半年的時間。
而李清照雖是一介女流,可卻巾幗不讓鬚眉,有氣有節,是非分明,對趙明誠臨陣脫逃、置全城百姓安危於不顧的行為,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羞愧。
夫妻二人離開建康城,打算到江西去養老。從建康到蕪湖,途經烏江之時,李清照寫下了著名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兵敗垓下之後,逃至烏江,烏江亭長要助項羽渡江,項羽連殺數百漢軍後,自刎以示世人。
這首詩,一方面頌揚了項羽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也諷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昏庸無能,同時也對丈夫臨陣脫逃、不能恪盡職守的行為予以強烈譴責。
從寫這首詩的時機也折射出李清照的性格,她直言直語,豪爽仗義,敢愛敢恨,敢說敢當,而趙明誠軟弱怕死,與她形成鮮明的對比。
想必之前他豢養妾室傷了二人的感情,但在李清照心中丈夫好歹還是一個敢作敢為為朝廷忠心為百姓盡責的大好男兒,可這次對百姓的背叛,直接讓這個人的形象大打折扣。
而之後沒多久,趙明誠就因傷病悵然逝世,留下李清照一個年近50的女人孤零零地在亂世飄零,她後面再度嫁人,實屬無奈之舉。
這一段感情未到窮途末路,大抵也是因為趙明誠早逝罷了,如若他健康常在,二人最終會到哪種地步真是不好說。畢竟李清照一向敢愛敢恨,如果她幡然悔悟,徹底看清趙明誠其人到底也是不值得託付終身,不知道會不會毅然決然地離開?
現今流傳的關於李清照婚姻的版本多是一對璧人輸給疾病和死亡。
但其實不是的,她的愛情沒有輸給死亡,在趙明誠死之前,她的愛情就沒有了,甚至連她愛著的幻覺都沒有了,因為在她年老的時候,她看到的是她愛著的是一個貪生怕死,不顧百姓安危的男人。
很多時候,也許我們無法責怪誰,因為在封建社會的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就是那樣「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的價值觀念。這是體制下悲劇,是李清照生存在那個時代的悲劇。
倘若李清照活在當今時代,那她一定是鏗鏘有力的紅玫瑰,男人可以為她的生活錦上添花,但無論發生什麼,也必然不能阻擋她事業的鋒芒,她會綻放地風華絕代。
倘若她活在現今社會,但願她再不會被人辜負。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