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在一個文藝學者的家庭。父親李生於濟南,學者,蘇軾的學生,官員是一個囚犯和禮部成員。李清照從小生活在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她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她聰明、開明、有才華。因此,「從少年時代起,她就有了一個詩歌的名字,她能夠蓬勃發展,接近她的前輩。」18歲的李清照在宋徽宗汴京嫁給了21歲的臺灣學生趙明誠。
李清照結婚後的第二年,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其父李被列入黨員,不準在京工作。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安元年(1127年),李清照四十四歲。晉人大舉南徵,俘虜了宋徽宗和欽宗父子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王朝覆滅。那年三月,趙銘誠因為母親在江寧(今南京)去世而南下悼念。李清照護送15車書具到鎮江時,在鎮江府被張抓獲,鎮守鎮江的錢。然而,李清照卻在建安二年(1128年)春天,以其巨大的智慧和勇氣,將這些稀世珍寶護送到江寧府。不幸的是,由於途中生病,趙明誠於8月18日在健康去世。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去了越南(今浙江紹興),住在鍾家裡,她的書畫在一夜之間被盜。她深感悲痛。此時,大部分書籍和文物已經丟失。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來到杭州。書籍和文物的流失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以及流浪生活所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了痛苦的絕望境地。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校勘了趙明誠的最後一部作品《金石錄》,並將其贈送給朝鮮。十多年來,大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在極度的孤獨和悽涼中悄然而逝,享年至少73歲。
趙明誠生於南宋初年,山東諸城市龍都街蘭家村人,南宋官宦學者,左普舍趙挺之之三子,女詞人李清照之夫。宋高宗建都三年(1129年),趙銘誠在湖州任職。在戰亂之中,趙和李分手後,情況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如果夫妻分居,他們隨時都可能遭遇軍事災難。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所以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這麼多的對象,所以她問趙明誠如果真的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辦。當時,趙明誠說,如果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應該先扔掉戰壕,然後棄掉衣服,然後依次歸還書籍、捲軸和古器物,而這對夫婦收藏的最珍貴的《趙氏神妙帖》是不能丟失的。
1129年,他們逃到江西,一路上相對無言,尷尬不已。李清照走到烏江邊,站在西楚霸王項羽葬身之地,不禁浮想聯翩,心中一動。面對著浩瀚的河流,《夏日絕句》被漫不經心地背誦。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聽了之後,她深深地後悔了。從那以後,他很沮喪,很快就死於急性疾病。1129年,趙明誠因病在建康(南京)去世,持續近30年的幸福婚姻宣告結束。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今中外令人羨慕的恩愛夫妻和不朽夫妻。古代婚姻依靠「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話語」,夫妻婚後很少能長期和睦相處。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近乎完美。這一點被李清照自己深情的話語所證明。「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一剪梅》)這些關於離別相思的著名文章感動了無數的後代讀者。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整理出了《金石錄後序》這一部夫妻雙方畢生珍藏的金石學古物,記錄了趙明誠與趙明誠結婚後的恩情、愛情、悲歡離合、生與死的離別,以及夫妻之間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夫妻相親相愛,這是閱讀和理解李清照諸多優秀愛情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一套6本詩詞集囊括了對後世詞文化影響深巨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李煜、納蘭容若、倉央嘉措,豪放派詞人蘇軾和辛棄疾。古今語對照,更易我們了解每一顆偉大卻又敏感的心靈是如何蘊養成的!
在這個世上,嚮往自由的精神豐滿和骨感的現實殘酷,如同硬幣的正反面,不可分割!一個驕傲的人,一定是精神的遺世獨立,不必要處丟棄,必要處堅持,永遠不做那個滿面紅塵的妥協人!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商品卡就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