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講堂】《武陵春》李清照詞裡的春天

2021-03-01 聽讀寫誦詩書音畫

在唐代的天寶年間,在西安的東南方向有一個地方叫曲江。每年進士揭榜以後,來招待新及第進士的宴會都在這個地方舉辦。那些新考中的進士個個是衣著光鮮,神採奕奕魚貫而入。那麼在新及第的進士當中有一個人他認識李八郎。李八郎是什麼人?

李八郎就是當時被公認為的巨星,那麼他認識李八郎,也想把李八郎帶到現場,但是他覺得他如果事先說,今天的宴會當中李八郎會到現場,那麼大家當然會滿懷的期待。但是因為事先知道,也就少了一份驚喜感。所以這個進士對李八郎說,兄弟,今天你跟我去,我很感謝,但是我想先不要暴露你的身份,等會兒你唱歌的時候,用你的聲音來鎮住大家,從你的聲音大家來判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八郎,這個效果是不是更好?這個李八郞聽他這一說,也覺得挺好。因為自己雖然參加了很多的演出,但以這種方式出場,還從來沒有過。所以他就答應了。

那麼到了宴會的這一天,李八郞根據這個進士的安排,故意戴了一頂舊帽子,穿了一件破衣服。這個進士就帶著李八郎進了會場,他對周邊的人說,各位各位這個是我的表弟,他要來湊一下熱鬧,我就讓他在旁邊坐坐,大家不要見怪。旁邊的人抬頭一看李八郎是這樣一副裝束,覺得好像跟這個環境很不協調,很多人都不大正眼看他,有的人甚至很生氣,這樣一個場合來這樣一個人,他跟場景不合。

等酒過數巡音樂響起,下面就是演唱的環節,那麼最先演唱的誰?最先演唱的就是曹元謙、念奴。那麼曹元謙跟念奴兩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一個巨星呢?現在我們對他們的具體身份並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們知道這兩個人都是在唐代的天寶年間,知名度非常高的這麼一個流行歌壇的巨星。那麼曹元謙、念奴一唱,大家覺得佩服的不得了,因為曹元謙、念奴的這個歌唱的技術非常高。

那么正在大家非常讚賞的時候,這個進士就走上前臺說,各位,各位,今天我的表弟也來了,想給諸位助助興,我們請他來唱一首怎麼樣?那些人以前就沒正眼看他,覺得在這個場合你來到現場就已經不合適了,你還要在這裡來演唱一首歌曲,這好像也太過分了。所以有的人不僅僅很鄙視地看著李八郎,有的人甚至很生氣,讓他滾出去。

李八郎那是見過世面的人,他一點也不慌張,他從容地走上了舞臺,喉嚨一轉然後就唱出了讓大家驚為天人的一個聲音,一下子就讓現場就安靜了下來。那麼等到李八郎把這些歌迴腸盪氣的唱完了以後,這個整個的現場居然是一片嘆息,有的甚至留下了許多的眼淚。

這時候,這個進士走上前臺對各位說,各位很抱歉,剛才沒有跟大家說實情,剛剛為大家演唱的其實是著名的歌唱家了,他的名字叫李八郎。當這個進士把李八郎的名字一說出來的時候,那周邊的人簡直沸騰開了,然後大概沉浸30秒以後,就是一陣暴風驟雨般的一個掌聲。

那麼這個故事是誰說的,是引用的李清照的話。李清照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詞論》曹元謙念奴唱完了以後,李清照她的原話叫「諮嗟稱賞」。什麼叫「諮嗟稱賞」,也就是對曹元謙、念奴的演唱技巧佩服得不得了。那麼李八郎唱完了以後,李清照怎麼說李清照說「眾皆泣下」。大家都淚流滿面。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李八郎當然是有高超的演唱的技巧。但是大家欣賞的不是他的技巧,他把這個歌就唱到了現場每一個人的心裡去了,哪個境界高?這當然是李八郎的演唱的境界高。因為以情動人,總是比以技巧來讓別人佩服,顯得更高一籌。

那麼有這兩個故事,我就想到了李清照。李清照的人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生?她從小生活在一個詩書官宦的人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詩歌、音樂、繪畫甚至舞蹈,真是樣樣精通。十八歲的時候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那兩個人也是琴瑟相和。就是在趙明誠的父親被罷免了官職去世之後,他們全家退居到了山東的青州,也度過了一段非常和諧很寧靜的一個生活。

但是李清照的生活並不都是由這些美好來組成的,還有一些他想像不到的一些變化。比如說北宋滅亡她是沒法想像的。比如說丈夫去世,這個她也是想像不到的。所以在這麼一種種種的時代的風雲跟個人生活變化的情況,李清照的一生真的是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叫「跌蕩起伏」我們說每個人都喜歡春天,那麼李清照晚年,她對春天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我想我們還是先看一首詞:

《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 (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於宋高宗的紹興五年,也就是公元的1135年。這一年李清照多51歲。51歲的李清照這時候正流落在浙江的金華一帶。這首詞寫了什麼?寫了什麼景象?我們從第一句就已經知道,她是寫的暮春的景象。

「風住塵香花已盡」。我們從「花已盡」這三個字就知道,這第一句就已經把春天給她寫完掉了「風住沉香」風停了。風為什麼停了?因為原來風吹花落,現在忽然沒有了花,這個風吹的恐怕動力也沒有了。花落到地上以後,跟泥土結合在一起的香味也入塵。所以我說第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那已經把這個整個的春天,都給它寫沒了。

「日晚倦梳頭」她看到這個花兒一片片地落下,可能也引發了李清照內心的一個愁情。到了傍晚的時候把自己的頭髮梳理一下這個心情也沒有。我們想,一個女子情緒好的時候,那肯定是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即使情緒不好,無心去化妝。那至少頭髮是要梳一梳的。

我們讀李清照這樣的詞,我們覺得很奇怪,那麼一個在我們看來,冰清玉潔的李清照,她在傍晚的時候連頭髮都不想梳,這到底出現了什麼情況?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李李清照的情緒這樣的崩潰?後面兩句其實回答了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物是人非」。眼前的景物、眼前的東西那都跟以前是一樣的,但是人已經不一樣。所以在這個春天、這個暮春,李清照的情緒是特別的強烈。所以物是人非。那哪些物是人非呢?這個「物是人非」的地方太多了。

「物是」比如說眼前的風景跟以前一樣。當年她跟丈夫趙明誠收藏的這些收藏品,有部分也還在眼前,但是「人非」,人已經不是以前的人了。比如說你經常說自己也不是以前的自己,至少精神狀態和情緒跟以前不一樣。再說國家也不一樣,從原來一個空前強盛的北宋,現在到了一個偏安在江南的這麼一個南宋。這種變化確實是一想起來,國家、家庭、個人這些變化都綜合在一起了。所以「欲語淚先流」我覺得這句話,她把她的感情寫到了最低點,她有滿腹的話想說,但是話還沒有出口眼淚已經流下來了。所以這種悲哀的這麼一個場景,如果沒有一個很深的一個情感的一個體驗,它是寫不出來的。

但是,如果李清照的《武陵春》總這樣寫,花已經沒了,春天結束了,我眼前的一切都不是我所想要的一切,然後我的情感悲涼到了極點。如果你再把這個情感一直往下寫,那其實就不能說是一個精妙的文學。好的文學應該有什麼特點,感情要有變化,結構也要有調整。所以,李清照她果然是一個填詞的高手,所以接下來,她就不再把這個感情往悲哀方向寫了。到了下片的時候,她就換了一種寫法。李清照一直也在做很大的努力,她也不想自己,一直處於這麼一種頹廢的一個狀態。比如說眼前的這個春天,雖然已經接近於結束了,但是她還是非常渴望這個春天能多留一會兒。為什麼?她覺得如果春天還在,那麼春天也許會撫慰自己內心的這麼一個傷痛。所以我們看到下片的話,她做的努力就體現出來了。

「聞說雙溪春尚好」什麼叫聞說?「聞說」一定是她去問了,她去問這裡春天沒有了,哪裡還有春天?有的人就告訴她說有個地方叫雙溪,那裡的春色,因為在山裡面還不錯。

雙溪在金華的城南邊,有一個東港和南港,這兩條溪流匯集在這個地方。所以它叫雙溪。那麼雙溪當然是蜿蜒曲折,風景優美,是當時的這麼一個遊覽的勝地。李清照聽這麼一說馬上就動心了。

「也擬泛輕舟」。一聽說這個地方春色還不錯,馬上就想去泛輕舟,也就是坐了船去漂流一回。所以我們說心動不如行動,李清照真的是既心動也行動。所以,上片的情感寫得非常的悲涼,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她的情感就突然上揚了。而且要走出這種悲涼的這個動作,都已經出來了。但是李清照又把感情,又轉了一轉,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雙溪是條溪流,它這個船肯定是小船。「舴艋舟」第一個是說它的小,第二說這個小船的兩頭尖尖,所以也像蚱蜢。

她說我這滿懷的愁情,坐在那小小的船上,那個小小的船,能不能承載住我滿懷的愁情。我想,這個比方本身就很好。因為,愁情我們說再多的愁情,它其實不具有一種重量,但是李清照她就覺得,把這種抽象的感情,她覺得好像有一種具體的重量,這個壓抑的內心。所以她覺得既然壓抑自己的內心,會不會也把這個小船給它壓沉掉了。所以,我們讀完這首詞以後,我們覺得李清照是不是寫得一波三折呢?先是滿懷的絕望,然後慢慢的「聞說雙溪春尚好」,又來了一點希望,而且「也擬泛輕舟」,要把這個希望那樣放大,但是很快這個感情又下沉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種一波三折的感情,在這個詞裡,可以說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只是春天即將過去,李清照滿懷的愁情,我們也許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春天,李清照只是有一種普通的愁情,大概也不至於把這個感情寫得如此的深重。所以,我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李清照為什麼會有這麼沉重的一種感情。我覺得這個原因至少有四點:

第一點,金人進逼,李清照流離失所。其實在寫這首詞之前的四個月,李清照就寫過另外一篇文章。在這個文章裡面,特別提到了北方的金人不斷地南下。對浙江的影響怎麼樣了呢?浙江的人,西邊的人要往東邊去,東邊的人要往西邊去。北方的人要南下,南方的人要北上。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種完全沒有規則的這麼一個現象?就是金人進逼的形勢非常嚴重,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往哪裡跑。所以,李清照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了金華。所以在這個春天,想到自己連一個安定的住處也沒有,這個情緒肯定是比較糟糕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丈夫去世,李清照悲情難抑。她的丈夫趙明誠真是個收藏家。在北宋的時候,收藏已經是非常有名的了。那麼北宋滅亡以後,他們也只能南下了,1129年的五月份他們到達了池州,這個池州是現在安徽。到達池州的時候,趙明誠又受到了朝廷的任命通知,南宋讓趙明誠去浙江的湖州擔任知府。那麼這一下,趙明誠跟李清照就沒有辦法繼續往前走了,因為趙明誠接到這個通知以後,第一他要趕緊去建康,也就是這個宋高宗所在的地方,要去報到,然後要到浙江的湖州去上任。那麼這就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趙明誠跟李清照要暫時分別了。

趙明誠是五月份從池州連夜的星夜兼程趕到了健康,因為天也比較熱,又是連夜星夜兼程,所以趙明誠就生病了,他生了瘧疾。瘧疾就是被蚊子咬了以後,而引發的一種傳染病。李清照一聽說趙明誠患了瘧疾,她憑直覺她就很擔心,因為她太了解趙明誠這個人了,瘧疾是要發燒的,趙明誠心又急,李清照想他肯定會去服那些寒性的藥。所以李清照聽說趙明誠生病了以後,只能星夜兼程地又往健康趕過去。趕過去的時候,一問趙明誠說你吃了什麼藥?他說我吃了柴胡,吃了黃芩。李清照一聽就知道,那真是完蛋了。因為這兩味中藥寒性非常重,吃了這個中藥以後,很可能要拉肚子的。果然趙明誠在瘧疾之外又患了痢疾。所以,終於在這一年的8月18號去世了。你說本來就國家沒有了,現在丈夫也去世了,那真的是可以用國「破家亡這」四個字來形容。而且現在在動蕩不安的流離途中,一個孤苦伶仃的一個女子,她面對的生活的困難,肯定就更加的深重。所以李清照的情緒越來越不好,與這個是有關係的。

李清照十八歲的時候嫁給趙明誠,其實,真的是度過了一段非常幸福和諧的一個婚姻生活。趙明誠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曾經是多麼的重要。但是現在趙明誠去世了,李清照的世界就變得孤單了。我們剛才說《武陵春》不是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嗎。

第三點原因就是改嫁失敗,李清照雪上加霜。我們剛才分析了趙明誠和李清照,這麼恩愛的一個夫妻生活以後,大家可能很困惑,他們兩人既然這麼相愛,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她會改嫁嗎?或者說她有改嫁之心嗎?老實說,我也有這樣的疑問。但是我看到宋代的文獻至少有七八種,明明白白地記載了,李清照曾經在趙明誠去世不到三年之後,改嫁了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張汝舟。有名有姓,而且據說這場婚姻持續了不到三個月,不到100天就離婚了。也許不離婚李清照這個改嫁不大會受關注。因為她又改嫁又離婚,所以這個事情就變成了宋代文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那麼這個張汝舟是什麼人?張汝舟,李清照認識他的時候應該就在池州,也就是在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的五月份。趙明誠跟李清照坐了船到達池州,然後這個時候趙明誠收到了朝廷的任命,要去浙江的湖州去任職,因為不能把李清照帶著一起去,主要是受傷病太多了。所以,趙明誠就把李清照安頓在池州。張汝舟這個人,當時在池州所在的一個軍隊裡面,來掌管財務工作是個「審計師」。

這個張汝舟注意到了李清照,我不知道她注意到李清照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但是我想至少有一個原因,使得李清照跟別人不一樣,那就是她整整一船的收藏品,那可是價值連城。是不是這個收藏品引起了張汝舟的覬覦之心,我想至少是有可能的。那麼後來趙明誠去世了,李清照去了臨安也就是杭州。那麼這個張汝舟,也從池州就追到了臨安,要娶李清照為妻。李清照對張汝舟這個人,其實不大放心,但是那個時候兵荒馬亂的年代,李清照一個人孤苦伶仃,丈夫去世那麼多年了,她也確實需要一個人來照顧她。這個張汝舟這個人當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李清照也沒有更多的選擇。所以用李清照自己的話來說是「僶俛難言,優柔莫訣」。「僶俛難言」就是說再婚這個事情,其實她也難以啟齒,她也覺得「優柔莫訣」就是說這個事情她猶豫來猶豫去,我覺得她猶豫的原因,第一個是要不要再婚。這是第一點。

第二如果再婚這個張汝舟合不合適。「呻吟未定,強以同歸」。這裡提到的意思就是說在我把這個問題其實沒有考慮清楚的情況下,張汝舟基本上是半哄半強迫地把她娶回去了。如果張汝舟把李清照娶回去善待李清照,那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結果這個張汝舟,不僅僅他不是一個憐香惜玉之人,而且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張汝舟對她是「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就完全無視她的尊嚴,而且每天要動手打她。你說家暴已經不能容忍,而且每天都家暴。那這是一個怎樣的男人?李清照能忍受這樣的一個男人嗎?她當然是沒有辦法忍受。所以,最後這段婚姻,中間經過那些曲折,最後終於把它解除掉了。那麼講李清照改嫁這個事情以後,我們可以接著來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如果趙明誠和李清照,果然像傳說中那麼琴瑟相合的話,李清照恐怕真的不一定會改嫁。那麼從李清照願意改嫁這一點來看,李清照跟趙明誠之間原來的婚姻,也未必沒有問題。這個問題仔細分析,可能有好多的原因。我想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得趙明誠和李清照兩個人之間,在許多問題上會顯示出矛盾,有的時候甚至很尖銳的矛盾。

比如說第一關於收藏的意義,兩個人的看法就截然不同。趙明誠收藏金石書畫,他的這本《金石錄》,趙明誠曾經自己寫過一個序。那麼在這個序裡面趙明誠說,我為什麼要花20年的精力來編這個2000卷的《金石錄》。他說,我不是為了來收藏這些金石書畫來佔為己有,來做個業餘的欣賞,他說我是有重大的使命感的。為什麼?他說古代君臣的事跡基本上記錄在歷史上,那麼歷史又是後人寫的,後人寫的時候要不就是含有私心,要麼就是材料不夠,所以對事情的判斷出現差錯。我現在收藏的金石,那可是非常可信的材料,用趙明誠的話來說叫「當時所立,可信不疑。這個金石都是在這個君臣活著的時候,或者剛剛去世的時候立下來的,所說的都比較符合事實。所以你歷史上的說錯的地方,這些金石可以給它糾正。歷史上有遺漏的地方,金石可以給它補充。

我們通過趙明誠這個序就知道,趙明誠編著的《金石錄》,他確實是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那麼李清照對於收藏她就不是這樣想,趙明誠是要從收藏中來承擔責任。李清照只要從收藏中來獲得快樂。這兩個人對於收藏的意義不同,必然導致了一些矛盾。這個矛盾李清照自己也記錄下來了,她說「或少損汙,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

這話什麼意思?就是李清照有的時候,不小心把這個收藏品弄髒了,趙明誠就大發脾氣,一定要讓它恢復到原樣。所以李清照就覺得困惑了,我本來就玩這個收藏品,是為了適意,適意就是為了開心,為了自己舒服,現在我弄這個收藏品,我一接觸這個收藏品,我反而感到很緊張,你說我們本來是要從收藏裡得到快樂的,現在變成了緊張,這完全不是我所想要的。那麼這樣的小小的矛盾可能會經常發生。發生多了以後,那就成為李清照心中的一個結,而顯然這個結,也包含了對趙明誠的怨。因為趙明誠的收藏,那他不是一個人收藏,裡面也有很多李清照的貢獻。

在《金石錄》後序裡面,李清照怎麼說?她說「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這個意思是什麼,你趙明誠玩收藏,我是要賠出我的精力跟財富,因為收藏是燒錢的一個事情。食去重肉。就是我們吃飯,別人家吃的很豐盛,我們家葷菜最多是一個,連第二道葷菜都沒有。別的女人有很多漂漂亮亮的衣服,我李清照只有一套出去見人好看的衣服,因為其它沒錢了,或者有了好看的衣服也要去當掉。別的女人頭上又是明珠翡翠,這些裝飾品,明麗照人。我李清照頭上啥也沒有,李清照說這話意思是什麼?你的收藏我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所以你如果用收藏來剝奪我的快樂的話,那麼我就要反思,這個收藏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就是我覺得李清照跟趙明誠在收藏上的矛盾。其實是無法克服的。這是第一個事情。

第二個事情就是池州之別,李清照沒有感受到絲毫的生命的尊嚴。我讀《金石錄》後序,我讀到李清照關於她跟趙明誠的池州分別的這段對話,我讀起來先是很困惑,後來覺得這李清照恐怕真是太聰明了,為什麼?因為她要把她跟趙明誠之間的矛盾,給後代人來一個交代。你說123你不如來說個具體的事情。所以她就舉了的池州分別的時候這個例子。

她先是說趙明誠一接到朝廷任命以後,興奮得不得了,說「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也就是說穿著得整整齊齊,精神很亢奮,雙目炯炯。她說這意思其實就是說明了,趙明誠內心裏面滿是激動、興奮。李清照寫這個肯定是有想法的,因為她寫自己用那四個字叫」餘意甚惡「。我的情緒糟糕透了,你說她寫一場分別,說自己情緒糟糕透了,也就寫糟糕透了就可以了,你為什麼寫自己糟糕透了的同時,要說趙明誠興奮極了呢?這不就是在說他們對同一個事情,這夫妻倆個人看法其實是各懷心思,各持立場。換句話來說,他們的婚姻也是貌和神離呀。

好,那麼我們具體到分別的時候這段對話,我直接把它翻譯過來,因為李清照著急啊,這麼一船收藏品,你讓我一個女子怎麼辦?但是趙明誠話還沒交代完,他就急急忙忙的上岸,他要走了。所以李清照就在船上揮著手跟他說,你別走,假如說敵人打過來怎麼辦?趙明誠也沒有走上前來,來安慰幾句,而是在遠處揮著手說,敵人打過來跟著大家一塊跑,如果實在不行把那些比較重的包裹、行李扔掉,如果還嫌重的話,把那些書畫作品扔掉,再把那些金石的東西拿不動的扔掉。但是有一樣東西,你可得給我記牢了,那就是宗器,你要抱在身上,與你共存亡,你聽清楚了沒有。什麼叫宗器?宗器就是祭祀的一種器具,這個重要不重要,在一般的家庭裡面當然重要,在收藏家的眼裡面也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真的能超過自己所愛的一個女子的生命嗎?

如果我們這樣一問的話,趙明誠這個回話就太冰了吧。而且告訴她要「與身俱存亡」。就是讓李清照跟這個東西要共存亡。換句話來說,如果這個東西丟掉了,你李清照也就別活了。你李清照如果還活著,那麼這個東西就必須在。你說李清照可是一個詩人,詩人是非常重感情的,趙明誠條理分明的回答,最後把李清照的生命跟一個冰冷的宗器放在一起,這一定不是李清照想聽到的。

所以這場分別給李清照內心造成的傷害,趙明誠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是對於李清照來說,那是刻骨銘心。所以在趙明誠去世之後,她還要把這段對話原封不動地寫在上面,那就是要給歷史一個交代,她跟趙明誠之間果然是有矛盾的。因為有這個矛盾,她才有可能改嫁,雖然改嫁並不成功。

李清照在引完這段話以後,其實後面還有話。原文我們就不說了。她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趙明誠讓她視同生命的宗器,她早就把她扔掉了。而她留在身邊的是趙明誠完全看不上的那些,破碎不完整的幾本書籍,她說我像愛護自己的頭顱一樣的來愛護這些書籍,她說我真是愚蠢,這句話裡面又包含了對趙明誠的諷刺。你視為價值連城的東西,在我眼中是不值錢的。你視為不值錢的,在我心目中像我的腦袋一樣的可貴。李清照說這話的意思真的是太明確了。

明白了我們上面所說的幾點原因,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到了這個暮春,李清照的情緒特別的糟糕,而且糟糕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到了這麼一個地步。那就是因為,國家的層面就不用說了,個人生活的變化,也足以讓李清照,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一種真是絕望之心。

好在李清照這個人,她什麼時候她都會善於調節的,她覺得只要春天在,那麼我的心情就會好。為什麼?因為春天可以療傷。春天這麼一個浪漫的季節,可以讓我暫時忘掉生活中經歷的種種的痛苦。所以到了這一年的暮春,趙明誠已經去世,張汝舟也形同路人。兩段坎坷的婚姻生活,再加上國破家亡的這麼一個經歷,讓李清照對於春天充滿了渴望。身邊的春天沒有了,還要尋找遠處的春天。李清照為自己生命所做的種種努力,讓我們後來的人,讀起來真的是十分的感動。

悲情雖然有審美的意義,但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悲情。所以我們讀李清照的《武陵春》,我們也會感覺到,這個充滿了悲情的詞,真的是非常有藝術的魅力。但是李清照本人,她肯定是不渴望這個悲情的。如果那個春天李清照,果然去了雙溪,果然做了小小的舴艋舟去漂流了,果然撫慰了李清照備受摧殘的心靈,我真的想用文學的語言說上一句,感謝春天!

相關焦點

  • 行書書法作品:才女李清照《一剪梅》、《如夢令》、《武陵春》詞
    李清照寫詞的風格多數以婉約而著稱,藝術手法上主要以白描手法,語言精煉凝重,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約束,自成一家。李清照的詞聲調和諧,旋律優美,很重視音律聲字,強調協律,善於運用錯綜變化的聲調韻律的不同節奏,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
  • 彭玉平:李清照《武陵春》
    彭玉平,江蘇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詞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
  • 李清照多狂?一篇《詞論》罵遍詞壇16位,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李清照曾在南渡之前,寫下一篇關於詞的議論文《詞論》,這裡面,李清照對宋代詞壇各路大家都進行了評價和評判。李清照評價柳永是:"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評價蘇軾是:"句讀不葺之詩,往往不協音律。"之後,有繼續評價:晏殊的詞只知平鋪直敘,賀鑄的詞不會引經據典,秦觀的詞太空太浮,等等。
  • 李清照晚年一首詞,開篇就是名句,結尾2句也很精闢,你讀過麼?
    1000年前的宋朝,你知這是詞壇巔峰的時代,卻少有人知這也是程朱理學濫觴的時代。有人問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頤老先生:"如果有孤兒寡母快餓死、凍死了,能改改嫁嗎?"程老先生吹鬍子瞪眼:"餓死,屁大點事。失節,才是天大的事!"由此可以見得,那是一個對女人極其苛刻的時代。一代才女李清照,就生活在那個時代。
  • 《武陵春》詞牌寫作指南
    《填詞名解》雲,調名取自唐人方幹《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其源出東晉陶潛《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語,故名。 另,賀鑄詞中引用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句,所以又稱《花想容》。 武陵春以毛滂詞為正體,雙調48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
  • 同樣是遊湖,李清照16歲時,和51歲寫的詞,意境截然不同
    李清照,這位不平凡的女子,就在同樣是「遊湖」的時候,寫下了兩首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及《武陵春·春晚》。這首詞創作出來了之後,確實也因為它的簡單卻不凡,讓李清照一詞成名。而後來,在李清照經歷了婚姻、丈夫的逝世、國家的混亂之後,自己孑然一身,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她又一次遊湖,並創作出了《武陵春·春晚》。
  •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要是說在歷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當之無愧則屬於南宋的李清照了,她和趙明誠也是為世人所豔羨的一對眷侶。而新婚後李清照也憑藉一首詞聞名天下,最後3句更是千年以來無人能及。當她遇上了出身士大夫之家的趙明誠,兩個人情投意合,便用一首《點絳唇》來回應男方的熱烈追求。
  • 才女李清照,十六歲的驚豔之作,後世人讚不絕口,果然文採超群
    十六歲的李清照,在一次午覺醒來之後,內心就有突然出現了惜春之情,寫下這首詞。這首詞上闕說的是:春天裡,萬物都在甦醒中,陽光正好。看著玉爐中的薰香都滅了,但是留下的殘煙還在嫋嫋飄散著。午睡醒來之後,本來在頭髮上的珠釵都散落在枕頭邊上。
  • 李清照筆下的春天,寄託著她怎樣的幸福與哀愁?
    她在中國詞壇的出現,說不上是偶然還是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把持了宋詞的半壁江山,而且長達半個多世紀。我相信在她的時代,她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今天她的知名度比之過去有增無減,並且粉絲不計其數。人們真誠地熱愛她,崇拜她,歌頌她,因為她實在太稀缺了,千百年來才有一個。她,就是李清照。
  • 李清照51歲作詞,開篇就是名句,最後兩句更是精闢,堪稱宋詞佳作
    若是生在宋仁宗、宋神宗一朝,太平盛世裡李清照可以做一個逍遙女詞人。可惜生不逢時。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國都開封,北宋滅亡,宋徽宗等一幹皇室宗親被俘虜到遼國,李清照也隨著逃難大潮南下。悲傷過後,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在51歲的春天,李清照寫下了一首詞。這首詞開頭便是經典,最後兩句更是精闢,堪稱宋詞佳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 秋天的早晨,在桂花的幽香裡,邂逅李清照
    女人都愛花,「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如此。各種各樣的花朵,都曾經盛開在李清照的詩詞裡。比如海棠花:「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武陵春》)身處百花叢中,李清照目不暇接,對各種花卉愛不釋手,文房四寶甫上,文思泉湧,才華橫溢。而這個秋天的早晨,且讓我們在桂花的幽香裡,一起去邂逅易安居士李清照。
  • 李清照晚年一首詞,開篇就是名句,最後2句精闢,讀來很有感觸
    好在還有詞,還有酒,還有情,還有骨子裡的風流。載不動許多愁自古文人言春,都是讚美歡欣之詞,在生活的泥潭裡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後,我們不難想像李清照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春日裡寫下了這首傷心之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李清照很深情的一首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親愛的我想你了!
    李清照是古代眾多才女中最出色的一位,才華橫溢,而且她的作品往往能夠寫進人們的心坎裡去,並不僅僅只是風花雪月,更多的還是從內心的深層去描寫,這在宋代的詞人中那是獨一份。讀李清照的詞最是令人感動,特別是她婚後寫給丈夫趙明誠的那些愛情詞,每一首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情意綿綿,讀來令人感動不已。可見兩個人感情很好,正是由於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才使得作品裡處處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愛意。
  • 宋婉約詞裡的「淚」與「酒」,是詞人們的憂患與超脫
    宋婉約詞裡多見「淚」與「酒」。「淚」源於痛苦憂患,「酒」超脫憂愁。——題記宋婉約詞貫穿著兩條情感線索,一為憂患感,一為超脫感。「淚」與「酒」分別呈現了這兩種情感。「淚」是詞人們源於現實人生的痛苦憂患,「酒」則寄寓了他們對痛苦憂患的超脫。
  • 李清照《小重山》:春草春花,及春好試春茶
    李清照為婉約詞人之一大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今存詞四十餘首,清詞麗句,最善白描。詩留存不多,感時詠史,情辭慷慨。後人有《漱玉詞》輯本。李清照《小重山》:春草春花,及春好試春茶江弱水「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 命運之詞、歷史之詞、時代之詞的李清照,一直活在我們的生活裡
    李清照(李易安),一個從宋朝走出來的奇女子。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傑出女詞人。她的詞,篇篇佳構,字字珠璣,照亮了宋詞的天空。宋代·王灼曰:「易安居士,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採第一。」明代·楊慎曰:「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胡適說:「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個女文豪,但我們知道她是最會做白話詞的。她對於北宋的大詞家,二晏、歐陽、蘇、秦、黃一一都表示不滿意。」
  • 李清照抄襲李煜嗎?兩人的經典名句,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對比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李煜的《虞美人》時,其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頗為相似,甚至有人質疑李清照抄襲李煜,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絕無抄襲之說。今日話題:李清照抄襲李煜嗎?兩人的經典名句,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 描寫憂愁的古詩詞,李清照的這首最能深入人心!
    《武陵春·春晚》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首經典詞作。這首詞主要是通過對暮春時分景象的描寫,來表達李清照內心深處的憂愁和苦悶。全詞詞調深沉哀婉,寓情於景,塑造出了一個孤苦悽涼、無所依靠的才女形象。其中因「物是人非事事休」而產生的悲傷之情,最能深入人心,催人淚下。
  • 李清照改嫁卑鄙小人張汝舟
    他貪得無厭,厚顏無恥,惱羞成怒,最後撕下文人的面紗,對李清照倍加折磨,大打出手。身心交瘁的李清照傷害深重,她高潔不低頭,與他來個魚死網破,並將張汝舟考試作弊的醜事,告倒治罪。她與友人的信中傾述道:「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甩掉包袱。
  • 李清照:論詞
    近人輯有《李清照集》。《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傳》後附傳。 【題解】 李清照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傑出女作家、著名詞人,而且以一篇《論詞》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北宋以來詞學創作繁榮,但詞學理論的發展則明顯滯後,大都是一些比較零散的論述,也因此,李清照這篇較為完整的《論詞》專文便顯得格外醒目和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