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對於李清照,想必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李清照的詞被認為是「婉約之宗、詞採第一」,而在她的詞中,我們能感受到很多愁,比如,《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聲聲慢》中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及《醉花陰》中的「薄霧濃雲愁永晝」。
其實,總的來說,李清照的愁有兩種愁,一是「閒愁」,而另一個則是「命運之愁」。
而《醉花陰》中的愁便是閒愁。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02因何而「愁」
李清照的愁,大的來說,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少女的相思離愁,一是少婦的命運悲戚之愁。
而這首詞,作於南渡之前,因而,屬於第一種愁,即相思離別之愁。
接下來,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首先,關於李清照《醉花陰》的寫作背景一直是有爭議的,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此詞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婚後久別,思念丈夫而作,而另外一種觀點則是認為此詞是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政治失勢後被趙家逐出家門後所作的。
觀點不同,那麼,表達的愁自然不同。
第一種觀點,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
公元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在汴京結婚,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便「負笈遠遊」,於是,在家思念丈夫的李清照在重陽佳節之時寫下了這首《醉花陰》。
可見,如果是這一種觀點,那麼,李清照的愁便是因為與丈夫分離而愁。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講第二種觀點。
公元1102年,蘇軾、司馬光等人被朝廷認定為「元祐奸黨」,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作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自然而然的受到牽連。
而在1103年,朝廷更是下令,令「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因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斷然決然的與李家劃清了界限。將已經過門的李清照單獨送回了娘家。而彼時的趙明誠不但沒有與之一起回去,更是在這期間納了妾。
父親獲罪,自己又被遣返回娘家,再加上丈夫又納了妾,彼時的李清照怎麼不愁。
這就是第二種觀點。如果說從第二種觀點出發,那麼,李清照的愁在這裡就不簡單的是相思離別的愁了,而更是一種哀怨。
當然,這兩種觀點之中,到底哪一種觀點是對的,我們就需要從詞的內容出發,來品一品詞中的愁。
03如何寫愁
關於如何寫愁這一塊,其實我們可以從「詞」、「景」、「境」三方面來分析。
1,用詞方面,俗話說言為心聲,特別是詩詞,詞語的選用尤為重要。
首先是,愁字,開篇點睛,給人以一種強有力的代入感。而接著便是「又」字,佳節又蟲重陽,從語法上來講,「又」字附著在動詞和形容詞的前面,起到了一種強調的作用,而從感情上來講,一個「又」字更是強化了感情,飽含了些許無奈之情。
再往下,便是一個「涼」字,半夜涼初透,這個涼,從中,我們能感受到環境的清冷,同時我們又能感受到詞人心中的悲涼之情。
如果說,詞的上闕是通過此來渲染環境的話,那麼,下闕便是通過詞來進行對物的描述。
首先,是「盈」字,在詞中,有暗香盈袖,在這裡,「盈」是滿的意思,一個盈字說出了花香的多少。
詞人,一個人漫步在家,只有家中的菊花能夠陪伴自己,同時,花香充滿了衣袖,說明,詞人一個人在家是孤獨的,是愁苦的。
而下文中的「瘦」字更是寫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折磨。
從開篇的「愁」字再到末尾的「瘦」字,詞人用詞給人一種更為直觀的感受,使得人們更容易感受到那份愁苦。
2,寫景方面,在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詞人從時間的跨度以及從空間的距離來寫景。
首先是,時間的跨度上。
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出詞人在詞中時間的跨度,從白晝到半夜再到黃昏。
這種寫法會使得讀者感受到詞人那日夜反覆,無休無止的愁苦之情。
反反覆覆的時間,並沒有消磨掉這種愁緒,反而在反覆之中增強了這種愁緒,所以說,這種時間上的跨多,增強了讀者的感受。
此外,接著便是時間上的跨度。
正所謂距離產生美,詞人在創作中的過程中,從屋內到屋外,景由內及外,而詞人的感情也由內及外的表達了出來。
2,意象方面,在意境層面上,詞人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詞人一個人閒居在家,獨自坐在香爐旁邊,看著渺渺青煙隨風遠逝,而自己的濃稠別緒卻始終不能散開。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看著玉珍、紗櫥,寒冷的壓力詞人難以入眠,心中不禁悲涼。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下午時分,詞人漫步在陽光之下,希望藉此來排解愁緒,可是,陪伴自己的卻只有菊花,平白的增添了幾分傷感。
04愁景愁人
詞,我們大概理解完畢,讀完此詞,我們會感受到詞中的愁已經化成了痛。
所以說,再回歸到第一段上來講,我認為,詞人在詞中抒發的情,不僅僅是與丈夫分別的愁情,而是一種痛,是一種孤獨的痛,更是一種內心的痛。
所以,我認為,《醉花陰》中的李清照因為父親獲罪而愁,因自己被無情被遣返回娘家而愁,更因為丈夫納妾而愁,而此詞又是通過以痛來寫愁。
註:圖片來源於網上,侵權刪